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阅读
  • 0回复

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01
第1版()
专栏:

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
陈云
一九五八年是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深入人心、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年。在这一年,我国开始出现了一个全民全面大跃进的局面。由于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了革命干劲,由于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继续给了无私的帮助,我国在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同时,基本建设也有了很大的跃进。一九五八年基本建设的规模,按通过国家预算的投资总额计算,比一九五七年扩大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建成和部分建成而投入生产的限额以上的工矿企业约有七百个,同时在全国广大地区建成了巨大数量的中小型工矿企业;许多产业部门新增加的生产能力,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总和,例如,炼钢能力在第一个五年内增加了四百三十多万吨,而在一九五八年就增加了一千五百万吨以上。在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方面的基本建设,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只是农田的灌溉面积就扩大了四亿八千万亩,为第一个五年内增加总和的两倍多。
一九五八年基本建设的大发展,为一九五九年和以后国民经济的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创造了有利条件。生产和基本建设是互为条件和互相促进的。生产的大发展,便于基本建设的大发展,而基本建设的大发展,又必然促进生产的更大发展。为着保证工农业生产在今后有更大的跃进,一九五九年,我们在充分发挥原有生产能力的同时,将进行比一九五八年更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但是,我们有了更多的材料和设备,有了更多的已经被掌握的矿产资源和水利资源,有了更强大的勘察、设计和施工的技术力量,有了用群众运动大搞基本建设的经验,同时又有全党全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积极性。只要我们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及根据这条总路线制定的一整套方针,把我们的工作愈做愈细致,愈做愈好,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一定能够胜利地完成这个任务。这里,我就当前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提出一些意见。
一工业布局
工业布局的问题,是基本建设工作中贯彻执行多快好省方针的最关重要的问题。工业布局合理了,就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我国国土广大、资源丰富、气候良好、人口众多等有利条件,使工业能够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地向前发展;就可以使全国的工业体系能够较快地建立起来,并且逐步地改变我国工业生产力分布不平衡的状态,促进全国各地区经济的普遍发展,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更好的结合。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合理地布置工业生产力,是基本建设中具有长远性质和全面性质的问题,是一个带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不做长期打算、整体部署,只顾眼前方便、零敲碎打,是不可能解决得好的。我们在进行工业布局的时候,必须按照“全国一盘棋”的精神,使目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使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
要实现上述要求,当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很好的解决。目前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三个:一、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首先应当从全国范围开始,还是从协作区或者省、自治区范围开始?二、企业的布置是集中一些好,还是分散一些好?三、新建企业应当是大型的占多数,还是中小型的占多数?
先说第一个问题。
我国地大人多,现有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除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四个省、自治区只各有人口数百万之外,其他省、自治区的人口多的有六、七千万,少的也有一千万以上。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只有少数省、市的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多数省、自治区的原有工业基础都比较薄弱或者非常薄弱。经过第一个五年的建设,我国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过去工业偏集于沿海地带的不平衡情况也已经有了改变,但是还没有根本改变。要根本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状况,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的努力。这不但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求在各个协作区以至许多省、自治区都建立不同水平和各具特点的工业体系。这要求重工业、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各个部门、特别是重工业的各个部门能够互相配合,要求材料工业和机器制造工业能够保证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要求全国范围的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具有必要的物质基础。
