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可贵的志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2-02
第8版()
专栏:百花坛

可贵的志向
周戊
报幕人走出来了,她报道下一个节目是“青年钢琴协奏曲”。
钢琴协奏曲……不,难道我们听错了么?你看,台上的管弦乐手正纷纷调换乐器:小提琴换成了二胡,双簧管换成了唢呐,法国号换成了三弦……这分明是一阕民间音乐大合奏嘛!  然而,独奏者出台了——是他,是那身材高高的、曾在国际比赛中为祖国获得荣誉的青年钢琴家刘诗昆。二胡发出柔美的声音,竹笛吹着嘹亮的曲调,钢琴在他双手下也铿锵地加入了这个美妙的合奏。主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几个民间曲调,但在这些青年乐手们的演奏下,音乐有了更丰富、更激情的内容。我仿佛听到那豪迈的青春的脚步,以不可阻遏的气势、勃发的热情和欢唱的音调动地而来。啊,多么饱满的创造热情!
走出剧场,心中想得很多。这里且不说这首协奏曲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得到的成功,和可能存在的一些粗略的缺点;使我感受很深的是作者们敢于打破常规的创造精神。乐器,是一种表现工具,但过去好多同志曲解了“工具”的意义。在他们看来,乐器好像是一种物质生产的工具,而不是艺术表现的工具;只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没有民族风格之别。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否定民族乐器(因为它“落后”、“不科学”呀!),使洋土分家,把二者摆在对立的位置上。像过去有些人对“唢呐协奏曲”的看法就是这样,他们片面强调音律上的矛盾而否定这种风格的作品。“青年钢琴协奏曲”的作者们并没有受这种片面论的束缚,他们为了加强钢琴的民族风格,除了在乐曲内容及表现手法上想办法以外,同时又有意识地用民族乐器担任伴奏。也许有些演奏技术上的问题和音律问题,他们这一次也还未能完满地解决,但这意图是好的,整个演出是成功的,技术问题会在不断实践中完满解决的。
这倒不是说,以后的器乐演奏都必须是中西合璧,不必有单纯的民族乐队或管弦乐队。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从思想上打破轻视民族乐器和洋土分家的障碍,否则,勉强结合也会貌合神离。由此可见,这还不单纯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问题,而是首先考虑艺术怎样才能为群众服务得更好的问题。“青年钢琴协奏曲”的作者们(刘诗昆、黄晓飞、潘亦明、孙亦林)在乐曲开始前的献词中说:
“在我们心里有一个志向,
让钢琴成为中国人民的亲密伙伴……
让钢琴表达我们青年的冲天干劲、愉快的生活,
和对伟大祖国的无比忠诚”……
看,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是一种可贵的志向。有了这种志向,才会去想种种办法寻找通向人民的道路,才能更好地去使用各种表现工具。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们期待更多的民族风格的钢琴协奏曲和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出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