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3阅读
  • 0回复

红旗高擎又一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01
第2版()
专栏:上海通讯

红旗高擎又一年
本报驻上海记者
新年前夕,上海工业战线呈现出一片欢腾景象,实现持续跃进的捷报四处传来。百万职工高举总路线的红旗,阔步走过六十年代的第一年,又一次摘下了全面跃进的胜利果实。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上海工人阶级满怀信心,准备运用三年连续跃进的丰富经验,在新的一年夺取新的胜利。
“六一优质钢”
12月25日夜晚,全国小型平炉红旗——上海第一钢铁厂平炉车间热闹非凡:人们到处祝贺道喜;大爆竹拖着红色的尾巴升入空中,小爆竹“噼哩啪啦”火花四射。这是胜利的火花。就在这一天,他们完成了1960年全年的炼钢计划,提前跨进了1961年。现在,工人们怀着胜利者的心情,正在冶炼超计划的第一炉钢。他们给这一炉钢起了一个漂亮的名字:“六一优质钢”。
一号平炉炉长顾建兴和他的战友们,担任冶炼“六一优质钢”的任务。他们都感到自豪和光荣,在炉前议论纷纷。其它各个工段的工人,也都怀着“一定要炼好六一优质钢”的心情,欢天喜地地工作着:烧煤气的工人把煤气烧得又好量又多;料场工人把料配得准确,一斤不多一斤不少;浇钢工人把盛钢桶烧得通红通红……。
1960年以来,这个红旗车间的职工,在生产中创造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曾经西去重庆、北上天津“取经”。这些经验使他们在1960年一直高举着全国小型平炉高产优质的红旗,使平炉在老年期的冶炼时间也和壮年期差不多。他们在1960年还炼出了无缝钢管钢、马蹄钢等二十种钢种。为了在1961年大炼优质钢,最近,职工们在车间党总支的领导下,把这些经验配成了整套的平炉炼钢经验,总共一百三十多条。今天,他们就是用这套经验来炼“六一优质钢”的。
放钢的钟声当当地响了,提前跨入1961年的第一炉钢放钢了。这炉钢的冶炼时间,比上一炉钢——1960年计划的最后一炉钢,缩短了二十四分钟,质量完全是一级品。红旗车间的工人,在新的起点上,胜利地迈开了第一步。
三十次下乡
新年前几天,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试映室里,正在放映一部刚刚拍好的新闻纪录片。片中映出一片田野,一群人站在田岸上,热情地望着一男一女拿着两只热水瓶大小的东西,轻快地走到河边。那男的把它放进水里,岸上的人扳动电源开关,“热水瓶”口立即喷射出一丛一人多高的水柱,好像一朵盛开的白莲花。接上胶管,河水就哗哗地流向田野……。
这两只热水瓶大小的东西,原来是江宁电机厂职工设计制造的一种被人们称为“造福农村的好机器”的新型排灌设备。当第一台新型产品制造出来以后,党委书记带着工人和工程师来到市郊华漕公社,在田头开了一次“产品鉴定会”,征求农民的意见。农民们高兴地说:“这东西太好了!用不着挖渠道,搭泵房,一台能抵上百个劳动力哩。”农民们还希望重量再轻一些,排水量再大一些。工人们和工程师回到厂里就动手改进,结果重量减轻了三分之一,排水量增加了五成多。他们就这样一再征求农民意见,不断地研究改进,先后下乡三十次,终于制成八种不同规格的产品。最近成批生产的一种农业泵,就是人们在新闻纪录片上看到的那个热水瓶大小的东西;那个把农业泵放进水里的人,就是在生产这种产品中出了很大力气的工人卫福林。
在持续跃进的第三个年头中,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在上海工业战线上日益深入人心。成百上千的工厂都像江宁电机厂一样自觉地支援农业,数量大、品种多的农业机械设备和配件,正源源运往全国各地;拥有多年丰富经验的老师傅,利用空余时间纷纷下乡传授技术;数以百计的技术工人,抓紧冬季时间赶修春耕工具……。“一根藤上两个瓜,工人农民是一家。”为了1961年农业较好的收成,上海工人正在为支援农业作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更上一层楼