那么,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究竟应当先从全国开始呢,还是先从省、自治区或者协作区开始?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不决定于主观的愿望,而决定于客观的需要和实际的可能。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正在继续高速度发展,物质技术力量每年都会有很大的增长。但是,在最近几年内,我们的建设力量和材料设备同宏伟的建设任务的需要比较起来,还是不足的,还是有一定限度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立工业体系只能首先从全国范围开始,然后才是各个协作区,再后才是许多省、自治区。只有首先建立起全国的工业体系,才好在各协作区的范围内建立工业体系。同样,只有建立起各协作区的工业体系,才好在各省、自治区的范围内建立工业体系。如果不是这样,而是首先从协作区或省、自治区开始建立工业体系,全面铺开,齐头并进,就势必分散建设力量,推迟建设速度,妨碍整体部署。其结果不但对全国工业建设不利,而且对各省、自治区的工业建设也同样不利。
首先从全国范围内开始建立工业体系,不仅不妨碍而且有利于将来各协作区和各省、自治区建立工业体系。因为全国的工业体系就是由建设在各协作区和各省、自治区的工业组成的。在建立全国范围的工业体系的过程中,必然会在各协作区和各省、自治区先后建设不同数量的新的骨干企业,这些骨干企业,是全国工业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各协作区和各省、自治区建立工业体系的重要起点。国家在部署全国工业体系的时候,既要考虑各协作区和各省、自治区现在进行工业建设的可能条件,也要考虑为它们将来建设不同水平和各具特点的工业体系创造便利条件。因此,首先从全国范围内开始建立工业体系,同各协作区和各省、自治区建立工业体系的需要,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指出,目前由于受客观条件的一定的限制,建设项目的安排和材料设备的分配,在满足全国需要和满足地区需要之间,是有矛盾的。解决这个矛盾的原则,应当小局服从大局,局部服从整体。各省、自治区应当从全局观点出发,适应全国和当地工业建设的要求,根据自己的特点,正确规定本省、自治区的建设任务。当然,这并不是说,地方有力量和有条件举办的工业,也不要去积极举办。充分发挥各级地方的积极性,高度动员各地方人民群众的力量,采取各种可能的办法来进行工业建设,是党的坚定不移的方针。我们必须继续执行这个方针,一方面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尽快地把全国的工业体系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根据各地可能的条件,尽多地发展地方的各种类型的工业,使各地方的工业基础逐步强大起来,以便更好地满足当地人民群众在生产方面和生活方面的需要。
前面说过,各协作区和各省、自治区将来建设起来的工业体系,是水平不同而且各有特点的,而现代工业又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协作经济,因此,在各个地区之间、各个部门之间、各个企业之间、以至一个企业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都不能没有分工和协作。例如,我国生产的一万二千瓩以上的火力发电设备,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八十多个大中型机械制造企业协作配合,同时,还需要冶金、煤炭、电力、化工等重工业部门,和造纸、陶瓷、纺织等轻工业部门的协作配合。像这样复杂的需要各方面协作配合的生产,在一个企业内固然无法进行,目前在一个省、自治区内也难以单独进行,只有在更大的范围内合理分配生产任务,组织协作,才能够完满地进行。加强各地区之间、各部门之间、各企业之间的协作,是保证共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立工业体系的现在是这样,在各协作区以至许多省、自治区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的将来也是这样。
在一个省、自治区以内,企图建立完整无缺、样样都有、万事不求人的独立的工业体系,是不切实际的。大家知道,在发展农业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土壤、气候和其他的条件,来种植不同的作物。如果违反这种因地种植的原则,农作物的增产就要受到限制,甚至遭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工业的发展,更应当考虑到当地的资源条件。因为发展农业的某些自然条件,只要人们掌握了它的规律,还可以适当改变:没有水的地方可以兴修水利,没有林木的地方可以植树造林,沙漠也可以变成良田。而发展工业所需要的资源条件,即使人们认识了它的性质、作用和形成的过程,也不可能随意创造。例如,在确实没有铜矿的地方,就不能创造出一个铜矿来。由此可见,如果不考虑本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经济特点,勉强去办那些难以办到的事情,而不积极去办那些可以办到的和在全国范围内迫切需要的事情,这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其次,企业的布置究竟集中一些好,还是分散一些好?
有些同志愿意把工业企业集中建设在现有的一些大中城市中。他们的理由是,这样可以速度快,投资少。我们认为,企业的布置,应当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地区,使我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投资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果,并且考虑到国防安全的要求。在现有大中城市根据可能和需要新建或者扩建一些企业,可以利用现有的基础,有它方便的地方,这是必要的;但是多数的企业却应当适当分散地建设在中小城镇或者有矿产资源的地方。
在中小城镇和新矿区建设工厂,比在现有大中城市建设工厂,建设速度是否会慢一些呢?有些人常常只从施工中的临时用电、供水和交通,以及建厂和生产中能不能就近得到技术援助这些方面来考虑快慢的问题。他们没有很好地想到,现在许多大中城市供电、供水、物资供应和交通运输都比较紧张,要增加工厂,就必须增设电站、增辟水源和增加交通运输设备,这样,比在小城镇和新矿区解决这些问题,不但难以加快,而且常常会更慢。至于能不能就近取得技术援助,这是一个技术力量的组织和安排的问题。只要我们组织得好,安排得好,在中小城镇和新矿区建设工业据点,同样是可以得到技术援助的。因此,我们认为,在中小城镇和新矿区建设工厂,速度并不一定慢,而且还可能更快一些。                   
