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阅读
  • 0回复

双季稻是双喜稻 鼓足干劲产量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01
第3版()
专栏:

双季稻是双喜稻
鼓足干劲产量高
中共江苏吴江县委书记 梁传禄
吴江县共有水稻田九十二万亩,是苏州专区比较低洼的水网圩区。气候温和,无霜期长,水源充沛,群众有种植双季稻习惯。1959年,经过全党全民的辛勤劳动,获得了大面积双季稻的空前大丰收。全县十五万七千亩双季稻,前季亩产五百一十斤,后季亩产七百零三斤,两季亩产合计一千二百十三斤,比1958年增加57.6%,超过1959年单季晚稻亩产量的30.1%。
后季超前季 双季双丰收
1959年双季稻丰收的特点有三:一是前季丰收,后季更大丰收,出现了“双季双丰收,一年抵二年”的奇迹。种植双季稻几年来的经验,后季稻产量总赶不上前季稻。1959年,后季稻的产量不仅赶上前季稻,而且比前季稻增产29%,赶上了1958年单季稻的产量,比1958年后季稻单产猛跳了一点五五倍。二是前季面积扩大,后季亩亩种上,总产量大大提高。全县1959年种植双季稻十五万七千亩,比1958年扩大面积51.8%,总产量比1958年增加139.8%。三是全面丰收,到处增产。1959年的情况是:高产地区更高产,低产地区成倍翻,面积少的增产,面积多的更增产。前季稻和后季稻都出现了大批千斤田,后季稻还出现了八百斤以上的公社和千斤以上的大队、小队。这个丰收成绩,充分证明了党的总路线正确伟大,人民公社威力无比,进一步树立双季稻的威信,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鼓舞了人们继续实现1960年更大更好更全面跃进的雄心大志。群众普遍反映:双季稻,双喜稻,一年收了二年粮。
思想丰收是粮食丰收的前提
大面积种植双季稻是生产制度的改革,也是群众思想和习惯的改变。在争取大面积双季稻丰收的过程中,先进与落后两种思想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我们始终高举总路线红旗,坚持政治挂帅,从而争得了双季稻的大丰收。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双季稻能不能大面积种植,大面积种植能不能高产?几年来,双季稻连年丰收的事实,已经使干部和群众看到双季稻增产的潜力。但是1959年要比1958年扩大51.8%的种植面积,扩大了面积,能不能保证两季都增产,一些人顾虑很大,少数人甚至公开反对。他们对扩大双季稻面积有“三难七怕”。“三难”即:劳力、种子、肥料困难;“七怕”即:怕成本大、怕劳力缺、怕没有经验种不好、怕后季产量靠不住、怕抢收抢种晚、怕后季移栽过季节、怕天不帮忙收不到粮。针对这些思想,我们运用了各地几年来扩大种植面积获得高产的事实,算增产账,具体分析了大面积种植双季稻的主客观条件,以及扩大双季稻面积同1959年农业生产继续大跃进的关系。通过讨论,一致反映种植双季稻有四大好处:一是增产有把握,对国家建设有利;二是收得早,可以有大批资金增修农具和买肥料,促进晚稻生产;三是可以在7、8月间增加一笔口粮;四是增加了饲料(双季稻草是耕牛的好饲料)。经过反复的讨论,自下而上的把种植面积定了下来,全县由1958年十万多亩扩大到十五万七千亩。
到双季稻种植时,又出现了多种“连作双季稻”还是多种“嵌青”(间作双季稻)的争执。强调多种“嵌青”的理由:一是“嵌青”的后季产量靠得住,连作后季产量难保证;二是种“嵌青”省劳力,可以减轻双季稻抢收抢种时的压力;三是可以少吃在炎夏抢种的苦。这些理由实质上是一种怕吃苦、贪省力的懒汉思想的反映。我们摆出了历年来连作双季稻亩产超过“嵌青”的事实,批判了这些错误论调。1959年双季连作稻的大丰收,就进一步证实了“嵌青”不及连作收得多。
在后季稻抢种的时候,县委分析1959年前季早熟、后季早种的有利情况,及时提出“后季赶前季,后季超前季”的战斗口号。这个口号,大大鼓舞了干部群众争取后季稻大丰收的决心和信心。但是,后季究竟能不能赶上前季,超过前季呢?有一部分干部和群众却将信将疑,认为后季只能“赶”前季,不能“超”前季。其思想实质是“能赶多少是多少”。还有少数干部和群众认为:“后季稻历年是低产,要想超过前季难上难”。有的人还说:“后季稻是靠天稻,天气好能收稻,天气不好收不到”。因此,一场论战又展开了。在这场论战中,各地通过分析有利条件,摆高产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后季稻是靠天稻”,“后季稻难增产”等等错误论调,坚定了“后季赶前季,后季超前季”的信心和决心。
高举人民公社红旗
