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喜雨诗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4-01
第8版()
专栏:

喜雨诗话 阿伦
这几天,在报上陆续读到国内许多地方下了雨量不同的春雨,刊载这些消息,报纸上大都用了“喜雨”作标题。
“喜雨”是一种美好情感的标志,是一个诗的好标题,也是诗的内容。
陆放翁写过一首《喜雨歌》,开头就是“不雨珠,不雨玉,六月得雨真雨粟。”在诗人看来,知时好雨等于给人民下粮食,“食为民天”,那的确比珠玉要珍贵得多。在另一首《喜雨》诗中,诗人唱道:“人言雨非雨,乃是倾玉粒”。因此诗人对于屋漏而搬床,表示“移床亦细事,敢叹屋漏湿!?”另一位诗人是曾几。陆游年青时“无三日不进见”这位前辈,“见必闻忧国之言”。他对陆游的思想和创作,都起过不少影响。他写过《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全诗是:
一夕骄阳转作霖,
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
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
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
何况田间望岁心?
诗的格调、语言都非常流畅、明快、质朴,和诗人那激动欢喜的心情非常和谐一致。每个字都似乎使人听到那在半夜被漏雨的“凉冷”弄醒的诗人的心声,那高兴得跳下床来,手舞足蹈的情景,而和诗人一起,听着打在桐叶上的雨声——最美的音乐。
所有的床都湿了,可见所有的屋子都是漏的。但诗人全没把这放在心上。他想到的是所有的溪流都涨了水,水,奔腾着、流着、灌溉着,田里的禾稻在饱饮甘霖之后,呈现着无限的秀色和生气。诗,闪烁着崇高的美,思想的美。感染着读者,一直到千百年以后。
陆放翁在八十三岁时还写过《春早得雨》一诗。“稻陂方渴雨,蚕箔却忧寒;更有难知处,朱门惜牡丹。”蚕箔“忧寒”本不足怪,放翁感到莫解的是“朱门”里面的人。陆游提出的问题是尖锐的,不同阶级的人,对随便一个自然现象,也有不同的感受。饱食终日的地主阶级,既不会以“得雨”为喜,反而惋惜着雨妨碍了他的牡丹开花。说不定还要骂一句“这该死的雨”呢。至于农事,当然与他们毫无关系,只须催租逼税就行了。
“鸡鸣风雨交,久旱雨亦好。杖藜入春泥,无食起我早……”穷得没有饭吃了,要早点起身拄着手杖到朋友那儿去吃顿早餐。可是天未明就下起了大雨,道路自然泥泞不堪。雨给这位又饿又病的老人带来的不便实在不小。可是这位老人仍然说“下得好!好!”连泥也有了个美丽的名字:“春泥”。这位老人就是伟大的诗人杜甫,诗题曰《雨过苏端》,写作时间距今已一千二百零四年。
“莽莽天涯雨,江边独立时,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对雨》)这也是杜甫的诗。当时诗人正准备从梓州(今四川三台)去阆州(今四川阆中)。大雨不好动身,动身也不好走。可是诗人所关心的不是误了行期,而是雨会影响防吐蕃入侵的军事行动;也流露了“念彼荷戈士,穹年守边疆”(《夏夜叹》)的心情。“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兵戍况骚屑;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谷根少苏息,沴气终不灭。……”(《喜雨》)诗人所关切和为之“忧思结”的,是农事,是困于“军须”的农民。在《春夜喜雨》中,诗人创造性地说着“好雨知时节”。雨也被他人化了。他细致地想着,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来了。“润物细无声”的“物”自然指禾苗。因为雨之所以“好”,所以“知时节”是离不开农事的。
杜甫还有不少写雨、写旱、以至写晴的诗,诗大都和农事或人民生活联系着;而且只是因为这些他才写,才激起他感情的波澜,给他以灵感,给他诗的标题、题材的。
宋诗人杨万里有首《插秧歌》,其中描写农民乘春雨插秧的情景十分生动。“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飧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现在,我们已开始能用科学方法造雨了,正像杜甫幻想的那样,我们正在与天斗争,“鞭雷公”了。人民空军不断为公社造雨,这才是真正的喜雨。但在还不能完全控制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的时候,知时好雨仍是可喜的。至于农民的劳动态度、劳动条件和新的精神特征,显然不是古代可比的。
因此,我希望我们的诗人写出抒人民之情的“喜雨”诗来,写出农民兄弟新的精神领域中的色彩,让人们在诗人的精神领域里享受那里面的美,劳动的美,崇高的美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