在中小城镇和新矿区建设工厂的投资是不是多一些呢?在一般的情况下,不一定多,可能还要省一些。因为设备的投资在中小城镇和在大中城市是相等的;供水、排水、用电、交通运输以及城市公用事业的投资,也是差不多的,甚至还会省一些;而建筑物的投资,由于在中小城镇和新矿区,可以就地使用建筑材料,可以多用临时工,可以降低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和减少非生产性建筑的面积,因此,它比在大中城市建设同样规模的工厂要省得多。
企业的布置要适合于多快好省的要求,考虑建设快慢和投资多少,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也要考虑到企业投入生产以后是否经济合理。如果企业过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就会脱离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地区,增加供应和运输的困难,并且提高产品的成本,在经济上造成长期的不合理。而企业适当分散在中小城镇和新矿区,不仅在建设的时候可以得到当地人民群众在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援,更好地解决劳动力和物资方面的困难,而且在投入生产以后,可以使供产销更好地结合起来,生产组织比较合理,运输里程适当缩短,产品成本更加降低。同时,由于企业得到原料的生产者和产品的消费者的直接监督,就更便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只要企业在生产中得到这些好处,即使有些企业在建设中多花了一些时间,多花了一些钱,从长远来看,也是合理的。
企业布置的集中和分散,不仅是工业内部的问题,而且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关系问题。我们在进行企业布置的时候,还必须充分注意工农结合和城乡结合的要求。恩格斯说过:“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更平衡的分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裂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完全有可能在全国各地更平衡地分配大工业,使工业和农业密切地结合起来,使农业从手工劳动逐步改变为机器生产,使农村人口从没有文化逐步改变为有文化。党关于全民办工业、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是我们进行工业建设的长远方针,也是加速工农结合和城乡结合的方针。企业的布置,必须适合于这些方针。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告诉我们,全国人民当前的任务是要把我国建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且要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增长共产主义的因素,为将来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很显然,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原则,把企业适当分散地建设在全国广大地区,这对于现在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和将来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都是有利的。
现在来讨论第三个问题:大量的新建企业,应当是大型的,还是中小型的?
企业的布置和企业的规模是相互联系的问题。有些人主张把企业集中布置在大中城市,常常是同他们多办大型企业、少办中小型企业的主张相联系的。我们主张把多数企业分散布置在中小城镇和新矿区,我们也就主张举办必需的大型企业以外,应当大量举办中小型企业。
经过1958年的大跃进,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关于大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而大量的企业应当是中小型的方针,已经被愈来愈多的同志所认识,并且已经在实践中逐步得到贯彻,但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有些地方已经按照上述的方针安排建设计划,并且还准备把某些已经安排而需要缩小也可能缩小的大企业,化大为小;另一方面,还有些地方和有些部门,对于企业的建设有贪大、求全的想法。这些人的理由是,厂子大,才能产量多,速度快。
我们必须逐步地建设一批规模大的现代化的企业作为骨干,没有这个骨干就不能使我国在十五年或者二十来年内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强国。过去我们这样做了,以后也必须这样做。但是,大企业的建设速度比较慢,建设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从筹建到建成,往往需要五、六年。中、小型企业虽然产量少一些,可是我们自己能够设计,自己能够制造设备,因而建设的速度却比较快。建设一个中、小型钢铁企业,从筹建到建成,最多只需要一、二年,造价又低,技术上也比较容易掌握。为了争取速度,更好地适应我国建设的需要,应当是多建和先建中、小型企业。同时,建设某些大厂,也要尽可能采取从小到大、分期建设的办法,以便能够及早投入生产,取得建设经验,培养技术力量,并且为今后的发展准备条件。钢铁工业可以如此,机械工业和其他工业也可以如此。
二 建设项目排队
如果说工业布局是基本建设的战略部署,那么,每年建设项目的排队,就是实现战略要求的战役部署。
