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谯贵斋的账为什么不记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0-12
第8版()
专栏:

  谯贵斋的账为什么不记了?
  邵传烈
国庆节前后,从报纸刊物中读了很多好文章,在一篇文章中,我读到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贵州省金沙城有位八十多岁的老大爷,名叫谯贵斋。他至今还保存着一册很珍贵的老账簿。这本账簿不是记着日常收支,也不是记着商品交易,而是记着从1912年到1950年整整三十八年的账目,记着每一时期的粮价、煤价。
据这位老大爷说,在旧社会里粮价日跳夜升,穷人最怕粮价涨,粮食一领头,什么东西都跟着上去,他特地把它记下来,看看究竟涨到什么时候,才算到了头。
这笔账记得好!这本账簿,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也是一份生动的历史资料。我看很有保留下来的价值。至少可以使后辈知道:老一辈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是在什么环境下过过来的。
老大爷这本账簿,我没见过;具体数字,也不清楚。不过手头有一份1937年——1949年上海的粮、煤上涨记录:
从1937年到1949年5月,上海的物价,上涨了三十六万亿倍,在1937年可以买五百五十万担大米的钱,到1949年只能买一粒米;在1937年能买四百亿担煤球的钱,到1949年只能买一只煤球。
大家看,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多么可怕的比数!
每一个在旧社会生活过的人,都懂得上面几个数字的全部意义,我们心里大概都有一本谯老大爷的账簿。在那时,我们不是时常要背一麻袋“金圆券”去买几斗米吗?一发了工资,不是要急忙去排队兑换“大头”“小头”吗?早上可以买三斗米的钱,到了中午一斗米也买不到了吗?这种可怕的生活,只要经历过的人,恐怕是终生难忘的。
断了线的气球,一股劲儿地往上窜,但升到一定高度,总要破裂的。老大爷谯贵斋所盼望的“究竟涨到什么时候才算到了头”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气球炸了,蒋介石反动王朝崩溃倒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民币发行了,粮食、煤球身上两只翅膀,彻底打掉了。物价,一天天平稳下来,因此,谯贵斋的账,记到1950年就不再记了。并不是他偷懒,没有恒心,而是:“从那以后,粮价天天一样,没有记的必要了,如果要记,倒不如刻个‘同上’的图章,天天往上盖就得了!”
这话真是千真万确。从这方面来说,老大爷不再记账是有道理的。
不过,又不尽然。
不记“涨”字的账;然而解放后,又出了一笔“降”字的账,却是值得一记的。
我们不妨拿过一本新账簿,来替老大爷补记几笔:
从1950年3月1日到1959年,上海的中白粳每担从十九点六八元下降到十五点一五元、下降了23%;煤球,每担从1950年的三点七五元下降到二点八元,下降了25.3%……
当然,要记的东西很多,远不止这两笔。可是,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一粒粆里可以看见整个世界。这两个数字,足够说明应该说明的一切,省去了不少的笔墨与口舌。
翻开谯贵斋的账簿,在那发黄的纸上,记下了多少当时人民生活的动荡、不幸、痛苦……而我们打开另一本“账簿”——不,不是一本账簿,是一本最新最美的画册,在每一页上,却又画上多少人民生活的安宁、欢乐、喜悦……前后对比,十年的变化,一清二楚。
可是,也正在此时,却有人在大叫大嚷“今不如昔”,说什么“市场全面紧张”、“过去什么都买得到,现在什么也买不到”,这其中除了一小部分人是糊涂虫以外,剩下的不是过去喝劳动人民血汗以自肥的人,就是分享他们残羹剩饭的人。这个事实,从谯老大爷的账簿里,难道还不能看得清清楚楚吗?
(原载“解放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