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新机器 新干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2-24
第2版()
专栏:

新机器 新干劲
本报记者 曹葆铭
老工人成了新手
大冶钢厂的初轧机建成了。工人们都非常兴奋。
他们过去都在旧轧机上用大钳夹住两三百斤重的红钢操作,而现在只需坐在有冷气装置的操作台上,搬动电闸,几吨重的红钢就“咣—当,咣—当”地在巨大的轧辊间穿来穿去,马上轧成了一定规格的钢坯。不仅这样,这台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供应的世界第一流的轧钢机,还是用电子和离子控制电气设备。任何地方出了故障,主电室都会响起警号和亮起红灯。如果检修得不合格,那黑色的电键也推不还原。开动几千马力的主马达,也只需转动一个小圆盘,就能使通油、通风、通水和起动变流机组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自动完成,马达顺利开动……。工人们都想驾驭着新机器大干一番。但是,刚开始生产,却有不少恼人事儿!均热炉的风火调节不好,钢给烧化了,炉底结上又厚又硬的渣子。轧机也操纵不好。……大家急得心里直窝火。旧轧钢机上的老工人,在新轧机面前成了新手!
有的工人叹了口气说:“毛孩走路要一岁,新机正常得半年!”
但是,时间不等人!他们今年的钢材生产任务由十万吨增加为四十万吨,而初轧机的设计能力是年产三十七万吨钢坯。这就不仅要求初轧机马上正常生产,而且要迅速超过设计能力,才能充足供应钢坯,完成今年钢材生产任务。
国家的任务,使工人们激动起来,立即在党支部领导下进行“战地整风”。大家回忆了当初在旧轧机上的生产情况,一致认为:
“决定生产的是人,而不是设备。”
现在设备新,人员新,为什么不能拿出新的干劲来,迅速掌握新技术呢?大家马上提出:
“以熟悉设备性能和熟练操作为主,向技术进军!”
向技术进军
“向技术进军”的口号,立即将全体职工调动起来了。
小学文化程度的景心安,写字就像“描龙画凤”似的,很艰难。他在鞍山学习时,就一边记一边想:“我这笔记本就像薛仁贵的无字天书,不能传人。”但他这时感到:“光我一人掌握了技术,也搞不好生产啊!”马上将他的笔记本连同鞍山印发的先进经验,都交给组里的工人传抄,做到人手一册,随时研究。均热炉的自动仪表还没有完全安装起来,炉温很难控制,他就同李春堂、李仁德一起回忆鞍山师傅看火色的经验,并通过试验,订出几条操作法来。
乙班大剪组长雷德万不仅没去鞍山学习过,在初轧机投入生产时,还被派出去支援炼钢了。他想:“我连热剪机都不会开,这组长咋干?”他工作完了澡也顾不上洗,就马上回到热剪机旁看别人怎样操作,不懂的就请教别人。他回到本组后,也采取提前上班和延迟下班的办法,观摩上下两班的操作。有一次轧一百三十米厘的方钢坯,别人都能应付自如,就他一人忙得满头大汗,剪切不应。他马上去请教甲班的周连甫:“你是咋操作的?”他一边听一边看,揣摸了半天,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电力操纵的设备都有个瞬息间的起动过程。老周在左手开动前滚道的时候,右手就开动热剪机,钢坯刚对好尺寸,大剪就落下来,“?嚓”一声切断了。这是多少分之一秒的事儿。但熟练的工人就连这点时间也不空过。雷德万就上班学,下班练,终于使自己的操作也开始熟练,在1月17日一人一班完成了剪切三百三十五吨钢坯的任务。
这时,轧机操作工们也在“滚道开的稳,推床推的正,轧辊压的准”的目标下,实行“处处搞生产,处处是课堂”的办法,掀起了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的热潮。操作最熟练的贾凤才、郑庆福,还建议领导上将每次压轧的宽高比例加以改进,减少了压扭钢的现象,并且使每根钢由压轧二十三次减为十七次,大大地加快了压轧速度。
这样勤学苦练的结果,能独立工作的轧机操纵工就由四人增为十二人,热剪机司机更由一人增为十一人。他们的生产,也由去年最高日产四百多吨升为七百多吨,再增为九百七十多吨。
突破设计水平
怎样保证完成全年的生产计划呢?工人们开始研究超过轧机设计能力的问题。
当前的生产关键是轧机潜力大,均热炉的红钢供应不上。按照设计,一个炉坑应装十八根钢锭,而他们左装右装,怎么也只能装十六根。甲班的七级老炉工邹化堂就白天想、黑夜想,还在地上画,用火柴棍儿摆,终于想出了一个多装钢锭的方案。这方案能不能行呢?他有些犹豫,便在工段会议上提了出来。年轻的乙班工长郑保荣当时就讲:“老邹,现在是我们当班,我们替你试验。”他马上找景心安和装入机组长郑启云研究,将钢锭的摆法又作了些修改,做到一个炉坑装二十根钢锭;热装时还能装二十二根。初轧机有八个炉坑,以一坑多装四根计算,就等于新增加了两个炉坑。接着,他们又考虑到过去要装完一炉钢锭才关炉盖,炉温下降到六百多度,便改为装一根钢锭关一次炉盖。这样,虽然炉盖司机麻烦些,但炉温却能保持八百来度,每炉钢锭可节省将近半小时的加温时间。
这时,领导上便同大家一起决定:进一步加强组织和调度工作,在23日作一次超过设计能力的生产试验。
这天,大家都非常紧张。丙班工人从夜里十二点钟开始生产,便学习乙班的经验,派一人站在炉台前面,他一看见前根红钢刚进第一道轧槽,就指挥第二根红钢出炉。这样,前根钢坯刚轧完,第二根红钢就恰好送到轧机跟前,不让轧机等红钢,也不让红钢等轧机。轧辊操纵工李立功还建议将压轧次数由十七次减为十五次,缩短压轧时间。该在早晨七点接班的甲班工人,三、四点钟天不亮就赶进厂来,观摩丙班的操作,把这些经验都用到自己班上。推床操纵工陈新位还巧妙地事先起动推床,等红钢一轧过来,就翻它个滚儿,往下道轧槽送,不让轧辊空转。下午三点钟接班的乙班工人,也提前在上午就来学习甲班的经验,并进一步将滚道、推床、轧辊的动作组织得更紧密。红钢一送过来,推床就接住,往轧槽里送,三人协同动作得就像一人在操纵一样,很准确,很敏捷。这样,生产也一班赛过一班:丙班轧出钢坯一百七十二根,甲班就轧出一百八十四根,乙班更轧出一百九十四根!
调度室计算了一下:这天共轧出钢坯一千三百二十一吨,超过了轧机设计能力11%,为完成全年计划打响了第一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