我们基本建设的规模和进行基本建设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就全国范围来说,有国家计划规定的并由国家分配投资和物资的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还有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部门用自筹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就一个省区和一个部门的范围来说,有列入本省区、本部门计划内的建设项目,还有专区、县、公社和企业自己安排的项目。我们在任何时间,都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地方和各部门的积极性,都要使各级地方和各部门在可能的条件下多进行一些建设。建设项目愈来愈多,建设任务愈来愈大,这是必然的趋势;而主要建筑材料和设备的供应,又常常在时间上和品种上赶不上这种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必须按照“全国一盘棋”的精神,根据发展生产的要求,对建设项目的施工次序,进行排队,把各地方和各部门的积极性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把各地方和各部门的力量组织到主攻的方向,首先保证国家计划的完成,特别是保证国家计划规定的重点建设;在有余力的时候,再积极进行各个地区和各个部门所需要的建设。所以基本建设项目的排队,不仅是一九五九年必须着重注意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以后每年都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九五九年基本建设项目的施工次序,在工业战线上仍然应当按照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进行全面安排;保证重点,照顾一般,保证当年生产任务,照顾长远的发展,使基本建设的发展,能够适应于国民经济继续大跃进的要求。我们的基本建设必须首先保证重点。重点工业先建设起来了,其他工业也就可以接着建设起来。如果不分轻重,大家一拥而上,齐头并进,结果不仅可能使重点企业的建设得不到保证,而且一般的企业也难于按期建成。但是,在保证完成重点建设任务的前提下,我们也要注意努力消除各方面的薄弱环节,使重点建设和一般建设结合起来,使各个经济部门能够彼此协调地、按比例地向前发展。保证重点,照顾一般,是安排建设项目的两个方面。只照顾一般,不注意重点,这是一种片面性;只强调重点,不照顾一般,这是另一种片面性。无论那一种片面性,我们都应当避免。
所谓保证重点,是不是等于保证大型企业呢?保证重点建设,当然要保证属于重点的大型企业的建设,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重点建设中也有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例如装备中小钢铁厂、建设中小煤井、安装中小发电设备等等,对于完成生产任务有极大的作用。因此,多数这类企业的尽快建成,投入生产,也应当看做是保证重点建设的重要部分。在分配材料和设备的时候,应当注意这些中小企业的需要。过去常常把这样一些中小企业不看做重点,而看做轻点,在安排建设时被挤掉。这种在保证重点的时候,不注意执行大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方针的思想片面性,是错误的。
所谓保证重点,是不是等于保证重工业企业呢?重点建设中主要的是重工业企业,但是也有一部分轻工业企业。例如,轻工业中有关人民生活迫切需要的建设项目,在一定地区内或者一定时间内,就是重点。把这类企业看作轻点,而不加以重视,这种不注意执行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方针的思想片面性,也是错误的。
有些企业,从一个省、市、自治区来看可能不是重点项目,但从全国的需要来看则是不可缺少的项目,如电站的配套项目,生产绝缘材料的化工厂或车间,制造氧气机的工厂或车间等等。对于这些企业,在排队中也必须予以重视。某些地区性的特殊任务,也必须予以特殊的照顾。这就是说,地方应当看到全国的需要,中央各部门也应当看到地方的需要。在这个问题上,只看到这一个方面而看不到另一个方面的片面性,也应当避免。
基本建设项目分别轻重加以排队的问题,不但在全国、在各个地区和各个部门存在,而且在一个企业内部也存在。不要以为,所有重点企业的一切车间都是重点,一般企业的一切车间都是轻点。例如,钢铁厂是重点企业,但是它的某些附属车间不一定都是重点。我们要防止把不重要的车间当做重点,以免耽误其他重要车间的建设。这就是说,在安排建设项目的时候,要注意重中有轻。又例如,某些造纸厂,就整个建设来说不算重点,但是它的生产工业用纸的车间,应当列为重点。这也就是说,在安排建设项目的时候,要注意轻中有重。重中有轻,轻中有重,这是客观的存在。我们进行经济工作,必须越做越细,要对任何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此外,收尾工程所费的人力、材料不多,工作量不大,但是很容易被人忽视,往往发生延期交工、草率收工和质量不好的现象,以致使企业不能按期开工,或者在开工后不能正常生产。因此,在排队中要注意把收尾工程做好。
要作好建设项目的排队工作,首先要在干部中作好思想工作。因为排起队来,有先必有后,有重必有轻,有得必有失,难免不发生思想斗争。在这种斗争中,我们提倡全局观点,反对脱离全局的局部观点;提倡共产主义精神,反对本位主义思想。我们必须经过鸣放、辩论,取得认识上的一致,否则排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做好排队工作以后,还要掌握建筑材料、主要设备和建筑安装队伍的统一调度工作。就是说,要把全部建筑材料、主要设备、建筑安装队伍由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市、自治区统一掌握起来,按照排队的次序,进行调度和使用。只有这样把人力物力集中起来,才能保证国家建设计划的完成。
三 企业设计
在建设任务确定以后,企业设计就成为基本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了。企业在建设的时候能不能加快速度、保证质量和节约投资,在建成以后能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设计工作起着决定的作用。
几年来,由于苏联无私的帮助和我国设计人员的努力,基本建设的设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有了一套设计的经验,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经验,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设计资料,并且组成了一支二十万人的设计队伍。现在,设计赶不上施工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设计工作的进步在各方面是不平衡的。一般是土木建筑设计进步得快一些,工艺设计进步得慢一些。要使我们的设计工作提高一步,目前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一是贯彻执行洋土并举方针的问题,二是创造精神和实事求是相结合的问题。
