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阅读
  • 0回复

平炉工地突击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01
第6版()
专栏:

平炉工地突击队
本报记者 曹葆铭
在紧张施工的武钢平炉工地上,要数杨万才小组最活跃了。
领导上把他们当作机动兵,
“哪里有困难,就派他们上哪里去”。他们也是
“工地缺什么,就干什么。只要领导上提出来,保准能实现。”
组里的五个技工全都会车、钳、电、锻、冷作和接风管、开机械等十三种技术,去年9月进场的四个徒工也学会了干白铁、电焊、氧割、油漆、钢筋等五种活。
一年前,他们还只会拿着木锤敲敲打打,专干白铁活。当时的白铁活却很少,而别的工种又时常忙不过来。组长杨万才想:“为啥不能学着干别的活?”接着,他们花三元钱买了个小风匣,砌上个红炉,学锻工,一次就为工地锻了几百副扁担钩子,七千多颗螺丝钉。后来,工地上缺钢筋工,他们就学扎钢筋;缺管工,他们就学安风管……缺什么,就学什么!
用杨万才的话说,他们全组五个技工“加起来还没有十年文化”,学多种技术有很多困难。但是他们采取“互相研究、取长补短”等办法,闯过了许多难关。工地上急需电焊工,组里就只王华提一人在工余时间学过一两次,大伙就叫他去“酌量酌量”。他当天晚上又去找了个师傅教了教,第二天便跟着别的焊工上屋架边干边学,一个多月便学会了平焊、立焊、仰焊全套技术。他一回组,大伙又马上请他当老师,教的全组都会这项技术。在学制鼓风机时,他们找到了一本书,但组里没有一人能全读懂,他们就凑合在一起,你不认识的我认识,我不懂的他懂,几个人共同研究、推敲,终于把第一台鼓风机制造出来了。他们在学习中得出了两条结论:一条是“有活就能干,不会就试验。天下无难事,只怕心不钻。”一条是“除了懒汉,全是天才!”
工地食堂有一千多人吃饭,炊事员忙不过来,他们就想法造出切菜机、洗米机,帮助食堂机械化。大办钢铁工业,需要大批小型电动机,他们就设法制出了四十多台。
平炉工地大规模施工,工程进展很快,也就常常感到钉子、螺丝等小铁件不凑手。杨万才小组听说这情况,马上提出了“变之废为之成”的口号,即用工地上的废铁丝制成钉子,用废钢筋头制成螺丝棍,用废铁板头制成螺丝帽。制钉子需要机器,他们就“照葫芦画瓢”地,用废料焊接成一台,做到每天能出十来斤钉子。他们过去制螺丝钉是用人工锯、人工钻眼,又慢又爱坏工具。他们又设法制出自动锯床、钻床,既提高了功效和质量,又保证了安全。他们共制出了小车床、砂轮机等十几种机具,把小组发展成了小工厂。
湖北省委和武钢党委认为他们小组是技术革命的一面红旗。(附图片)
党支部书记刘宝文(中)和杨万才(右)等研究工具改革。  
        冯 施 黄凤祥摄
阜新海州露天矿的青年九十九号电铲,按日、旬、月完成生产任务。新华社记者 王少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