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促进社办工业更紧密为农业生产服务 尖山坝公社大搞“工农结合试验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02
第2版()
专栏:

促进社办工业更紧密为农业生产服务
尖山坝公社大搞“工农结合试验田”
本报讯 贵州水城县尖山坝公社在工业支援农业的运动中,为了使社办工业更密切地与农业结合,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创办了“工农结合试验田”。这种试验田从去年创办以来,在推动社办工业改进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更好地支援农业的技术改造方面,在促进全社的工具改革运动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是干部试验田的一个新发展,是工业支援农业运动中的一个新创造。
尖山坝公社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社办工业,过去在支援农业的工作中,已经做出不少成绩,生产了许多新式农业机具和化肥。去年,公社党委深入检查了社办工业的生产,发现这些厂的部分产品和实际生产需要脱节,群众不愿使用,造成某些积压现象。经过分析,找出了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产品在试验制造过程中,没有经过广大群众鉴定,因此,有的粗糙不完善或不适用,不为群众所接受。另一方面群众不习惯使用也是一个原因。同时也了解到有些产品群众动手做过试验鉴定,便销售很快。公社党委经过研究后,从去年上半年起,就决定由公社技术革新委员会领导,划拨五十一亩田土,创办了“工农结合试验田”,另外,十七个管理区也种了一百二十六亩,形成了“工农结合试验田”网。这个“工农结合试验田”,有田有土,有高山有平坝,有碱性土壤也有酸性土壤,具有地方代表性。参加经营的有公社党委书记、社办厂矿的支书、厂长,还有钳工、锻工、木工等和生产队的社员。它的活动方法是:公社党委根据生产需要,提出革新农具的奋斗目标和要求。社技术革新委员会就充分细致地讨论和研究,提出模型和图纸,交给“试验田”的经营者试制研究。技术革新委员会对试验效果好、决定推广的新农具即时送交承包厂,由工农商三对面制定产销计划、签订产销合同,然后,工厂才大批制造。
经过一年多时间,“工农结合试验田”在指导社办工业支援农业的活动中,起到了很大作用。首先是通过“试验田”农具厂掌握了各管理区各个季节的生产特点,了解各种地势、土壤的耕作要求,就按时排队、对口算账,制定生产计划,并合理安排劳力、设备、原材料等等。在化肥制造方面,农药厂也根据农作物在各个季节的生长特点,对主要的化肥氮、磷、钾和农药,制定了不同季节的生产比例:如冬五、二、二、一(即氮占50%、磷占20%、钾占20%、药占10%,以下类推),春四、二、三、一,夏五、三、一、一,秋六、二、一、一。这就使生产和需要大体相适应,避免生产使用脱节。
通过“工农结合试验田”,一种产品和产品规格是否适用,就在试验制造阶段肯定,再不走弯路。如目前使用的薅秧耙,原来是推广外地的,经过两次实地“会诊”,共提出三点毛病:一是耙套在双手上,人要弯腰操作,手也吃不消,劳动强度大;二是薅秧质量不高,草薅不净,杂草压不到泥下;三是过于宽,密度大的田用不上。经过讨论研究,作了很大改进:一改为伸腰、弯腰两用式;二在耙齿后加木轮,以便把杂草压到泥下;三是规格改为三寸半、三寸、二寸半三种。经过这一改进,农具厂生产和推销了三千多件,管理区也生产了两千多件,做到件件合用。今年以来,像这种“会诊”过的农具就有十多种,产品都很受群众欢迎。
由于“工农结合试验田”全部使用新式工具和化肥,试验田就成了农民学习和试验新技术的园地。如理桥小队有四亩偏土,原来种土豆遭“秋风”,只收五百斤。改作“工农结合试验田”后,用新式农具深耕一尺以上,并加施化肥,获得了土豆亩产一万二千五百斤的高产;另有五亩“工农结合试验田”虽是栽二道秧,并比一般田迟栽二十天,但在栽秧一星期后,用化肥厂造的氮酸氢每亩施一百二十斤,第二次又用自己造的氯化铵每亩施四公斤,庄稼比周围的长得好。农民们都赞扬地说:“工农结合试验田”硬是种得好,一田当两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