我国的设计工作,经过了按照国外设计进行翻版的阶段,参照国外设计进行修改的阶段,现在已经开始进入自行设计的阶段。那么,要怎样设计、要什么样的设计才能符合多快好省地进行建设的要求呢?在建筑结构方面,我们只设计标准高的呢,还是只设计标准比较低的?在技术装备方面,我们只设计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呢,还是只设计机械化程度比较低甚至半机械化和手工劳动相结合的?我们认为,既需要前者,又需要后者,而且在目前大量的应当是后者。借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既需要洋的,又需要土的,而且在目前大量的应当是土的。这就是说,我们应当在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和其他工业中设计和建设一批机械化程度高的、设备先进的现代化企业,以此作为提高我国工业技术水平的不可缺少的骨干;同时,也应当设计和建设大量机械化程度比较低、设备比较差的企业。
我们举钢铁工业部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鞍钢的无缝钢管厂,建筑结构的标准很高,设备是完全机械化自动化的,原来的设计能力是年产六万多吨,所有参观过这个工厂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的。但是,它的建设时间比较长,需要三、四年;而我国目前每年需要无缝钢管成百万吨,要生产这样多的无缝钢管,就需要建设十几个这样的工厂,即使是同时动手,时间上也来不及,而且,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设备,我们一下子也不能制造出很多来。我们既然一不能等待,二不能完全依靠进口,那怎么办呢?上海有个永鑫无缝钢管厂,厂房利用旧的,设备比较简单,但是它能够年产七千吨到一万吨的无缝钢管,而且建设时间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投入生产。冶金工业部所属的黑色冶金设计院,根据这个厂子的建筑和设备的情况,同时吸取了鞍钢无缝钢管厂一部分可以吸取的新技术,做出了一个能够年产一万五千吨左右、最大直径为七十六公厘无缝钢管的工厂设计,投资只需要七、八十万元,半年的时间就可以建成。如果我们分期分批地建设几十个这样的工厂,同时再建少数能够生产更大直径的无缝钢管厂,就可以满足当前我们对无缝钢管的迫切需要。当然,今后我们还需要尽可能地建设一些像鞍钢无缝钢管厂那样的厂子,但是大量建设的应当是黑色冶金设计院设计的那样的厂子。这不是很明显的吗?
我们还可以举机械制造工业部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在苏联的帮助下,建设了相当数量的现代化的机械厂,这对于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有极重大的作用。同时,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简易的机械厂。大家知道,我国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来装备各类企业,而现有机械厂的生产能力同需要之间还存在着距离。如果都要建设前一类现代化的机械厂,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用比较多的投资。如果既建设一批现代化的机械厂,又建设大量像哈尔滨机联机械厂那样简易的工厂,我们就有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用比较少的投资,使生产机器设备的能力大体上适应于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机械制造工业发展的问题上,我们不应当采取宁缺勿简的办法,只建设现代化的机械厂;而应当在建设一批能够生产重型、大型、精密产品的现代化机械厂的同时,采取宁简勿缺的办法,大量建设简易的机械厂,来补足现代化机械厂的生产能力的不足。这不是同样很明显的吗?
洋土并举的方针,不仅应当在一个产业部门内部实行,而且在一个企业内部、一个车间内部也同样应当实行。比如,一个企业内部的主要车间,可以根据需要在设计中采取比较高的标准,辅助车间则可以合理地采取比较低的标准。同样,一个车间内部,主要的建筑结构和设备,可以根据需要在设计中采取比较高的标准,次要的建筑结构和设备,可以合理地采取比较低的标准。这种办法,在1958年的基本建设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功,而且已经推广到产品的设计方面。许多机床在不降低它的效用的条件下,采用水泥做机座,就是千万个事例中的一个好例子。
当然,所谓洋,所谓土,是就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和一定生产技术条件来说的。在这个地方说来是洋的,在另一个地方说来可能只算土的;在这个地方说来是土的,在另一个地方说来可能还算洋的。在现在说来是洋的,如果不加以改进,在将来可能变成土的;在现在说来是土的,经过认真的提高,在将来也可能变成洋的。所以,在设计方面的洋土并举的方针,是一个普遍的长远的方针。在将来任何时候,都还会有洋土并举的事情,所不同的,那时候的洋和土,同现在的洋和土,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发展罢了。宇宙是一个统一的多样化的宇宙,这是马克思主义宇宙观的一条法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不同要求,来确定“该洋则洋、可土则土”的规划,同时根据不同的要求,来改进洋的,提高土的,并且使洋的和土的适当地结合起来。
在什么样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需要什么洋的和多少洋的,或者需要什么土的和多少土的,洋的要怎样改进,土的要怎样提高,洋的和土的又怎样适当结合,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设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挥创造精神,并且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够得到正确的解决。
