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大胆地想 切实地干 知难而进 百折不回 元氏焦化厂用次煤炼成好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2-02
第3版()
专栏:

大胆地想 切实地干 知难而进 百折不回
元氏焦化厂用次煤炼成好焦
本报讯 据河北日报消息:河北省元氏县焦化厂打破了多少年来认为非焦煤不能炼焦的迷信,用三十几种杂、次煤炼出了好焦。从10月到现在,这个厂已经用杂、次煤炼出了一万五千多吨好焦炭,机械强度在三百公斤以上,灰分降低到13%左右,含硫量降到0.388%,结焦率平均达到85%,每吨焦耗煤量降到一点五一七吨。
思想插红旗“鸡毛”能上天
元氏焦化厂在生产原料上由原来用焦煤炼焦改变为用非焦煤炼焦以后,进厂的煤粗分有十四种,细分有三十九种。煤种多质量次,有些是过去认为根本不结焦的煤。在这种新情况面前,全厂焦炭的产量一度下降,人们议论纷纷。有的人认为:“炼焦就是凭着焦煤‘吃饭’,好煤出好焦这是‘天经地义’,指望用次煤炼焦是异想天开。”这厂党总支委员会分析了当时的情况,认为要迅速突破次煤炼好焦的技术关,必须先在思想上插红旗。于是发动职工开展了一次全厂性的次煤能不能炼好焦、怎样炼成好焦的大讨论。在讨论中,职工们列举无数的事实,证明事在人为。
群策群力猛攻配煤关键
有了敢想敢干藐视困难的精神,还必须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战胜一个个的具体困难。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全厂职工迅速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次煤炼好焦的“闯关”竞赛,从洗煤到冶炼、从机工到调温、从扒焦到上料、从看火到烘干,每个班组每个人都在为“闯关”煞费心思。所有领导干部也都分工包炉。党总支书记、厂长也一直不离焦炉。
在攻关战役中,职工们对如何攻破用次煤炼好焦的技术关在战术上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采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首先围攻煤种搭配关,这是次煤炼好焦的基础。厂里专门成立了配煤委员会,具体指挥配煤工作。职工们信心百倍地说:“沙子和碎石头掺到一起,就能制造钢筋水泥,只要我们煤种搭配得好,再多的煤种,也能炼出好焦来。”要搭配好,就得摸清各种煤的脾气。以党总支书记李全吉领导组成的有干部、技术员和工人参加的“三结合”配煤技术研究小组与配煤工人一起,按煤的种类逐个化验、分析、研究。配煤核算员左新志,为了摸透各种煤的脾气,走出了化验室,只要煤一运到车站,赶忙去接车取样,为了及时化验不耽误卸车和搬运,他到焦炉上和冶炼工人配合,把煤往火上一洒,再用火棍一捅,根据火色分出类型。然后,到原料场上划分场地,插牌标签,分堆存放。在这个过程中,工厂领导上还提出了“人人学会配煤”的口号,上下左右一齐动手,闯过了配煤关。一向被人认为不结焦的“合村煤”也结出了质量良好的焦炭。
大搞试验田再破炉温关
巧配煤种给次煤炼好焦打下了基础。剩下的就是冶炼过程中怎样达到结焦快、质量好,这里的关键是炉温问题。党总支书记李全吉和厂长李友林分别到全厂的标兵炉——红旗二号一组炉和全厂的后进炉——红旗二号三组炉,大搞提高炉温“试验田”消息传出,激起了二组炉工人们的勇气,他们贴出大字报,决心与书记、厂长搞的“试验田”比高低。机工、调温、上料、扒焦、看小火各工种紧密配合,齐攻炉温关。党总支书记李全吉在一组炉上亲自担任调温员,掌握温度,指挥全局。各组炉之间临时规定了一小时一次调温员碰头会议,及时交流经验,研究措施。炉温很快由五百度上升到八百度。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炉温就像用钉子钉住似的,再也提不上来了。有人说:“差不多了,以往不也就是这个水平吗?”李全吉决心要把它提到一千度,他带领工人把炉子全部检查一遍,从空气道到煤气眼,从废气道到煤气管,一个不剩,就连轻易不捅的积气道压着的上升管,也把砖打开,捅了一个遍。供料工人也为提高炉温使劲,把原煤烘干、预热,让焦炉吃“熟食”。经过这样艰苦细致的工作,一个班的时间,炉温上升到一千零三十二度。结出的焦炭从上熟到下,如同
“满心的大白菜”。
百试不灰心炼焦获全胜
经过五天的激战,先后试验了一百多次,打破了“次煤不能炼好焦”的迷信,找到了次煤炼好焦的秘密,它叫做:巧配、薄层、砸实、大风、快烧、粒小。职工们管它叫
“十二字法”。章法明确,人人懂。可是,炼出的焦炭却有好坏之分,不光炉与炉不一样,就是一组炉子生产的焦炭也大有上下之别。厂党总支委员会认为:这一方面说明,虽然闯过了关口,但还没有站稳脚步,阵地还不巩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还没有把次煤炼好焦的全部关键真正交给职工群众掌握。领导上及时把这个“底”交给了群众。配煤核算员左新志建立了煤种档案,存有各种煤的样品,上边标明煤的挥发分和配煤比例,并且加强了化验工作,相应加强了管理工作,结果,达到了炉炉产好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