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困难最怕有心人——高小毕业生焦莲英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1-16
第4版()
专栏:

困难最怕有心人
——高小毕业生焦莲英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故事
王文周 王太礼
河南省滑县城关公社第二生产队稻田改革专业队队长焦莲英,是一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1957年高小毕业后回乡参加了农业生产。在党的领导下,她同群众一起,经过二年的艰苦奋斗,改变了家乡的贫困面貌。
焦莲英所在的这个队,是全县有名的穷队。穷的主要原因是地质坏,全队五分之四的土地是盐碱地。夏天积臭水,长荒草,不长庄稼;冬天冰雪封闭着。全年收的粮食,不够全队社员吃三个月。
1957年秋后,县委号召把盐碱地改种水稻。为了取得改种水稻的经验,党支部就决定成立一个专业队进行试验。当时,村里的男劳动力较少,就挑选了十五个身强力壮的青年妇女,组成稻改专业队,大家选焦莲英当队长。
立春以后,她们开了十亩地,水稻也种上了。可是到抽穗时,水稻由黑变黄,慢慢枯萎了。结果,连稻种也没有打够。这时有一部分人便埋怨起来,个别落后群众还嚷嚷着叫焦莲英赔种子,气得焦莲英哭了一场。支部书记和大部分群众来解劝焦莲英,劝她不要生气。公社党委第一书记郭九岭,也来鼓励焦莲英说:“失败是成功之母。666农药一连失败了六百六十五次,结果成功了。你这才是第一次失败,怕什么?干一种事业,必须得有毅力!”
专管水稻工作的县委办公室主任张相礼,也赶来鼓励她。焦莲英听了领导上这些话,劲头也来了。她说:“我一定要带着队员干下去!”
为了改种水稻,县委特派焦莲英和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吴鸿聪,到广州、湖北去参观学习种稻技术。他们参观学习回来以后,向县委作了汇报。县委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决定要扩大改种水稻的面积到两千亩。于是,焦莲英的专业队也扩大到五十人。
1958年秋后,稻改大战开始了。开垦土地一开始,滑县师范的全体师生在课余时间和星期天,也都赶来参加,当地的小学也来支援。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两千亩生荒地开出来了。
正当育秧洗碱时,没有水用。要等新开挖的河放水,还得两个半月。焦莲英带领大家挖了一条引水沟,把三里以外的坑水引来了。但这些水仅够育一半秧苗用,又决定在这里挖土井。
稻秧插上以后,长得挺好。水稻正长得旺盛,突然又由黑变黄了。这时有些人就说:“又犯了去年的毛病,这一下子又完了。”焦莲英比谁都着急,她想:
“今年比不得去年。去年只有十亩,今年是两千亩。去年只费了十五个人的力量,今年是大伙齐动手。若要再失败了,损失就更大!”夜间,她翻看着“中国水稻栽培学”;白天,又在稻田地里进行检查,作分析研究工作。几天以后,她发现水稻变黄的原因,是生了“稻包虫”。对于这种虫的治法,她在广州参观学习时,曾看到过,书本上也有。她忙把这一情况向党委作了汇报,并鼓励大家说:“不要害怕,今年有法子治它!”
治“稻包虫”的办法,主要是用手捉。要用手捉,把全部劳动力拿出来,两千亩水稻也得一个月的时间。这样不但捉不净,而且水稻也要受影响。这时,她想起来在河南科学技术报上看到的用炮喷药的办法。这个炮是个什么样子,也没有见过。她凭着记忆,经过三天三夜的工夫,用水车上的汲水管制成了。买了些农药,又制了些催农药的火药,一炮能杀五、六亩病虫。就这样,很快就把虫治下去了。
第二队的荒坡变了,两千亩水稻齐胸深。秋风吹来,滚动着金黄的稻浪。随着微风,送来刺鼻的稻米香。这些有史以来的臭腥味,被刺鼻的稻香代替了。第二队的群众说:“要不是莲英这个听党话,有志气的姑娘,这向来没有长过庄稼的坏地,怎么能长出来这样的好水稻呀?”莲英说:“这都是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大家的努力。光我一个人,什么也办不成。”这个队一向是个缺粮队,由于水稻丰收,一跃而变成了余粮队。1960年是持续大跃进的一年,第二队的水稻比1959年长的更好。
由于焦莲英带领大家实干苦干,赢得了水稻连年丰收。莲英被选为河南省的特等农业劳动模范,当了省妇联的执行委员,并被选为“三八红旗手”。去年,她出席了全国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见到了敬爱的领袖毛主席。同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附图片)
为了争取水稻丰收,焦莲英和她的队员们,都非常注意田间管理工作。图为焦莲英(右一)和队员一起,在水稻田里追化肥杨秋焕摄
焦莲英 杨秋焕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