创造精神,一方面同墨守成规相区别,另一方面又同乱撞乱碰相区别。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说过的那样,墨守成规的人,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常常落后于客观实际,不能够随着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向前进步。乱撞乱碰的人,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常常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或者把幻想当作真理,或者把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到现时来做。这两种人都不是实事求是的,因此他们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精神。自由是被认识了的必然。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越是合乎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越是能够实事求是,他们也就越能够发挥创造精神。我们的设计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党的建设方针和自然科学原理,对当时的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地质、资源和其他自然条件,对当时的原材料、设备的生产和供应条件,对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力条件以及人民生活的习惯等等实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具体分析,找出客观规律性,发挥最大的创造精神,做出合乎实际需要的设计方案,以便使我们的基本建设工作能够日新月异地、丰富多采地向前发展。为此,我们的设计工作人员,应当继续同墨守成规的倾向作斗争,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于不断发展和迅速变化的情况;应当经常地参加生产,深入群众,联系实际,学习理论,研究科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技术水平。
这里还要说一下新的设计人员和老的设计人员的关系问题。一般地说来,新的设计人员富于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对新生事物比较热情。但是,他们的经验不够,知识不够。老的设计人员,一般地说,经验较多,知识较多,但是在他们中间有一些人进取精神较差,对新生事物的热情较低。我们希望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完成党和国家的任务。
四 施工管理
基本建设工作能不能做到多快好省,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施工这个环节。不断地改进施工工作,保证各项建设工程质量良好并且尽可能提前投入生产或交付使用,是建筑企业全体职工群众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在一九五八年国民经济全面大跃进中,全国许多地区的基本建设的职工创造了多快好省地进行施工的方法,这就是人们说的“快速施工”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大搞群众运动的结果,它反映了广大职工群众多快好省地完成国家基本建设任务的愿望,有力地促进了建筑安装工作的前进。实行这种施工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施工的速度大大加快,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并且可以降低工程成本。
多快好省的施工方法,在施工部署、施工组织、构件制作和领导制度等方面,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的要求。
在施工部署方面,过去一个地区对施工项目的安排,常常是许多工程同时铺开,战线很广,施工力量分散,建筑材料不能集中使用,以至使不少工程不能按时完工,延缓了建设速度。实行新的施工方法,就要对施工项目进行排队,集中使用施工力量和建筑材料,缩短战线,分批施工,建成一批再来一批,因而加快了建设速度。北京市的同志把过去的那种方法叫做“分兵把口,分散使用兵力,打消耗战”的方法。他们主张改变旧的方法,采用新的方法,把这种新方法叫做“缩短战线,集中使用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很明显,他们的意见是正确的。
在施工组织方面,过去多是采用单线平行流水作业的方法,就是许多工程同时开工,各个工种从这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进行流水作业。例如,挖土工人,挖了这个工程的地基,又调到另一个工程去挖;砌墙工人,砌完了这个工程的墙,又调到另一个工程上去砌。这样,施工队伍在各个工地之间调动频繁,花费时间很多。同时,在劳动组织上采取专业工作队的形式,如砌砖专业队、抹灰专业队、混凝土专业队等等,这种专业分工过细的情况,使工序之间的联系常常脱节,停歇时间很长。这是一种比较慢的不经济的作业方法。新的作业方法,就是把施工力量集中在少数几个工程上,实行立体交叉平行流水作业,并组织与之相适应的包括多工种在内的混合工作队。这样,就可以使每一项工程从开始到结束,都有一个施工队伍包干负责到底,并且使工人成为多面手。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首先加快主导工种的进度,给其他工种打开工作面,使整个工程全面展开,使各个工种上下交叉,前后交叉,紧密衔接,齐头并进,以便充分利用施工中的一切空间和时间,尽量减少以至消灭停歇的现象,从而大大加快施工的进度。
在构件制作方面,一般建筑物所用的构件,过去在现场制作的多,预制的少。现在由于新的施工方法的推行,不仅门窗等简单的构件大部分实行预制,而且不少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也实行预制,生产设备和水道、暖气、电器、卫生等设备也采取了预先组合、整体安装的办法。事实证明,这种预制、装配的办法,不仅使工程的速度加快,并且有利于保证工程的质量。由于预制、装配程度的提高,吊装工作量的扩大,需要适当地增加必要数量的现代化施工机械,同时需要继续开展技术革新的群众运动,改进操作方法,改良施工工具,制造土机械和半土半洋的机械。
在领导制度方面,过去一个工地上的几个施工单位,多是强调条条为主,缺乏统一的领导,指挥很不方便;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即甲方和乙方之间,也长期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现在,由于实行了一元化的集中领导,使甲方和乙方,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以及各个方面的党、政、工、团组织都在工地党委或当地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协同动作,因而调动了各方面的力量,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调度不灵和不相协调的现象,发扬了共产主义大协作的精神。
