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释巧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18
第8版()
专栏:

释巧拙
何明
我们在提倡苦干、实干、大干的同时,也大力提倡巧干。这也就是说,不赞成拙干。
什么叫巧?什么叫拙?
偶读“墨子”和“韩非子”,看到有两段释巧拙的议论,很有意思。兹将其摘译于下。
“墨子”“鲁问篇”的一段:
公输子削竹木做成鸢,能够飞在天空,三日不落。公输子自以为这是最巧了。墨子对公输子说道:“您做木鸢,不如匠人做车辖。匠人做车辖,一会的工夫,削三寸之木就做成了;可是就能载重五十石。所以我说:做事情有利于人就叫作巧,不利于人就叫作拙。”
“韩非子”“外储说”还有一段:
墨子做木鸢,三年成功,飞一天就毁了。他的弟子说:“您真是巧啊!竟能使木鸢飞起来。”墨子说:
“我不如做车辖的匠人巧啊!人家用一块很小的木头用不上一早晨的工夫,做成车辖,就能载重三十石,运输东西,而且可以用好多年。现在我做木鸢,三年做成,飞了一天就毁了啊!”
这两段记载,很不相同。但对于墨子思想的表述却完全一致。这就是,在墨子看来:有利于人、有利于生产的,才叫作巧;无利于人、不利于生产的,就叫作拙。当然墨子的思想有局限性,在这里表现了经验主义的倾向。他把“木鸢”纯粹是当作一种无益的玩物(当然这是一种理想,春秋时代的人不可能做成飞起来的木鸢),不了解它的科学价值;他把“有利于人,有利于生产”看得太狭窄了一点,因此轻视不能马上、直接用于生产的创造发明。如果撇开这一点不说,那么墨子的有利于人、有利于生产的叫作“巧”,无利于人、无利于生产的叫作“拙”这种思想,则是对的。他不把做木鸢叫做“巧”,就是因为费时费功,而无实用价值。
我想,在当前的技术革命中,也应该以是否有利于生产作为区分巧和拙的标准。当然,这里我们并不排除那些不能直接和马上用于生产的研究科学;这种研究工作也是很重要的,而且从长远的利益去看,那是更有利于生产的,必须有一定的力量去搞。但是,在群众性的技术革新中,却应该着眼于实用价值这方面。凡是有利于生产的改革,就是巧;大大有利于生产的,就是大巧。如果离开这一点,那就会单纯的追求新奇,费工费财,甚至只弄出一些“玩物”来。譬如,如果有人制造木制汽车,我看就属于这一类。当然,想搞创造的想法是好的,热情也很可嘉。但是,离开生产观点,单纯好奇,就会流于华而不实,弊多利少。这样就是搞出点新奇“名堂”,也是小巧而大拙。
那么,一个胡桃核上刻十八个罗汉呢?那是艺术;那也是有利于人、间接有利于生产的。但那也只能是极少数人做的事;若是大家都刻起桃核来,那还得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