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冰山上的宿食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01
第3版()
专栏:新疆通讯

冰山上的宿食站
新华社记者 储少彬
从乌鲁木齐出发南行,通过险峻的天山后峡,越过草木不生的巴拉提沟大山,便到了拔海四千多米的天格尔冰峰。现在虽是夏季,天格尔冰峰却是寒风凛冽,不时降起雨雪,周围背阳的山谷被几十米厚的冰雪填满,洁白晶莹,终年不消,真是冰雪的世界。从乌库公路翻越这段冰山雪岭前往塔里木盆地的人,谁不想停下来找个温暖的所在啊!冰达坂交通宿食站就正设在这里。每当汽车爬上又长又陡的山坡,驾驶员饥饿干渴的时候;每当夜晚孤车盘旋在山道上的时候,宿食站总是一个温暖可靠的寄托。正是这个原因,驾驶员们对服务在冰山顶上宿食站的四个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怀着无限的敬意。
在高寒地带为运输工人安排宿食是不容易的,米面油盐,甚至烧柴,样样都要从山下运来。在雪线以上的高山上,除开偶然能见到盛开的雪莲花、鸣叫飞过的雪鸡以外,找不到吃的用的东西。常年坚持在这里工作,困难是不少的。但是这个站的站长王清江和同他一起工作的三个同志,清楚地知道这是一条沟通南北疆的重要运输线,理解自己所肩负的光荣任务,三年来他们一丝不苟地为驾驶员们服务着。
刚建站的时候,他们缺乏在高山做饭的经验,饭菜经常不熟,馒头蒸成“铁疙瘩”,水煮到八十度就沸腾,沏上茶不等茶叶泡开便不烫嘴。这种异常现象曾使他们大伤脑筋。为克服高山气压低、氧气少带来的困难,他们便加大炉底风道,在煤火上架烧木柴或烧焦炭,终于掌握了用“硬火”做饭的经验。从那以后,他们再没有让驾驶员吃过一次生冷的饭菜汤茶。他们经常调剂饭菜花样,让人们吃好。因为高山上蔬菜来得不易,品种也少,长期以来他们养成了精调细做的习惯,总是先问人后炒菜,单人单炒,尽量做到炒菜酸辣适当、咸淡可口,适合每个人的要求。
夏季,有些初次走这条路的驾驶员,不了解山上山下气温的差异,衣服穿得单薄,宿食站的职工总是把他们迎到炉火熊熊的食堂里,专为他们做有胡椒和辣椒的汤菜,吃了既能御寒,又预防感冒,让驾驶员身体健康地驶过这段山道。他们关心运输工人的生活总是想得周到,做得周到。宿食站人少事多,他们手勤脚快,不怕辛劳,日夜二十四小时保证驾驶员随到随吃随住。
漫长的冬季给宿食站吃水用水带来困难。这里气候很特别,隆冬极少落雪,而暴雪却集中在空气潮湿的夏季。一到冬天,冰河冻结,这时,宿食站的职工便冒着透骨的寒风,用麻袋到很远的山沟里背冰融水。由于高山空气稀薄,行动起来便要发喘,一次只能背很少一点冰。一年中有七个月靠背冰融水度过。尽管水的来源这样艰难,他们不仅保证人们的吃水、洗脸洗脚用水,还常为汽车水箱添用。
这个布置得整洁暖和、服务周到的宿食站,吃饭的人很多,住宿的人却极少。是住宿安排得不好吗?王站长笑了笑说:“开店的总喜欢人住店,而我们的任务却是帮助驾驶员迅速下山。”因为这里气候条件不好,一到室外,冷风侵人,周围静悄悄的,高山气候引起的脑胀胸塞的感觉更强烈了。除非车子抛锚或驾驶员身体不适,他们不希望有人住店。今年上半年就很少有人住过。
宿食站里经常备有镇静、解热、止痛的药品,保障驾驶员行车中身体健康。他们也经常向新到这条路上行车的人介绍气候、地理特点,注意防范各种危险。
辛勤了一天,值班的管理员和炊事员围拢灯火坐着,行车的人都走尽了,小小的宿食站显得格外清静。但是,他们的心却永远和千百个驾驶员们联在一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