新的施工方法所引起的这些重大变化,无疑是有利于在基本建设工作中全面地贯彻执行多快好省的方针的。但是,目前有少数施工领导人员,在这方面存在着片面的认识,他们以为新的施工方法就是单纯图快,所以不看具体条件,不作必要的准备,就仓促开工,以致在个别工地上引起了施工的混乱,降低了工程质量,并且出现了工伤事故。这些同志不了解,越是要加快工程的进度,就越要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就越要注意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施工的安全。
新的施工方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是难以避免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正确地说明新的施工方法的内容,有步骤地加以推广,并且随着基本建设事业的发展,总结新的经验,使这种施工方法不断地趋于完善。
五 速度和质量
多快好省是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方针。这个方针既要求争取速度,又要求保证质量,这两方面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在基本建设工作中,无论工业布局、建设项目排队、企业设计和施工管理,都必须全面地执行这个方针,使我们能够用同样的资源和资金,进行更多的建设,同时使一切建设起来的工程都能够有良好的质量,在生产上收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反对只顾质量不顾速度的偏向,另一方面又要反对只顾速度不顾质量的偏向。
在一九五八年,由于我们批判了那种借口好省而反对多快的右倾保守思想,全面地执行了多快好省的方针,我们的基本建设得到了很大的跃进。这种跃进,不仅表现在工程项目大大增加和建设速度大大加快方面,而且表现在许多工程质量提高和建设成本普遍降低方面。为了保证今后的基本建设能够不断地跃进,我们必须继续批判一切右倾保守思想。哪里有右倾保守思想,哪里就应当进行反对这种思想的斗争。但是,反对右倾保守,决不是说可以片面图快而不顾质量。基本建设是有关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在质量方面不能有任何的疏忽。因为工程质量不好,有的就要返工,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有的会造成生产上的长期不合理,或者影响到产品的正常生产。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应当经常注意避免的。
片面地过分地强调质量,或者忽视质量,都不利于争取速度。而合理保证质量,则有利于争取速度。我们现在提出注意质量的问题,就是为了保证建设的高速度发展,实现我们跃进再跃进的要求。那么,要保证和不断提高工程的质量,当前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就是要在设计和施工中,合理保证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的质量,要培养技术力量,要加强技术管理。
建筑结构是厂房的骨干。厂房是不是牢固,首先决定于结构。我们既要反对盲目追求过高标准、过分加大保险系数的偏向;又要反对不适当地降低结构标准、过分缩小保险系数的偏向。在基本建设中,必须继 续厉行节约,尽可能降低造价,同时又必须注意使这种节约不致影响到工程的质量。为着合理保证建筑结构的质量,我们应当根据各类企业不同的生产工艺和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地慎重规定不同的结构标准。凡是必需用钢结构的,就应当用钢结构,而不要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去代替;凡是必需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就应当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不要用砖木结构去代替;砖木结构也是一种很好的结构,可以用砖木结构的,当然应当用砖木结构。合乎这一种生产工艺和自然条件的建筑物的设计,不能随便在另一种生产工艺和自然条件下套用,已经试验定型和审查批准的标准设计,不得到原设计部门的同意,就不应当随便修改。
建筑材料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工程质量的好坏。什么样的工程用什么样的材料,都要符合设计的规定。我们既要反对优材劣用、大材小用、小材不用、能使用代用材料而不使用的偏向,以防止浪费,加快施工进度;也要反对那种不顾设计的合理要求,而随便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因而使工程质量不能得到应有保证的偏向。我们在施工中,应当加强材料质量和材料规格的检验工作,并且监督生产建筑材料的工厂,保证生产合格的产品。施工中材料的换用是可以允许的,但是必须经过切实的计算和试验,不能换用的就不应当换用。新材料的使用,必须经过鉴定,才能推广。凡是重大的骨干工程,特别是有关人民生命安全的大中型水坝工程,必须十分注意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这些工程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必须严格符合于设计规定的质量和规格;如果一时没有合格的材料,宁可暂时停工,决不马虎。
保证基本建设工程的质量,最重要的问题是提高职工的政治觉悟和技术水平,加强技术管理工作。上面所说的合理保证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的质量,都同职工的政治觉悟和技术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职工的政治觉悟越高,技术水平越高,就越懂得工程质量的重要,越有条件解决工程质量中的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对基本建设部门的职工进行政治的和技术的训练工作,大大地提高他们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对于某些现在感到缺乏的技术复杂的工种,特别是电焊工、吊装工和大型设备安装工,必须采取各种迅速有效的办法,抓紧施工的间隙时间,进行专门的集中的训练。
保证工程质量,同加强技术管理也是密切联系的。我们应当教育职工严格遵守在设计、施工、材料等等方面保证工程质量的规章制度、技术规程和操作规程。凡是没有这类规章制度的地方,应当建立起来。这类规章制度被忽视了的地方,应当引起重视,认真执行。
六 集中领导和大搞
群众运动相结合
