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光荣的使命 光荣的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02
第2版()
专栏:

光荣的使命 光荣的人 本报记者 曲一凡
湖北襄阳专区国营通用机械厂,是全区工业支援农业的一面红旗。每日每月,从这个厂里生产出大批的新式农具和农业机械,源源运往各地农村。新产品从工厂送走,仅是工业支援农业的第一步。如何使这些新农具和机械到达农村之后很快投入到生产中去,帮助农民迅速地掌握安装、修配和使用技术;又如何了解每个时期各地农民对工业提出的新要求?为了妥善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工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使之经常化和制度化,通用机械厂专门设立了一个农村调查研究组,由全国工业劳动模范金凤山担任组长,他数年如一日忠实地执行着这个光荣的使命。
工厂的“眼睛”
共产党员金凤山,是个四十多岁、有二十多年工龄的老工人。他热爱农村,也热爱新农具。他由1954年夏季进入通用机械厂(原名新光铁工厂)那天起,就成年累月不辞辛苦地奔走于各地农村,足迹遍及湖北省襄阳、荆州、宜都、黄冈等地的十几个县,还曾经为修配和调查本厂出品的轧花机,远途跋涉到过云南省的兄弟民族地区。不论走到哪里,他很快就能和当地农民打成一片,热情宣传工业支援农业的意义,细心地为农村修配新农具和传授使用技术,并且认真地把农民弟兄的新要求带回厂里以改进工作。据近七年来不完全统计,他先后下乡有六、七十次之多。
一个冬天,厂里派金凤山到襄阳县伙牌乡去。当时农民正忙着切晒红苕(即甘薯)片和锄麦草、挖塘泥等活路。他一到农村就和群众一起干活,边劳动边谈心。当时,群众亲切地问他:切苕片能不能用机器?锄草工具能不能改良?挑塘泥几时能放下扁担?金凤山带着农民弟兄的这些迫切要求回到工厂,向党委作了汇报。不久,金凤山带头投入了切片机的研究试制工作,经过二十多天的勤试苦钻,一种可比人工切片提高工效二十多倍的切片机诞生了。这个厂造的三齿耘锄锄麦效果很好,农民很爱用。但在金凤山下乡时,群众向他反映了两点意见:一是数量少,要求工厂大量生产;二是用坏了没零件修配,要求工厂专造一批三齿耘锄零件。当时工厂在生产任务十分紧张和原材料很缺乏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接受了农民的要求,一面扩大了耘锄生产计划,一面连夜赶制出八千多套耘锄的零件,及时供应了农村。
金凤山经常从各地农村带回农民群众这样或那样的要求,厂党委根据农民的要求和上级党委的指示,使工厂的生产始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金凤山不论在厂里或到农村,随时随地都在打工具改革的主意。他经常为了农民提出的新要求苦思硬钻,废寝忘餐,直到把这件事儿办好。几年来经他创制和改良的深耕犁、条播器、切片机等新式农具达二十七种,其中大多成为名牌货,列入常年生产计划,成批生产,保证供应。
善做学生 当好先生
虚心向农民请教,而又尽心地把自己的技术教给农民,这是金凤山和他领导的农村调查研究组的一贯作风。1956年以前,双轮双铧犁在许多农村还吃不开,工厂派下乡的修配工人和供销社的生产资料推销员,经常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受到部分群众责难。有一次金凤山到光化县修配双铧犁,一个生产队长直截了当地说:“快把你们那些‘挂犁’(当时因为群众不会使用,买来的双铧犁挂在屋里不用,因有‘挂犁’之名)背回去吧!”老金笑着说:“别动肝火!我就是专门修犁来的。”