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访南京儿童医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6-01
第4版()
专栏:江苏通讯

访南京儿童医院
新华社记者 鲍春光
在南京儿童医院病房的外面,有柔软的草地,洁净的水泥路。护士阿姨领着一群孩子在散步、做健康操,呼吸那散发着鲜花香味的清新空气。
病室里很静。不能下床的孩子静静地躺在床上。在重病儿身旁,医生和护士正在辛勤地治疗和护理着。一切显得忙而不乱。
这里,每天有一些重病儿童恢复健康。四岁的小杨被妈妈从苏北送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只剩下丝丝微弱的呼吸。孩子在家就已经发高烧四十天,诊断不明,来院途中又感染痲疹,因为吹了风,疹子突然回收,并发肺炎。经过好几天的抢救,也没见起色。妈妈已经绝望了,她请了照相馆的人来,趁着孩子还有最后一口气的当儿,给他拍了一个“遗照”。就是到了这样的时刻,医护人员也并没有绝望。她们再三安慰小杨的妈妈:“比这更厉害的病,我们也曾治好过!”她们用更大的努力来抢救小杨的生命。医院党支部召集了全院医生与中医师一起会诊,经过好几个白天和夜晚的救治,病情有了好转。一个多月以后,小杨痊愈了。出院的那天,小杨妈妈满怀感激的心情拿出了那张“遗照”,把它留给医院做纪念。
每个病儿从入院到健康出院,需要正确的、及时的治疗,更需要细致的、经常性的护理。就拿吃饭来讲吧,病儿如果想吃东西,病差不多就好了一半。但是,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个病儿差不多都有自己的特别胃口,有的只爱吃糖拌饭,有的只爱吃菜泡饭,还有的只爱吃面食。许多孩子又不会讲,不经过各种细致的观察和不厌其烦的试验,是发现不了这些爱好的。有些孩子任什么都不想吃,见了食物就摇头,这就更难坏了人。喂饭的时候,要逗病儿开心,要给他们唱歌、讲故事,还要不住地夸奖和鼓励他们,才肯吃几口饭。去年秋天,有个病儿什么东西都不肯吃,全靠注射葡萄糖维持营养。中秋节那天,一个护士拿月饼放在他嘴边试试,没想到他竟咬了一口。这简直是一个莫大的喜讯。消息像“号外”一样,马上传到了各个病室。
医护人员对于病儿无微不至的关怀,赢得了家长的最大信任。家长们把孩子留在医院里,一开始总觉着不放心。有些家长甚至夜里还来到病房外面,透过玻璃窗观看病室里的动静。去年冬天,有个病儿的父母从外地赶来探望孩子。到南京时,已经是深夜两点钟了。他们俩得到允许之后,就急急忙忙来到病室。病室里一片宁静,温暖如春。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正在熟睡,伸手到被窝里一摸,里面很暖和,尿布也是干的。再摸摸别的孩子的被窝,也都是这样。他们靠着火炉坐下来,一会儿用感激的眼光看着值班的医护人员不停地巡视病床,看着他们悄悄地把手伸到孩子的被窝里去,摸索着换掉湿尿布,孩子既没有惊醒,又不会受凉;一会儿又低下头来凝视着自己孩子安详的睡脸,心中觉得无限欣慰。天亮以后,夫妻俩无牵无挂地离开了医院。
这里的医生和护士,大多是已经有了孩子的妈妈。她们深深地懂得,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上的一块肉。她们常常扪心自问:“假如这个病儿是我亲生的,我该怎样做?”五十八岁的老护士长唐婉如已经到了该退休的年纪,但她还舍不得离开终日和病儿打交道的病房。她为抽筋的病儿擦洗整天紧捏着的小拳头时,每扳开一个指头,都要仔细地观察孩子脸部的表情;哪怕孩子皱一皱眉头,她都会像自己感到了疼痛一样。她爱孩子,孩子们也都爱她。孩子们都亲热地把她称作“奶奶”。四岁的小荣荣在出院时,对妈妈说:“妈妈,我有两个家,一个是妈妈的家,一个是奶奶的家!”以后,每当小荣荣到门诊部复查身体时,总要妈妈领他到病房来找“奶奶”,和“奶奶”亲亲。有人曾经向这位老护士长讨教:怎样才能护理好病儿,使他们减少痛苦,早日恢复健康。她的回答很简单:“只要你把每个病儿都看成是自己亲生的,你就会懂得应当做些什么,并且知道怎样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