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出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18
第3版()
专栏:

出发
杨岭
陕西省确定了小麦田间管理工作的一个指导思想——从最困难的情况出发。出发到哪里去呢?到“亩产千斤”的高峰上去。怎样对待最困难的情况呢?一方面,继续积极地加强田间管理工作;一方面,一旦遇到,就动员全党全民,全力战胜。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了今年小麦丰收的许多有利条件,也根据历年自然灾害的规律分析了还可能碰到的最困难的情况。他们不是在最困难的情况面前降低亩产千斤的指标,而是因为找到一系列战胜困难的办法而对亩产千斤更增信心。他们根据客观规律确定了防锈、防霜、防倒伏三个重点,又确定了不同时期要集中力量对付哪个重点。对非重点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这样“出发”,必能攀登上大面积高产的高峰。
当我们“出发”的时候,总是以一个地方为起点,走到更远的地方去。
“从实际出发”,这就是说,要脚踏实地,从当前的实际走向比当前的实际更高的地方。
“从最困难的情况出发”,这就是说,要估计到一切可能碰到的困难,采取可靠的措施避免或者战胜这些困难,把这些困难远远地撇在背后,奋勇前进。
有人却往往忽视“出发”这个动词的意义。说要
“从实际出发”,他就只看到脚尖前边的一点点“实际”;不是迈开大步“出发”,走向更高的实际,而是在眼前的“实际”的狭小的范围内兜起圈子来了。说要“从最困难的情况出发”,他就只看到在前途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困难;不是跨上战马“出发”,在同困难搏斗中前进,而是勒缰下马,踟蹰不前。在几年以前,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个时期,不是就有这样的人,听到要“从小农经济出发”就迷失在小农经济的丛林里面而忘记“出发”了吗?而一个人如果就此止步,事物的运动却并不就此停止。其结果,不由原地“出发”向前走去的人,也必不能老是停留在原地;至少,相对地说,必然会向后退却。
当我们“出发”的时候,总是预定要走到一定的目的地。一定要达到目的地,也一定能达到目的地!有了明确的目标,又充满这样的信心,迈起每一步来才会健壮有力。
一定要对于达到目的地的有利条件有足够的估计,并且有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的技艺;也一定要对于中途可能碰到的困难有足够的估计,并且有战胜这些困难的技艺。这样,信心才不是空洞的,而是真正坚定不可动摇的。因此,当我们“出发”的时候,要全面地了解实际,要大张旗鼓宣传有利条件“以壮行色”,也要设想到可能碰到的最困难的情况。
设想到可能碰到的最困难的情况,这决不是为了吓唬自己。什么是可能碰到的最困难的情况?不可不着边际地瞎想,把随便什么都设想为“假想敌”,弄得“草木皆兵”。在一定条件下,困难有它的最大的限度。我们所说的“最”,是指一定条件下的“最”。
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些什么困难,达到什么程度,根据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致是可以预计的。
主观往往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而只能力求接近客观;对于有些自然现象的客观规律,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对于前进道路上可能发生的困难,又往往不能预计得恰恰合乎实际。
在设想可能碰到的困难的时候,原则应当是:既不要估计过分,也不要估计不足;在还没有充分掌握客观规律的情况下,则宁可失之于有些过分,而不可失之于估计不足。——这是为了确保立于不败之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