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苗汉兄弟一条心 罗文才代表谈民族杂居地区一个人民公社的情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14
第16版()
专栏:

苗汉兄弟一条心
罗文才代表谈民族杂居地区一个人民公社的情况主席、各位代表:
我完全同意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的报告,并在会后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
现在我仅就在大会前视察叙永县文化人民公社,即人民公社在苗、汉族杂居地区的成长、壮大和巩固的情况作如下发言。
叙永县文化人民公社,位于拔海一千二至二千米的高寒山区,是一个纵横五十华里,地广人稀,土质贫瘠,苗、汉族杂居的地区,全公社共有田土面积一万六千四百亩,一千六百三十一户,七千五百六十八人(农业户有一千五百八十九户,七千四百九十八人),其中:苗族三百六十八户,一千七百七十四人,占总人口的22.72%。1958年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以后,给苗、汉两族人民带来了无限的幸福和温暖,使这个贫穷、落后的山区面貌,有了显著的改变。从此,到处出现了苗汉兄弟一条心,男女老幼一股劲,工农副业一个样的兴旺,欣欣向荣的崭新景象。
由于人民公社具有组织规模大,活动范围广等“一大二公”的优点,因此,它能更好地统一筹划全社生产和充分动员与合理组织劳动力,进行山区的农业技术的彻底改革,并更能有效地战胜一切自然灾害。1959年春天,这里阴雨连绵两个月,全社遭受到了历年来少有的低温(平均八度左右)的侵袭,使秧苗普遍发生化苗、坐兜等现象。通过公社统一调配劳动力,组织大兵团作战,普遍采取浅水灌溉,施热性肥料等有效措施,因此迅速地战胜了低温的袭击,保证了按季节、按质量的完成了栽插任务。兴伏管区仅用三百五十个人工,就将四十亩遭受低温严重的冷水田全部开沟、排水,不仅战胜自然灾害,而且获得了较1957年增产粮食九千六百斤的奇迹。
1959年入夏以来,全社遭受到了近四十年来从所未有的特大干旱,勤劳勇敢的苗汉两族人民,在公社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响亮地提出了“旱象不灭,决不收兵”的战斗口号,立即组织了一支强大的抗旱队伍,向干旱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兴伏管区通过六个昼夜的战斗,即车水灌田三百一十二亩,扎堰沟四百五十五处,把所有的裂口田全部灌上了水,保证了粮食作物的正常生长。由于苗、汉两族人民的一致努力,忘我劳动,又夺取了1959年粮食产量的大增产、大丰收。红藕管区(苗族聚居地区)还创造了玉米平均亩产八百多斤新的纪录。在此基础上,全公社胜利和超额完成了征购任务二百四十万斤(原分配数为二百三十五万斤)。
大跃进,特别是人民公社化以后,该社在耕作制度和技术等方面也同样有了根本的改变。过去人们总认为高山不能育秧(包括水稻和红苕),不产红苕(解放后已逐步有大面积的种植),未建立人民公社的1958年,全社还以四万五千元钱向外地调来红苕藤十五万斤,在财力、人力、季节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大损失。1959年,公社即派了专人到外地“取经”,做到了自育秧自栽种。历年都习惯在坝下租田“撒客秧”的陈规,在1958年以来也被打破了,全社十七万斤稻谷种子全是就地培育,不仅保证了能按时栽插,而且还节约了开支四万零五百元,节约劳力二万零一百个。由于在高寒山区的育秧等经验的推广,因而节约了农业投资74%,大大的增加了公社和社员的收入。
通过反右倾、鼓干劲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及深入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以来,全社苗、汉族社员的生产劲头更大了,他们一致积极地响应了省委提出完成粮食指标的措施“抓早种、抓多种、抓高产”的号召,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千斤水稻、千斤玉米、万斤红苕”为中心的农业全面大丰收运动,誓为夺取全社粮食一千零六十万斤而战,从而使生产有了很大的进展,播种季节都比往年提前一月左右。截至目前为止,全社已有田六千五百石完成了三犁三耙,三千五百石完成了四犁四耙(1958年春节后尚有田面积三千五百石未犁板田);玉米已播种的八千三百亩(预计播种二万亩)八千七百亩小春,也全做到了四薅四追,现在生长良好,可望丰收(小春:1958年种二千五百亩,收入十二万斤,1959年冬种八千七百亩,预计可收一百二十万斤以上)。
文化公社的地下矿产和野生五宝等物产资源也是极为丰富的。人民公社后,这些资源迅速的得到了开发、利用和发展。1959年内各种社办工业、手工业、副业以及多种经营等方面同样有了极大的跃进,全年工、农业和多种经营的总收入即在1958年二十八万三千二百五十元的基础上增加了26.1%,每个社员平均收入也较1957年增加一倍半以上。原石留管区结合了农业大搞多种经营,1959年1至6月份的总产值即达四千五百多元。目前全社有烤胶厂二十七个,一个月可搞八千四百斤,收入四千六百五十元,公社还决定扩大到一百二十人,每月预计收入七千多元,加上部分其他收入,可以保证每个社员每月发工资三元。
由于工、农业和多种经营的全面大发展,大大的增加了公社的积累和社员的收入。据公社供销商店的统计,1959年上半年的生活资料和日用百货品的销售总额达十二万三千八百四十一元,比1958年同期增长两倍半以上。也正是由于人民公社的实现和巩固以及各种生产的大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了集体福利事业的全面跃进。人民公社成立后,就办起了公共食堂九十六个,幼儿园、托儿所、敬老院、农村医疗保健组织等,也像雨后春笋一般的先后兴建起来。公共食堂的成立,不仅解放了一千多个妇女劳动力投入了各种生产战斗,更重要的是彻底解决了几千年来农民愁穿愁吃的生活负担,使许多贫苦农户有了极为可靠的社会保险。社员王树云(苗),全家五口人,只有主劳力一个,过去,一向是依靠政府贷款、贷粮、发救济,每年还得向农业社倒补口粮款。公社实行了半供给半工资制以后,情况改变了,全家在公共食堂吃饭,孩子们都进了幼儿园或托儿所,夫妻天天出工干活,每月还领工资,1959年除了购制衣物等外,银行里还有存款四十六元。他逢人便感激的说:“人民公社真是幸福窝,我们这些拖累重的人户,从此也不再愁吃愁穿了。”
