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春城无处不飞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01
第8版()
专栏:

春城无处不飞花
江之水
我们走在天津的街道上,3月的风吹得人们感到那么暖和、畅快。我们走进街道里巷以后,看到居民们大搞安排经济生活以后的变化,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片生活的春光。
春风吹遍了里巷,生活沸腾起来了,人们的心头也都春意充盈……。
走过里巷,家家户户门前都贴着颜色鲜红、墨迹未干的双喜字。人们说,这是不久以前街道成立公共食堂时贴的。一位是街道积极分子的老大娘说:打解放后,不知我贴了多少次喜字了。办公共食堂也是办喜事,成立食堂的那一天,我们的胸前都插了一朵红绒花,招呼着来吃饭的邻居们。那一天,街道商店给我们送来新鲜的菜、红粉皮,我们吃了一顿开门喜的捞面。来吃饭的邻居们,进食堂就彼此道喜,家庭妇女们见面不是说:大婶,我这回可解放了;就是说:嫂子,咱们算熬出来了!谁再给我磕三个响头,我也不上我那小锅台啦!
光复道荆华西里有个在邮局工作的男职工也抢着说,别尽听你们妇女的了,这一回可连我也解放了。原来他家里有个长期生病的妻子,过去他天天下班回来得做饭,连机关的学习和开会都不能参加。现在呢?公共食堂的炊事员把一天三餐饭都给他妻子送到家里去,怪不得他非要抢着说说不可呢。
我们在光复道附近的“广场”公共食堂里吃了一顿午饭。这一天午餐有菠菜烩粉皮、烧面巾、熬鱼,主食有花卷、窝头、米饭。最贵的菜也只有一角五分钱一盘。在右边挨着我们吃饭的是一个在街道裱纸车间做活的家庭妇女;在我们左边吃饭的是两个在小学读书的小姑娘,大的不过十岁,小的只有七、八岁。我们问她俩:“爸爸、妈妈呢?”她们回答:“都上班去了。”“你们过去在哪里吃饭?”“我们吗?自己做!”“会吗?”“做不好,我们老吃烧焦了的糊饭,有时还吃半生不熟的。又耽误功课,又不能去玩,真费事,还容易烫着,我们才不愿意做饭呢!”说得桌旁吃饭的人们都笑起来了。那位刚刚走出家庭的年青妇女,又接着跟我们扯起她的变化,说了不少赞美公共食堂和感激党的话。间或也有别人插进来帮她说上几句,一时显得这食堂分外热闹。在人们嘻笑声中,我抬头看到墙上一张居民写的大字报,上面是:
广场食堂饭菜香,
多种多样比家强,
解放家庭劳动力,
美满生活感谢党。
在南门西大街的里巷里,我们还看到许多新成立的大型的生产车间,有制刷场,小五金零件制造场,车把装配车间等,差不多都是由五六十名,甚至上百个家庭妇女组成的。我们看到车把装配车间,虽然零件繁多,技术非常复杂,但是她们的工作都分外熟练。从装配到包装、打箱、印字,全部由这些家庭妇女们完成。在院子里,我们就看到由她们装好箱待运国外的大批成品。在这个车间和其他为工厂加工的车间里,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她们介绍说,有的家庭妇女,由于从家庭解放出来以后,思想觉悟逐渐提高,学习技术很快,有的人的工作效率已经超过做同样工作的在职工人了。
现在她们每天工作六小时,另外两小时用来学习政治、文化。差不多在每个车间里,我们都看到墙上挂着黑板,上面有家庭妇女们刚刚学会写的工整的字。中午,她们在街道公共食堂用过饭以后,大家就休息,有时还展开小型文娱活动,或是读报。生活的巨变,使她们享受到过去不能得到的这些权利,难怪她们生产的劲头愈来愈大,眼界也愈来愈宽了。
在一条不算很长的里巷里,我们看到“里巷万能服务站”的老大娘,正给夫妇出去上班的职工领粮票。还有的在开水站给职工灌暖水瓶。问起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回答的语言是朴素而动人的:“为什么?他们都上班了,家里没有人哪!”问起都有哪些服务项目时,她们就说:“只要他们需要办的事,什么都干!”
