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小社难展翅 公社飞得高 爱国公社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渠道纵横形成灌溉网,几万亩薄地长出了好庄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9-02
第3版()
专栏:

小社难展翅 公社飞得高
爱国公社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渠道纵横形成灌溉网,几万亩薄地长出了好庄稼
本报合肥1日电 安徽省寿县爱国公社从建社以来,在大办农田基本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爱国公社是去年9月由四个农业社合并办成的,全社共有一万四千多户,六万多人,土地有十八万多亩。除西部平原水利条件较好以外,岗地和丘陵地区水利条件差,有40%的耕地容易受旱;西北部是一片洼地,经常受涝的占总面积的21%。办公社前,虽然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在防旱、防涝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社小,人力物力都受到一定限制,有些工程规模较大的水利建设,就无法兴建。例如流经爱国农业社境内的洪桥河,由于河水无法控制,仅杨仙铺附近,就有一万五千多亩土地经常受涝;但一到用水季节,则因河水流失、干涸,经常有四万多亩地受旱。爱国农业社几次想在杨仙铺河道里兴建一个节制闸,但由于工程大,全社二千多整劳力全部出动,也需要三个多月时间才能建成;建闸的器材费用需要十三万元,相当于全社1957年生产费用的总和。所以,一直没有修建。在水利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除沿淠河、西河、洪桥河两岸的八万亩土地有水灌溉外,还有四万多亩地因小社无力兴修大型引水渠道,沟塘蓄水量少,也经常受旱。
公社建成后,首先打破了原来农业社的界限,进行了统一规划,有计划地兴办各种较大的水利工程。去冬今春,全社共组织了九千多人,投入兴修水利的战斗,分别在东南到东北部高岗地开挖了两道干渠,全长六十五华里,共做土方工程二百二十万公方。原来小社无力兴建的杨仙铺节制闸,办公社以后,立即组织力量,依靠群众筹集资金和器材,经过几个月来的施工,目前已经完成了建闸任务。在平原地区,着重挖开引水沟、整修原有塘坝,全社共整修较大的沟塘四百五十处,开挖引水渠二百多条,兴建涵闸十二处,在河渠之间又修了十二道引水渠。现在除了南部边缘的淠河以外,其余几条较大的河流、渠道,已相互沟通,纵横交错,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灌溉体系。经过几个月来的水利建设,不仅彻底解决了四万亩土地的涝害,同时还扩大灌溉面积八万亩,自流灌溉的面积也由原来的五万亩增加到八万亩。这些工程,在当前的抗旱斗争中,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社员们说:“大河是公社挖的,大闸是公社修的,丰收是公社带来的”。
大规模地改良土壤,也是爱国公社建成后进行的一项较大的农田基本建设。这个社共有澄白土、沙浆土、死黄土、黑粘土等贫瘠土地三万亩,这些土地不仅难犁难耙,同时不耐水、不耐旱,一般亩产只有一百斤左右,群众都称为“三挑秧、一挑稻,兔子不拉屎的薄地”。这些薄地又集中分布在高家湖、廖家湖、西北湖以及东南部高岗地带。改良这些地的土壤,费工很大,原来的农业社,由于劳、畜力的限制,无法进行这项工作。如东风大队(原来是一个农业社)就有成片的劣等土地三千八百亩,如果要改良这些地的土壤,全大队的劳力要干一个月。原爱国农业社有劣等土地一万二千亩,但全社只有七百四十条耕牛,如果把畜力用在改良土壤工作上,就会耽误冬耕和春耕。公社成立后,采取大协作的办法,从全社范围内组织劳力二万多人,三千头耕牛,结合兴修水利和积肥,用“兑”(沙土、粘土相兑)、“压”(压沟塘泥)、“烧”(就地烧土包)以及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料等办法,改变土壤结构。经过改良的土壤,现在庄稼长得都比过去好,社员们高兴地说:“公社力量大,薄地也长出了好庄稼”。
爱国公社还组织了一万二千多劳力和一千多头耕畜,开垦荒地一万三千多亩,添置了拖拉机两部、抽水机等大型机械六部,兴修了小型发电站一处,这些都是公社成立以前无法办到的。 (寿县县委通讯组)(附图片)
安徽凤阳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兴修水利,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新华社记者 张文礼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