• 107阅读
  • 0回复

我国教育事业成就辉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03
第4版()
专栏:

我国教育事业成就辉煌
大中小学校和工农业余教育有巨大发展 全国各级学校贯彻执行了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生产劳动促使科学研究空前活跃
新华社2日讯 1958年我国教育战线和工农业生产建设战线一样,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一年里,由于加强了党的领导,放手发动群众,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多少年来人们所热望的普及小学教育,已在许多地方变成现实。到去年10月中旬,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平均达到90%以上。在同一期间,据不完全的统计材料,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和1957年相比,幼儿教育增加了二十倍以上,小学增加40%以上,各类中等学校增加了一倍多,高等学校增加70%以上,工农业余教育也有成倍地发展。这种巨大的前进步伐,在旧中国是从来所没有的。全国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后,党进一步加强了对教育的领导,适当地调整了教育网,增加了人力和物力。现在,全国各地社社有学校,许多生产队有幼儿园、小学,公社有小学、中学和成人教育。人民公社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1958年在教育战线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各级学校贯彻执行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是一场教育大革命,我国学校的面目为之焕然一新。过去那种关门教学,片面教书,脱离实际,鄙视劳动和鄙视劳动人民的学风,已在开始改变。学校逐渐成为教学、生产、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培养新型人材的基地。学生在学校既是学生,又是劳动者,又是科学研究人员。各类各级学校,从小学高年级起,都把生产劳动列入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和生产劳动时间。学校和生产单位的联系密切了,教师学生们经常下工厂下乡上山,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学校办工厂、农场,使勤工俭学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根据二十个省、市、自治区教育部门1958年10月份在二万一千多所中等以上学校调查统计,共办起十五万多座各式各样的工厂,到去年9月底已生产出不同类型的大小机械三万六千多台,肥料一百九十三万多吨,还有许多尖端科学产品,以及钢铁、飞机、汽车等产品。有一万四千多所学校办农场一万零三百多个,耕种面积达二百五十万亩。
生产劳动促使学校的科学研究空前活跃,据二百二十二所高等学校到10月份止的统计,创造发明和改良工具即有五万六千多项,其中有一千五百多项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超过了过去八年科学研究成就的总和。1958年仅工业部门就在清华大学举行了五次现场会议,推广这个学校的一些重大发明与创造。我国重要的工程三峡水电站建设,在全部有关的二百一十二项科学研究题目中,高等学校师生单独负责的有四十八项,和其他有关部门协作的有九十六项。
事实证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结果,教学质量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哈尔滨十八中学三年级一班,在教育没有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前,全班五十二个学生中有六人留级,化学测验得两分的有二十七人;学生参加劳动后,在毕业考试时,七科基础课程总评成绩最低的学生是四分。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毕业设计,许多设计对生产起了重大作用。过去教学中脱离实际、厚古薄今、盲目崇拜资本主义国家的现象,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彻底暴露出来。现在许多学校经过教学改革大破大立,已经基本得到纠正,开始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二年级以上学生三百多人和一部分教师,参加长江三角洲综合调查,从去年10月初以来,在现场教学数百次,编写了近百万字的教材,有一些是过去书本上所没有的。湖南农学院下放到农村办学,边作边学边研究,1957年全校科学研究只有九十项,1958年下放半年即完成八百项,下放以前七年只有三百篇论文报告,下放半年即作出四千六百篇。通过生产劳动,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也提高了。在学校里,一支新的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又红又专的人材队伍正在形成。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各地学校在贯彻执行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上,摸索出一些好的经验。从去年11月份以来,各地学校分别按照自己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对教学、劳动、科学研究进一步作了妥善的安排,对过去所办的工厂、农场进行了适当地调整,对参加生产劳动和教学的时间也作了适当的规定。经过调整以后,学校教育既和生产劳动更密切地相结合,又保证了足够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附图片)
上海六十四中勤工俭学的翻砂车间。小工人们干活虽然还不太熟练,可是并不比大人们差到那里。 新华社记者 夏道陵摄
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三年级师生共同设计了这座食堂,并且一起参加施工劳动。右下图是卫生工程系供热专业的学生在听技工李凤仪讲“水泵与通风管道安装”。
新华社记者 何爱群摄
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系师生办起一座小型轧钢厂。这是轧钢机投入生产。新华社记者 王 平摄
复旦大学妥善安排了学习和劳动时间,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参考书,做笔记。这是复旦大学图书馆的一角,学生正在自修。
新华社记者 陈娟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