这条里巷还有代销店、缝纫组、洗衣组、理发室、防疫站、图书室、托儿所、儿童乐园、鞝鞋组、修配站。在修配站里,一个刚刚走向生产不过两个月的中年家庭妇女,正熟练地给居民换补锅底,还有一个妇女在焊铁壶……。里巷托儿所里的孩子们正安详地睡在小床里,从他们一个个恬静的小脸上,仿佛可以感觉到他们的父母该多么放心和阿姨们照管得有多好。所有里巷的阿姨们、修配工人、防疫员、理发员、鞝鞋的人们,都不过是经过短期训练就掌握了技术的家庭妇女。她们有多么聪明灵巧呀,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她们的智慧才闪耀出光辉。
里巷居民的精神面貌也变了。许多过去多年不讲话、不和睦的邻居,现在由于集体生活的关系,大家讲话了,和睦了!有两家还准备把隔成两个小院的砖墙推倒,合成一个大院。
在一个里巷的公共食堂里,我们看到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她是头一天来食堂当炊事员的。原来的炊事员得了病,她一听说,就主动地跑来帮忙了。她见到我们的面就高兴地跟我们说,她从小跟着自己当厨师的父亲在饭庄里擦盘洗碗,因此也学会了一套做菜的手艺。不管煎炒烹炸,她都能动得了手,而且做的菜的样数足有上百种。她说,这一次我可要给我们食堂的人们做几样新鲜菜尝尝了。
还有一些过去所谓的“死角”,现在也复活了。我们在兴安街幸生胡同里就听到过不止一件这样动人的故事。有一对夫妇住在楼上,为了下楼倒脏土的事,彼此呕气谁都不去倒,结果脏土堆积在阳台上,埋过了阳台的栏杆。这一次,胡同里大搞安排经济生活以后,邻居们跑上去给他们夫妇抬走了足有一千几百斤重的十几箱脏土,感动得夫妇俩互相自动检讨,并一再向邻居们表示,今后绝不呕气了!
胡同里还有个老人,过去见到街道积极分子就喊“跑破鞋”,意思是说这些积极分子为群众跑破了鞋也没有人管饭吃。可巧,前几天由于她饮食不慎,得了急性肠胃炎。她的女儿、女婿都去上班了,家里只有两个四、五岁的小孩子。她肚痛得混身是汗,动也动不得,这可怎么办呢?结果邻居们闻风而至,一面到医院把医生给她请来,一面派人给她女儿送口信、打电话。事后她女儿、女婿表示一定要在工作岗位上加倍努力来报答邻居们的关心。从医院出来以后,这位老人的饮食起居也都有邻居照顾。现在她已经完全好了,见了积极分子的面再也不喊“跑破鞋”了,而且她感动地说,我也要参加他们的工作,我现在只看管自己女儿的两个小孩,我还有能力帮助别人,让我给邻居们多照管几个孩子吧。
里巷的春风正愈刮愈炽烈。我们走到哪里,那里的人们都显得那么年青,那么喜气洋溢。我们赞扬家庭妇女们的生活变化时,人们都笑着回答说,我们可并不满足呢!这才是个开始呀,党给我们安排的好日子在后头哩!
在天津的街道里巷里走走,你会感觉到生活里的春天是多么丰富动人,到处充满了生机,到处开放出生活的灿烂的花朵。这是六十年代第一个春天里普通的一日;这里只不过是在春风荡漾中摄取下来的几个零碎的小镜头。但是,这又是一个多么不平凡的春天。在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不知有多少城市也沐浴在这春风之中,不知有多少街道里巷正发生着崭新的变化,到处是一片耀眼的灿烂的春光。
人们热烈地欢呼着六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人们歌颂着这永远也不消逝的人间的春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