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欣然忘食”和“催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7-18
第8版()
专栏:

“欣然忘食”和“催眠”
鲁歌
我们现在常常用“刻苦用功”、“下苦工夫”、“苦学”等等词句来鼓励大家读书,这当然是要求大家读书要努力、要坚持不懈的意思;但倘使有人因此而认为读书虽然是件好事,却也是一件苦事,仿佛要认真读书就非得先有忍受苦难折磨的精神准备不可,那便错了。正相反,许多勤奋读书的人,都会告诉我们他自己读书乐的体验。
高尔基是一个深感读书之乐的人,当他感到“几乎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口”的时候,其喜悦可以想见。陶渊明读书虽然“不求甚解”,但他却“好读书”,以至“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古往今来,以读书为乐事,在书中找到无穷趣味的例子太多了。
不过,读书虽然是乐事,也并不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读什么书都得到很大乐趣的。
鲁迅先生在一篇“读书杂谈”(见“而已集”)的讲演里就说过:读书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嗜好的读书,能够“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而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的确,在鲁迅先生活着的时代,学生读书,教师教书,还不都是为了衣食饭碗,能够真正得到乐趣的人是很少的。而在那个时代,能够真正按自己的嗜好读书,因而得到“深厚的趣味”的,在一般人中间也是少有的。如果再追溯上去,儿童们在私塾、蒙馆里,在戒尺的威逼下背三字经、百家姓等等,根本不了解书里说的什么,却要硬背死记,直到滚瓜烂熟,这样读书更是毫无一点乐趣可言了。但是,时代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心情。今天学生读书和教师教书,已经不是仅仅为了个人职业,而出于求知识求真理的愿望,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人类美好的将来,既为了个人,也为了集体,在这种崇高的理想的鼓舞下,当然不会有被强制而读书的苦痛,也远远高出于旧日封建士子仅仅为了“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等等个人功名利禄而读书的快乐。
话说回来,读书的乐趣多少,还是要决定于书的内容,有一些书,也确实不一定使人看了得到多大乐趣。赫鲁晓夫同志在第三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一个人看书的时候,有的书会使你激动,给你愉快,有的书会引起你对这部作品所反映的这种或那种现象的忿怒和愤慨。还有些书,看着看着会使人的眼睛合拢来。你想把它看完……但是看起它来实在太费劲,眼睛还是闭上了,擦一擦眼睛,又开始看,眼睛又合拢来了。”读这种书,除了可以催眠而外,可说得不到一点乐趣了。这就要求作者们在写书的时候,尽可能做到语言生动活泼,内容言之有物,总要使人愿意看下去,而且看过以后,在知识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所收获,不要“自己受折磨写出一本书来,然后又拿这本书去折磨读者”才好。
另外,要使读书成为乐事,书的形式也有一定的影响。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在他那个时代排印的书大抵没有副页,天地头很短,翻开书来,满本是密密层层的黑字,加上油臭扑鼻,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很少“读书之乐”。可见书的形式,对于能否给读者以“读书之乐”,也是有很大讲究的。这就要求我们的从事排印、装帧等工作的同志们多为读者们的“读书之乐”着想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