一九五八年由于我们在基本建设部门中批判了只是单纯依靠业务部门和少数专家的错误做法,实行了集中领导和大搞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正确方针,基本建设工作就改变了过去那种冷冷清清的状况,出现了轰轰烈烈、遍地开花的新局面。
过去有些人曾经认为,基本建设方针和基本建设规划的确定,只是基本建设业务领导方面的事情;建设项目的设计,只是少数工程设计专家的事情;基本建设的施工,只需要由上而下地命令群众办事;基本建设的工程质量,只需要技术检验人员按照表报数字进行核算、鉴定。这些事情,都不用经过党委和有关部门的讨论决定,都不要考虑如何集中群众的集体智慧,如何依靠群众的自觉行动。所有这些错误认识,在大跃进中都受到了事实的反驳。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基本建设中没有一项工作是能够离开党的领导和群众运动而办得好的。
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因此,基本建设方针和基本建设规划的决定,例如,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建立工业体系和各省、自治区适当发展地方工业,企业布置要适当分散,而不要过分集中,企业规模要大中小型同时并举,建设项目的施工次序要分别轻重先后,所有关于这些问题的方针的决定,都必须经过各级党委和各有关部门的认真讨论,都必须充分体现群众路线的要求。也就是说,既要充分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全面考虑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要在各级干部中进行鸣放,展开辩论,使我们所决定的方针能够最大规模地动员群众来参加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各方面的潜在力量。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还要根据人民群众的经验和创造,不断地加以补充和修改,以便基本建设工作能够在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多快好省地向前发展。
基本建设的设计工作能否正确体现基本建设方针和基本建设规划的要求,同样决定于是否执行集中领导和大搞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建设任务决定以后,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对重要建设项目设计的编制和审查,都要亲自掌握,加强领导,并且指导设计工作人员在这些工作中,认真执行群众路线。在编制设计的时候,设计工作人员应当深入实际,了解情况,深入群众,听取意见,收集、研究新的经验和创造;在设计工作人员内部,应当展开讨论,使工程师到技术员、练习生各抒己见,经过比较分析,把一切合理的意见集中起来。然后,还要把编订的设计分别提交有关部门、有关企业、有关工地、有关学校的技术人员、职工和师生中去进行审查,加以修改和补充。要不要工人参加设计和审查设计,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长春汽车厂在工厂党委行政负责人员的领导下采取群众运动的方法,对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进行了修改,在稍加扩建、增加少许人员和设备的条件下,可以把生产能力从年产三万辆提高到年产十五万辆。这是生产部门中领导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结合起来,进行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的好经验,在基本建设部门是同样适用的,是值得推广的。
在组织施工的过程中,同样要向全体职工交代工程任务、质量要求,提出问题,说明理由,发动职工群众深入讨论,共同安排施工进度,确定施工方法;同时,使大家经常地关心质量,注意安全,自己注意检查,相互进行检查,多想办法保证质量,减少事故,以便工程能够顺利地良好地进行。所有的工地,都应当贯彻执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每个干部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同群众打成一片,全面地抓思想、抓生产、抓生活。正如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所指出的:“必须关心人,纠正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倾向。群众的干劲越大,党越要关心群众生活。党越是关心群众生活,群众的干劲也会越大。”
群众运动越开展,越需要加强领导,越需要健全管理制度,越需要加强责任制。基本建设中群众运动的开展,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迫切地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只有及时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使群众运动进一步地深入地向前发展。基本建设部门的各级领导机关,要经常向职工群众进行关于基本建设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职工群众对于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认识,在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的集中领导下,自觉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劳动纪律,遵守国家规定的规章制度。我们要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根据工作情况的发展,补充和修改原有的规章制度,但是决不是要否定一切规章制度。在基本建设部门中有关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凡是合理的,都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凡是实践证明确实不合理的,应当经过领导批准,加以修改;同时,根据群众实践的经验,使各种规章逐步地健全和完善起来。
总之,集中领导和大搞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是基本建设工作取得胜利的保证。管理基本建设工作的同志,一定要牢牢记住:只有在基本建设部门的一切环节、一切工作中,加强集中领导,大搞群众运动,我们才能胜利完成今后基本建设方面愈来愈伟大的光荣任务。
(原载“红旗”杂志1959年第5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