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积极领导开展密植问题的讨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02
第1版()
专栏:社论

积极领导开展密植问题的讨论
晚稻、晚秋的播种季节就要到来了。广大农村干部和社员群众根据过去的增产经验正在热烈讨论晚稻和晚秋作物的密植规格,进一步贯彻各项增产措施。这是非常必要的。密植是农业增产措施的中心环节,密植合理与否对农业增产关系极大。通过讨论,就可以找出适合当地情况的密植规格,并且作出与密植紧密相关的各项增产措施的全面规划。这样,对开展晚秋、晚稻的增产运动,对保证今年农业生产的丰收,都有很大的意义。
在密植问题上争论得最多的是密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关于这个问题,党中央已经有明确的指示,本报也曾在4月1日发表社论来论述这个问题。总的原则是“合理密植,因地制宜”。具体执行起来,就要因时因地不同,作出适合当地条件的规定。
在此期间,各地在广泛深入的讨论中,对于晚稻密植研究出了一些比较合理的意见。例如,土壤肥沃,水肥条件充足的地区,密植程度要大些;土壤瘠薄,水肥条件较差的地区,密度就要小些。田间管理技术水平较高的,密度可大些;田间管理技术水平较低的,密度可小些。分蘖分枝性能弱的品种,密度要大些;分蘖分枝性能强的品种,密度要小些。当然,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得出一个完全科学的详尽无遗的结论,是不可能的。但是,各地的讨论中,也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这就是一部分人缺少经验,一股劲儿要求密,可是对水、肥、土、种、劳力等等密切相关的条件,则往往不加考虑,或者虽然考虑了,但对这些条件作出了过高的估计,脱离了实际,从而把密植规格建立在主观想像的基础上。这样,就有可能造成过密减产的危险。另有一部分人看到了去年某些地区晚稻种植过密,以致减产的现象,对密植产生怀疑,甚至想取消密植,回到稀植的老路。个别地区讨论晚稻密植规格的时候,就有人主张株行距只能七寸或八寸,不能再密。事实真是这样么?当然不是。他们所以要稀植,同样也是没有看到已经变化了的条件,而盲目地搬出了稀植经验,这同样是脱离实际。很显然,以上两种看法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把密植孤立起来,看成是个单纯的株距和行距问题,没有把与此相关的各项增产措施综合起来研究,没有正确地估计到有利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这样自然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这件事情上又一次教育我们,任何事情离开马克思主义是不行的。密植是个技术性的问题,可是也必须把密植和其他各项增产措施联系起来,把密植和当地的具体条件联系起来,并且在分析客观条件时既要看现有的实际情况,又要看到可能发生的新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性,片面性,才能在密植问题上作出合乎科学的结论。
各地在讨论密植问题的时候,把有丰富经验的老农和勇于接受先进技术的青年,以及中年农民组织在一起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发扬群众的智慧。这是很好的。党中央已经指出:讨论密植问题,
要青年、中年和老年农民一起开会商量,
共同规定适当的密度。因为推广任何一
种新的技术措施,都首先必须得到广大
群众同意,而现在老农对密植怀疑的比
较多,中年农民中有怀疑的,也有不怀
疑的。只有经过讨论,对密植才能取得一致的看法。说到这里,不能不谈谈对老年农民的经验和青年农民的热情的看法问题。老年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有过许许多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但是,也应当估计到,在他们当中有些人往往对于当前农业方面已经改变了的新的条件估计不足,对改良土壤、深耕、增施肥料、改善水利、选用良种、改良工具等新的经验估计不足,对群众的干劲也估计不足。这就使得他们的经验带有某些局限性。如果不加分析,按照带有局限性的经验办事,必然使得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也做不好。因此,老农经验要听取,但绝不是不加分析地无条件地接受。而青年农民的情况正和上面说的那种老农相反。他们勇于接受新事物,对于新的条件看得很清楚。但是对于新的条件在实际生产中究竟能够发挥多大作用,又往往估计不准。在工作中,他们往往光凭干劲、热情办事,结果脱离了实际。因此,要把事办好,要把经验和干劲结合起来,就要充分发挥老农和青年农民以及中年农民各方面的优点。四川郫县红光公社第二耕作区党支部组织社员讨论合理密植,就是一个好例子。在讨论会上老农刘海洲说:“种庄稼要看天看地看工夫。去年每亩密植三万窝,收成很好,可是同样的地按十万窝栽法就减了产。”他认为今年仍旧应该保持三万窝的规格。一些青年农民也同意他的意见,说过密不好,但是认为应该看到今年肥料、除虫、技术等条件有了改善,还是可以比去年种得更密一些。讨论的结果,大家都同意把老经验和新技术结合起来,并且具体规划出每块田的合理密植规格。
关于各项作物的种植密度,党中央曾明确指示过,领导机关不能硬性规定,必须由群众商量,作出决定。对这个原则我们决不能有所动摇。但是,这是不是说在农业技术方面,领导机关就根本不用过问了呢?不是的,还必须加强领导。经验证明,哪个地区领导的具体(当然不是生硬的简单化的领导,更不是主观主义地脱离群众的领导),农业增产幅度就大;哪个地区在这方面缺乏强有力的领导,那里的增产成绩就小。现在,有的同志对密植这样一项重大技术措施,甚至连一个有客观根据的提供群众参考的规定也不敢提了。这当然是不对的。为了加强领导,各地党委目前应该做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在同群众认真地商量之后,提出一个供群众参考的密植规划,然后让各个承包单位进行广泛的充分的讨论,再由他们自己作出决定,并采取各项有效措施、组织力量,贯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晚稻和晚秋作物作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密植,才能既避免去年部分地方由于过密而受到的损失,也不至重新回到以往过于稀植的老路上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