上海自行车厂的技术检查科,这几天成了全厂瞩目的中心。这里,像办喜事一样,人们不断地进进出出。大家都来探望他们精心制造的一批新的高级轻便车。1960年12月27日,是这批车子总装配的第一天。一个个漆得又鲜艳又明亮的车架倒竖在地上,几个有多年装车经验的老工人,有的蹲着,有的站着,像完成一个精致的艺术品一般,把各车间送来的车轮、坐垫、链条仔细地装上车去。装车的人,全神贯注;参观的人啧啧赞美,无不怀着高兴和激动的心情。下午,第一辆新车装好了,技术检查科的科长王奇亲自骑了一圈,接着,一个接一个地抢着骑,又一个个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种高级轻便车,是这个厂根据1961年进一步提高自行车质量的要求试制的。为了检阅1960年在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各个车间都在试制这批新车中,使出了“看家”本领,闹得全厂热火朝天。金工、油漆等车间都由车间主任、最好的技师主持试制,每一种零件、部件上都插上了红旗,一到哪里,哪里的工人就全力以赴。新轻便车飞轮等部件的质量都达到了很先进的水平。油漆车间的工人和好几家油漆厂、颜料厂共同协作,把车身漆得晶莹发亮,使新车的外观也特别漂亮。
上海日用品工业在1960年提出了“力争产品第一流”的口号,试验成功二万多种新品种、新花式。现在,各厂都像上海自行车厂一样,不骄不躁、千方百计地要使1961年的产品更上一层楼,增产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日用品来供应全国人民的需要。
“蚂蚁”搬泰山
在以“蚂蚁啃骨头”闻名全国的建设机器厂里,许多种大型产品堆积如山:那儿是漆成银灰色的双筒泥炮,这儿是年产二万五千吨化肥设备的氮化塔,旁边又是炼钢用的转炉风圈,还有炼焦用的炉门炉框……。它们正在整装待发,即将奔赴祖国各地,参加1961年的生产建设。
这些庞然大物,都是由一些小小的蚂蚁式机床加工出来的。这几天,这个厂1960年的生产任务进入扫尾阶段。走进大门,只见一只“蚂蚁”正在加工水压机的巨大部件;在另一个地方,一个女艺徒站在操纵台上驾驶着土立车,在加工化肥设备的最后一个部件——结晶机。“雄心大志搞革新”等红色标语,贴在车间的白色墙壁上,看起来十分醒目。
从1958年以来,这个厂坚定不移地贯彻“土洋结合,以土为主”的方针,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一浪高一浪地掀起技术革命的热潮,使“蚂蚁啃骨头”的经验不断地发展、提高。他们在1958年创造出大跃进以来第一台蚂蚁式机床——双头端面土车床以后,连年大摆“蚂蚁阵”。工人们谈起“蚂蚁”的变化,总是自豪地说:“我们的‘蚂蚁’,已经长了翅膀,能飞,会跳。他们不是在啃骨头,简直是在吞骨头,搬泰山了!”为了适应加工不同部件的需要,在1960年四次技术革命高潮中,他们创造了“蚂蚁王”(一种大的土镗床),组成了“蚂蚁龙”(用蚂蚁式机床组成的生产流水线),还创造了“围攻蚂蚁”、“上树蚂蚁”、“爬行蚂蚁”、“内腔蚂蚁”,以及“翅尾巴蚂蚁”和“朝天蚂蚁”等。这些蚂蚁式机床,车、镗、刨、铣、磨,应有尽有。就是依靠这些“蚂蚁”,这个厂在1960年为国家加工的重型机械多达数千吨,比1959年增加了50%。也正是因为创造了这些蚂蚁式机床,这个没有大型设备的小型加工厂,才进入了重型机械制造厂的行列,并且踩出了一条新的重型机械加工的技术道路。
这几天,这个厂开展了群众性的总结经验的活动,许多“蚂蚁专家”兴奋地画着图样,改进定型,准备使蚂蚁式机床进一步发展提高,在新的一年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