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是争取双季稻空前大丰收的重要保证。1959年双季稻面积大、任务重、劳力紧张,由于人民公社发挥了“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克服了各种困难。首先是保证了扩大面积,抢上了季节。1959年双季稻的面积虽然比1958年扩大50%以上,由于有了人民公社,充分挖掘了劳动潜力,集中力量进行突击,因而使两季的收种时间都比往年提前了七天到半个月,保证了早播、早发、早熟,夺得高产。其次,由于鼓足了干劲,赢得了时间,操作更加精细,特别是改变了过去后季晚稻不整田、不施肥、耕作粗放的习惯。因而1959年的后季稻超过了前季,赶上了单季,获得了历年来未有的大丰收。再次,人民公社成立后大搞了水利建设,战胜了干旱,保证了双季稻正常生长。公社化后第一个冬春,全县就发展了二十五万多亩机电灌溉面积,在百日大旱的情况下,机电灌溉发挥了巨大作用,保证了适时灌溉。
大搞群众运动
在种植双季稻的整个过程中,各级领导切实地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具体领导,大搞群众运动,确保了双季稻的全面大丰收。
首先是抓丰收的“头”,保证种得早、种得足。几年来的经验证明:“三早”(早播、早插、早发),不但是前季早稻丰收的重要关键,也是后季稻丰收的基础。正如老农反映的:“双季稻,季节稻,若要好,种得早。”1959年我们紧紧抓住了季节这一关,在培育双季早稻秧苗时就贯彻了“三早促一早”的精神,比1958年提前十天做好了播种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双季早稻播种在3月25日前结束,比1958年提前七天;移栽在5月初结束,比1958年提前五天;种后及时加强管理,促使早转青、早发棵、早成熟。因此,1959年早稻收割期比1958年提前七天左右,为后季稻早栽高产创造了条件。后季稻移栽开始,我们采取了边收边种,收一块种一块的办法,提出了“抢时间,分秒必争,抓质量,一环不漏,保面积,分地不空”的口号,动员全体社员抢收抢种,因而在旱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全县后季稻在7月底前全面结束,比往年提前六天左右。
第二,建立责任制度,及时加强双季稻秧田和大田的管理。各地都提出“管秧如管三朝儿”“人不离谷,田不离人”的口号,及时加强秧田管理。保证粒粒成苗,株株成秧,苗粗苗壮,适时插秧。全县组织了一千六百六十八个专业组,加强秧田管理。插秧以后又提出了“栽好一块管好一块,栽好管好,环环扣牢”的口号,全县组织二千九百六十九个田间管理专业队,在三包的基础上普遍推行“四定”(定田、定措施、定质量、定时间)到队的责任制度,做到人人有责任,块块有人管,确保各种增产措施切实地贯彻执行。
第三,干部搞试验田,层层树立标兵,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指导全面。全县生产大队以上干部和技术员、老农共搞了双季稻试验田二千六百九十亩。层层抓住标兵,在每个生产环节上都先行一步,做出样子,带动一般田认真地贯彻增产措施。据县和公社党委搞的一百七十四亩后季稻试验田的统计,单产比全县平均单产高18%,标兵田的产量也都高于一般田。
第四,开展红旗竞赛,组织检查验收,召开现场会议,不断看苗促进。例如,双季早稻全面插秧时,全县成立检查验收组一千八百二十四个,组织群众自查互查,坚持规格质量。同时,各公社、大队并抓住先进,及时召开二百五十四次现场会议,解决了许多具体问题。
第五,组织大协作,切实解决一部分生产队劳力、工具、秧苗不足的困难。
技术改革开红花
大力开展技术改革运动,全面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是双季稻大面积增产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选择优良品种,提前育好肥壮秧苗。全县1959年选择优良品种面积达95%以上,并且认真地培育了秧苗。经验证明,不论水田、旱地育秧,都应根据各种品种不同的生长期而确定落谷时间,晚粳品种应该提前早播。
第二,贯彻以密植为中心的各项增产措施,切实做到精细整地、合理密植。目前看来,前作稻五万穴左右的密度比较合理,后季晚稻以四万穴左右为好。
第三,施足基肥,抓紧追肥。不论基肥、追肥都尽量注意选用速效肥料,保证做到“一烘头”和肥力长,促使早发、早熟。
第四,加强田间管理,适时耘苗、除草、烤田,彻底战胜病虫灾害。1959年双季稻耘苗、除草,一般都做得比较及时,活棵后即追一次肥、加一次工,隔一星期又追二次肥、加二次工,做到块块田土松无杂草。
虽然我们1959年双季稻获得了大丰收,但与先进地区比较起来还不够。我们决心再接再厉,大鼓干劲,在1960年把双季稻高产红旗举得更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