公共食堂还以它无比的优越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社员带来了说不完的好处,社员们称它为幸福花、命根子。在两条道路的斗争中,更显示出了它的生命力。1959年5月份以来,苗、汉族社员一致表现了积极维护集体利益的行动,使六十五个食堂没有解散,一直巩固下来。如苗族聚居的一百一十五户五百二十一人的红藕管区,苗族王金武通过五个晚上的会议与群众商量,统一了思想认识,一直坚决表示要把食堂办好。苗族社员杨树云说:“毛主席领导我们已经开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把食堂办好,就是只有一只破碗,我也要在食堂里吃饭”。这个食堂巩固下来以后,的确树立了一面红旗,他们为了更好地安排好生活,大抓了蔬菜,单是萝卜种就种下了二十六斤,收入五万斤以上,除满足社员需用外,还卖了二千一百多斤,得钱八十多元,添制了铁锅和各种炊事工具。不仅如此,该队坚持集体饲养的二百零一头生猪也长得很好,超额完成了上调任务(原分配五十头,完成六十八头)。
随着人民公社化的实现和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苗、汉两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友爱合作、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了更大的新的巩固和发展,而且日加深刻和广泛。解放前,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挑拨离间,苗、汉两族人民长期互不信任,打骂等纠纷也经常有所发生,解放后,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伟大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隔阂已经消除,并建立了友谊团结兄弟般的关系,但由于农业社的范围小,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只有陷在小圈里,人民公社的建立,它立刻成了加强民族团结合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的有力武器,推动了各民族的共同跃进。
在苗族人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提高的基础上,为了保证工、农业生产的更大持续跃进和进一步促进民族间的团结,苗族人民自觉地对某些风俗习惯加以适当的改革。如苗族历史传统的采山节,每年都定期在农活较为紧张的阴历正月13至15日进行,自1958年起,苗族人民自动地把它改在春节放假期间举行联欢,单据文化公社的宝瓦(全县采山最热闹的地方)就可节约劳动力三万多个(以全县计约五万个以上)投入了农业生产第一线。这样,苗族采山的风俗习惯,不仅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得到充分的发扬,而更重要的是为生产服务,促进了生产。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优异形势下,苗汉人民的大团结、大协作,已成为社会风尚。人民公社刚建立不久的1958年冬天,两族社员即同心协力的改造沈家山,两个月就开垦了荒地一千八百五十三亩,开田四十五亩,土变田二百二十八亩,并改河道五十三处,改造大小山头三百九十三个,使多年的荒芜穷山变成了粮仓。原九曲管区汉族一队,大部分劳力开赴炼铁前线去了,由于劳力差,征购任务不能按期完成,苗族二队即马上派人去帮忙,突击三天完成了任务。1959年春天,汉族的一、三队还抽出了八十多个牛工去支援二队,仅一天的时间,就把一片野草丛生的四十八亩荒土全部翻完,及时种上了包谷。苗族二队也经常帮助汉族搞生产。1959年夏天,由于久旱,眼看兴伏管区的水田已开裂,红藕管区大队长王国清(苗)和保管员阮绍清(汉)共同商量好后,立即清点好各种提水工具,派出一百四十八个人和十八头牛,天不亮即奔赴兴伏管区抗旱。他们奋战一天,就赶出干田八十七亩。像这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产主义风格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
文化公社一年来的深刻变化,苗汉两族人民同心协力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这些成绩(以上所述只是一部分),只不过是叙永县四十三个人民公社的一个缩影,而人民公社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的威力以及他为苗、汉族人民带来的幸福何况只这一点呢!这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伟大胜利,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现在全县苗汉两族人民正在高举这三面红旗,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鼓足更大的革命干劲,为夺取1960年更大的胜利而奋勇前进。
以上发言,是否恰当,请予指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