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铁道兵大战云贵高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10-14
第2版()
专栏:

  铁道兵大战云贵高原
  新华社记者 姜庆肇 夏维扬
沿着美丽的金沙江畔,登上巍峨的乌蒙山巅,秋高气爽,红旗飘飘。英雄的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在提前五天完成9月份筑路任务的基础上,乘胜猛进,展开大战,“争取10月满堂红,迎接全国群英会”。
海拔两千多米的乌蒙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率领红军走过的地方,曾经写下了“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雄壮诗篇。今天,乌蒙山成为滇黔和内昆两大新建铁路工程的咽喉,铁道兵战士们要劈开乌蒙山,把铁路架上云贵高原。
乌蒙天险——“天生桥”,横在云贵两省中间的可渡河上,它东有悬崖“狮子口”,西有绝壁“老虎咀”,其势“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树倒挂倚绝壁”,行人心寒!当铁道兵战士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山下的彝族老人告诉他们:在千万年前,这里有一条凶恶的“不可渡河”,隔绝两岸交通,使青年男女相爱而不得相会。幸有一位仙女见人民苦情深重,移山填河,把“不可渡河”压到山下,变成“可渡河”,大山便叫“天生桥”。可是乌蒙山的恶神派来凶狮和猛虎镇守,不放过行人,于是仙女也白费力气。可是当年工农红军就飞越乌蒙天险,消灭了把关的敌人。
今天,老红军战士、团长刘清浦率领筑路大军,又在这儿摆下战场,大战“狮子口”,凿开“老虎咀”。“老虎咀”上面是“神仙洞”,下面是可渡河,不可攀越。一年前,曾有两只豹子在上面打架,摔到崖下跌死。铁道兵战士们在这里要开挖两千六百多米长的隧道,架起一座高七十米、长五百二十五米的桥梁,使火车飞渡天险!
共产党员、排长张生胜,带领六个共产党员战士,攀崖走险。这位曾经在朝鲜战场的运输线上和参加祖国铁路建设中,立过十七次功劳的人民英雄,浑身是胆。他领着战友,一个跟着一个,一步一钢钎,紧贴着绝壁向上爬。六班长、先进生产者何勤心一马当先,攀登上去。张生胜往来接应,迅速地在绝壁上钉下钢钎,拉开绳索,拴上吊板。于是,英雄们腰拴保险索,脚踏秋千板,手抡大锤向岩石开火。他们的眼下是浪花飞溅的激流,崖半腰盘旋着山鹰,一团团白云不时地在他们身边掠过。经过连日奋战,筑路英雄们终于把天险的老虎咀一劈两半,在千尺绝壁上切出一条运输公路,让满载筑路架桥的机械、物资的车辆,源源开上山来。
征服乌蒙天险的全面工程展开了。
彝族人民笑开颜,给筑路战士送来水蜜桃;苗族民工一面工作一面唱道:“十五的月亮圆又圆,云贵高原山上山;解放大军功劳大,高山修路为哪般?……”战士们攀在悬崖上,敞开古铜色的胸膛,抡动着大锤应唱着:“你唱月亮我唱山,重山锁住滇黔川;为民修条幸福路,满身大汗心里甜!”
在紧张的工程指挥部里,我们访问了师长汪祖美。他是跟随毛主席长征,曾经在这儿战斗过的红军“尖兵营”营长。当年红军写在山寨墙壁上的标语,彝族人民赞颂红军的歌声,乌蒙山区的一草一木,都唤起他深沉、幸福的回忆。师长还会见了他阔别二十四年的房东张大爹。张大爹七十挂零,捋着雪白的胡须,眯着惊喜的眼睛,简直认不出这就是那位当年年轻的红军营长。那时候,他头戴红星八角帽,脚穿一双旧草鞋,满面红光,操着一口江西话。现在,他满额绉纹,头有白发。只是那对明亮的眼睛,还如同当年。老人家闪着泪花:“老汪呵,走了二十多年,毛主席和你们还想着我们,又跑回来在这高山大岭修铁道,真是没有想到啊!”师长微笑说:“张大爹!还记得吗?长征的路多难走。我们早就许过愿,打出个新中国,就一定转回头来修条铁路。”
铁道兵战士们以“移山填海”的气概,奋战在千里工地上。在乌蒙山的背开柱下工地,有好几座山峰交错屏立,浓密的云雾吞没山顶。铁路穿过这复杂的地形,要在十四公里的山路上,凿开十七条隧道,筑起十座桥梁。火车将是出了洞就过桥,过了桥又钻洞。战士们在这儿摆下三、四层阵线。山上山下,云里雾中,都布满了人群,飘扬着战斗的红旗。机器的吼叫声和铁锤的叮当声,响澈山谷。轰轰的炮声把山岭炸得乱石横飞。
开凿隧道的工程,十分艰巨。横在战士们面前的是坚硬的英岩层,松软的土夹石,还有漆黑的煤层和奇形怪状的“溶洞”。不发扬顽强的战斗精神和采取先进的施工方法,是不行的。曾经在解放战争中扬名太行山、吕梁山上的“老虎连”,高举“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红旗,展开机械化施工,大战内昆线上的“地下长廊”——两千五百多米的且乌大隧道,从红五月以来,连创“日日红,月月红”,并首创一个月百米成峒的新纪录。在扒挪块隧道工程中,“尖刀连”一进洞,就和煤层、风化石、地下水英勇搏斗。战士们的衣服天天是湿的,黄军装变成黑色。他们先后战胜一百八十九次塌方,依然安全施工,在“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九月大战中,以超额44%,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在深川峡谷间架桥的战士们,更勇如雄鹰,攀登在云梯上,加速施工。著名的“杨连第连”和兄弟连队一起,架设高四十米、长一百五十多米的面店大桥。连长——登高英雄杨连第烈士生前的亲密战友胡占芳,率领全连战士,表示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伟大号召下,一定要胜利完成架桥的光荣任务。各班各排和个人之间都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并大闹技术革新。当四十多名战士和民工爬崖走壁,担运砂料供不应求时,曾经参加抗美援朝在运输线上搬走定时炸弹而荣立大功的排长、共产党员刘继珂,便日夜琢磨,大胆创造,从陡削的山崖直通到谷底,架起一条空中索道,让满载砂料的“天上飞”木斗,把砂料迅速地运到桥墩上。这样,只需要八个人,就满足了砂料的供应。接着,又采用“钢塔架灌注混凝土”的先进方法,又把工程效率提高50%。全连提前十三天完成了9月大战的任务。
南盘江上,第五连的战士们入水架桥。他们在红旗上写着:“高举毛泽东的光辉旗帜,架起幸福的桥梁!”
这儿,江水滚滚,江岸陡峭。九班长,共产党员彭南栈,和八个会水的战友,脱光衣服,跳进急流,抢筑围堰。水急浪高,站不住脚。他们便用绳索的一头拴在腰间,另一头锚到江岸石崖上,刺骨的寒流,冻得他们牙齿打颤,岸上的战友们赶忙拉他们上岸,燃起篝火,暖暖身子,接着又跳下江水,继续战斗。眼看围堰快要筑成了,却又被一场大雨和洪水冲得无影无踪。于是,彭南栈等“九勇士”再次下水,一次、二次、三次……一直到第六次,才终于把木制围堰抢筑起来,抵住“蛟龙”,使横跨南盘江的大铁桥顺利建成。
南盘江两岸的人民,编出一首新的山歌,歌颂英雄的铁道兵:
“月亮出来明又明,
南盘江上挂彩虹;
挂起彩虹为哪样?
苗家姑娘啊!
骑上长虹到北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