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缺粮变余粮 荒岛变绿洲 渔溪侨乡一日千里大发展社员生活乐融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3-02
第4版()
专栏:

缺粮变余粮 荒岛变绿洲
渔溪侨乡一日千里大发展社员生活乐融融
本报讯 福建省著名侨乡——福清县渔溪人民公社,在党的领导下,正在一日千里向前迈进。1959年全社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九百五十斤,比大跃进的1958年增产三成多,比解放前的常年产量高二倍多。过去,全社每年要缺粮七万担以上,而1959年却有余粮十二万八千多担,改变了历年缺粮的面貌。
渔溪侨乡旅居国外的侨胞达二万五千多人,其中大部分在印度尼西亚谋生,住在家乡的侨胞眷属有一万八千多人,占全社总人口的24.6%。这里山多水少,土壤贫瘠。解放前,八万六千多亩耕地中有六万亩以上常年受到干旱威胁,产量低,人民生活困苦。因此大批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解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侨乡人民进行了摆脱贫困、大力发展生产、创造幸福生活的斗争,进行以兴修水利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仅人民公社成立后的一年来,全社兴修水利即达一百二十五处,加上解放以后陆续修建的水利工程,全社土地基本摆脱了干旱威胁。水利灌溉自流化、系统化的面积,达五万二千多亩。
解放前渔溪一带是“荒山一座连一座,只见石头不见树”,现在,那些荒凉的痕迹不见了。解放后,特别是公社成立后,造林成绩非常显著。1959年春节后,全社有二万多个社员在几天内造林十三万五千亩。现在,全社的宜林荒山,都种了林木、果林。江阴岛过去是有名的海上荒岛,现在岛上新栽的五万五千多亩树木,已经成林。
十年前渔溪一带出国的华侨还会记得:这里除了一个只能供应数十盏明灭无常的电灯的小小发电厂以外,没有别的工厂。现在,可不同啦。公社新建的农具厂、肥料厂、造纸厂、砖瓦厂和农产品加工厂等小型工厂,有五十多个。农具厂一年当中制成了六万多件农具。这里是产糖区,过去的土糖坊已被机器制糖厂所代替。
渔溪公社的归侨侨眷们和其他社员一样,在各项工作和生产建设中热情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印度尼西亚归侨刘存庆,担任公社养猪场的场长,工作有成绩。他和全场职工一起克服了各种困难,使全场养猪头数由二十八头发展到目前的一千五百多头。他自己也从一个门外汉变为养猪“土专家”,获得福建省的和福清县的劳动模范称号。江兜大队的青年侨眷杨亚妹,在修建后坑水库时,领导十八个妇女组织“巧姊妹”突击队,提高劳动效率近两倍,提前十天完成任务。杨亚妹因此被评为水利模范。在大跃进的年代里,先进模范人物不断涌现,渔溪公社成立一年来,评选出成万个模范人物,其中有四千四百多个是归侨和侨眷。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59年全社90%以上的社员增加了收入;没有增加收入的社员也得到了公社应有的照顾,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口粮和生活费用。据调查,渔溪大队第五中队三十二户侨眷1959年的收入都比1958年增加。侨属林克华夫妻二人参加劳动,1959年总收入比1958年增长61%。由于公社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制度,一家七口不愁吃。他的五个孩子分别进了小学和托儿所。一家生活乐融融。
随着收入的增长,社员的购买力大大增加了。据商业部门统计,1959年商品(消费品)零售额比1958年增长34%。社员储蓄和购买公债的数字,也比1958年有很大的增加。在文化卫生等福利事业方面,也有很大发展。解放前全乡虽说有三十来所小学、一所中学。当时,小学生只有三千人,中学生只有一百多人。现在,全社已办起各种小学一百零二所,上学的儿童超过一万一千人;七所中学有学生二千四百九十多人;九十二所幼儿班里,有三千六百多个幼儿在幸福地成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