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6阅读
  • 0回复

歙县茶叶大面积丰产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01
第7版()
专栏:

歙县茶叶大面积丰产经验
安徽歙县人民委员会
我县地处皖南山区,生产内容以茶、林为主,其中茶叶要占全年总收入30%,重点产茶乡、社高达80%以上,共有茶园面积十三万一千三百二十七亩,内茶粮兼作茶园六万八千四百三十二亩。广大农民经过整风运动,斗志昂扬,干劲十足,在工农业生产飞速跃进的同时,也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一切困难,向茶叶高额丰产飞弛猛进。全县去年茶叶的产量比1957年实产增长了68%。一举突破战前最高年产量。平均亩产由1957年的八十九点五斤上升到一百四十四斤(以采茶面积算计),由于茶叶产量的空前提高,在公社化前,全县三百九十二个生产茶叶的社,就有三百八十五个社比前一年增产又增值。此外,在新辟和改造旧茶园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从去春起,全县扩大新茶园三万一千多亩,移栽补缺四百七十多万株,压条补缺二十七万多株,短穗扦插育苗一千八百多亩,建立留种园六千亩。
我们所以能够取得去年茶叶生产的巨大成绩是由于在具体工作中广泛运用了:
(一)坚持群众自我教育方法,坚持政治挂帅。我县在发展茶叶生产上也有不少思想障碍,我们通过全民大辩论,在发展茶叶生产上达到思想上的统一。在这基础上,贯彻不断革命精神,及时提出战斗口号和新的战斗任务,鼓舞群众斗志。在采茶期间提出“日夜采、冒雨采,保证不老茶”,在抗旱中提出“不能等雨靠天恩赐,要和自然斗争,向干旱争茶”。此外,县委并把搞茶叶试验田作为领导茶叶生产的重要方法之一。去年全县的茶叶卫星都是试验田创造出来的。在工作中,我们还采取大搞群众运动,抓两头带中间,广泛开展检查评比,通过誓师跃进大会,组织面对面的大竞赛等,使茶叶生产一波赶一波,一浪高一浪。
(二)加强茶园管理,提高耕作水平。去年各茶园耕锄做到深浅相结合,施肥做到多食多餐,使茶叶吃得饱吃得好,由过去一年一耕二锄二施肥,改为二耕五锄五施肥。全县前冬还开展了保护茶树过冬运动,由于做到季季分批施肥,因此,保证了茶树健壮和促进了茶叶产量提高。不少卫星茶园还采用根外追肥方法,对增产起了很大作用。
(三)大破保守思想,延长采摘期。去年在采茶上,首先除继续贯彻留鱼叶,打顶苗(新棵例外),留肚苗、养侧枝等先进方法外,并通过层层专题辩论,现场观摩,坚决推行分批多次采的办法,春茶一般分三至五批,夏茶四至六批,秋茶随大随采,卫星茶园分八至二十多批采。并且一般都做到采、制、售三分开,保证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其次我们一反旧例,延长了采摘期,春茶不仅比前年提早七至十天开采,而且采期延至二十五天,夏茶延至三十天,秋茶延至七十三天,使夏茶占春茶比重由1957年39%,提高到57.1%,秋茶占春茶53.04%,同时还试制了红碎茶和采了荒野茶。此外,为了提高采茶效率,从夏茶起我们学习了祁门等地先进经验,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双手采茶法和广泛开展日采超百斤运动。
(四)大闹技术革新,实现初制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我县已推广各种初制机械八千五百多件,使初制操作中的杀青、揉捻两个主要工序全部用上机器,并建有日产二千——七千斤干毛茶的初制厂十七所。使用机械以后,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效,节约了大批劳力,解决了茶区劳力不足的困难,生产百斤干毛茶,使用半机械,比手工节约七个工,以此计算,全县可节约劳力一百多万个。机械操作能高温杀青、充分揉捻,因此,还提高品质。
此外,战胜自然灾害,组织共产主义协作,大量修建梯田,保持水土,移株补缺,修剪台刈等,也是我们去年茶叶生产获得大面积丰收的几个重要措施。
1959年我县茶叶将有一个更大跃进,初步计划总产达二十九万担,比1958年产量翻一番,同时培养丰产茶园六千二百二十五亩。为了实现这个指标,我们加强了冬春培土施肥工作,保证全部茶园要精耕细作,实行管理园田化。另外还要开展一个以补缺为主的改造旧茶园运动,基本改变旧茶园面目。在扩大茶园面积上,今年再扩大十五万亩。此外还要积极创造和推广各类机械,除初制机器外,要求茶园管理工作上,也逐渐使用机器。
我们坚信,有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有人民公社的巨大力量,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把茶叶生产搞得更好,保证1959年茶叶生产取得更大的丰收。(附图片)
著名的乌龙茶产区——福建安溪县西坪人民公社社员,在茶园里施肥。
新华社记者 林俊卿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