队长不客气地说:“多少人来修都没修好,就你……”“我若修不好,再把它背回家去。”双方终于说好,主人把七部双铧犁全摆出来,这玩艺儿太重,两只牛都拉不动。老金端详了好久,东敲敲、西量量,找不出毛病,心里不免有些发慌。这时,周围已经围上一堆看热闹的群众,大伙儿七言八语,要想看个究竟。老金抬头一望,一位白胡子老汉笑眯眯站在跟前。老金灵机一动,就问:“老大伯,木犁重了咋修理?”老汉如数家珍地说:“‘凹一寸,够一犇’,如果犁尖装陡了,牛就拉不动。我使了几十年的牛,犁重了就把下部的楔子抽出来加在上部,立刻轻爽多了。可不晓得这‘洋犁’的窍门在哪儿?”老金转头又问队长:“你们七部双铧犁都一样轻重吗?”队长指点说:“不,就数这一部最重,那一部较轻。”老金又仔细地把这两部犁逐一比较,果然发现重的一部前犁尖太平,后犁尖太陡,前后两只犁铧的角度不一致。他便根据老汉的经验谈,仔细把前后犁铧重作了调整,当场套牛试用,效果很好。社员个个称赞,有人翘起大姆指说:“还是工人老大哥有板眼,一动手就把犁改造好了。”
通过不断地向群众请教,和不断地从自己的实践中摸索,金凤山逐渐变成了双铧犁及其他新犁的“医生”。他善于根据各地不同土质、不同地形和不同的拉力(耕畜的大小),把新式犁调整得更好用,更轻便。任何毛病到他手里“手到病除”。他除了把这些经验提供厂里研究,改进产品质量以外,还认识到任何一件新式农具推广起来,必须与传授技术紧密结合,使广大农民都能掌握这套新技术,保证会用会修,这样对于工具改革和对农业生产才大有益处。因此,金凤山每到一个地方,一面积极完成厂里交给的修配、推广和调查研究的任务;一面有求必应地为各地举办的新农具手和技术员训练班讲课,现场带徒弟,尽心尽意传授技术。六年以来,金凤山在各地农村先后训练的新农具手和农村技术员至少有七、八千人。
通用机械厂经常接到各地农业机关、供销部门和广大农民的来信,表扬金凤山在农村事事带头干,和农民同劳动共甘苦,真心实意交朋友,不辞劳苦地为农业服务的模范事迹。每一次表扬,老金总是激动地说:“没有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我个人有啥本事,能做出啥成绩?”
干字当头 公字当先
许多熟悉金凤山的人都称赞说:“金凤山是地方工业中的‘马学礼’”。在困难面前,他主张“干字当头”,反对“难字当头”;在公私利益矛盾的时候,他坚持“公字当先”,不计较个人得失。
1958年夏天,工厂派金凤山到鄂西北大山区郧西县去。这个县自解放以来先后买了一两百部双铧犁,因高山地窄始终没有使用过。他根据山区的特点,研究改装了新犁,很快就使双铧犁全部复活了。任务完成了,中共郧西县委第一书记孙龙章亲自找金凤山致谢,说:“金师傅把多年的死犁给医活了,帮我们克服了好大的困难。”又要求说:“我们这山区技术很落后,今年秋种全县计划普遍推广条播,可就是找不到适合山区用的条播器。你能不能留下帮我们出个样子?”老金觉得孙书记提出的这个问题确是山区农业增产的大事,就高兴地答应下来。但他发现这个山区的县农具厂条件很差,翻砂设备和车床等一概没有,条播器所需零件不能造。于是他就在县委大力支持下,一面摸索试制适合山区的条播器,一面积极协助农具厂职工大闹技术革新。这时候,金凤山忽然接到本厂领导的来信,催他回厂,说他的爱人生了重病,已被送进医院开刀,盼他回来照顾。金凤山因为年青时生活贫困,直到四十多岁才结婚,心中十分焦虑。可他转念一想:不行!我这样撒手走了,就会影响山区生产。他问自己:“难道在战场上打仗的战士听到家里人病了,就可以退下火线不打了吗?”他坚持下去,终于做成三种适合山区不同特点的自动调节的条播器。这种条播器不久便由县农具厂大批生产,供应山区农村。金凤山这种崇高风格,使郧西山区干部和群众大受感动。临别时,县委书记、县长和许多群众亲来相送,洋溢着工农之间的深情厚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