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肯尼迪政府的半年总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8-02
第1版()
专栏:

肯尼迪政府的半年总结
观察家
半年的变化
肯尼迪政府上台已经半年了。
半年前肯尼迪开始他的总统生涯的时候,《纽约时报》在1月30日写道,“肯尼迪先生在他担任总统的第一个完整的星期中迈出的步子是轻快的。情绪是急促的和有信心的。肯尼迪总统给人的印象是干劲十足,他的热情似乎涉及各个方面。”
英国《泰晤士报》在欢迎肯尼迪当选的评论中,认为,“他是比较成熟的,他对国务比较有经验”。《每日快报》更说他是“本世纪出生的第一位世界领袖”,他将把人们引进“美国信心的新时代”。
但是,事隔数月,西方资产阶级报刊又是怎样评价这位美国总统呢?
《泰晤士报》6月23日刊载的一篇华盛顿通讯写道,“总统不但不具备强硬这一种这里十分敬佩的品质……而且还倾向于听取各种压力集团的要求,并且使自己适应于这种要求”。肯尼迪政府的“宣传得很多的锐气已经开始显得有点灰溜溜了”。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则写道,最近国际局势的发展使肯尼迪推行他的政策“变得难办极了”。他“对卡斯特罗怎么办?对老挝怎么办?对遍布全世界各个战线上的共产党威胁怎么办?而且对于法国和阿尔及利亚、非洲、甚至外层空间也都是忧心忡忡的”。“肯尼迪政府面临的紧急问题几乎一夜之间就堆积得很明显。一切事情似乎都接近严重关头,而且看不到轻而易举的解决办法”。
这位不久以前被吹捧为“大胆果断”、“有魄力”、“有信心”的人物,而今却被看成是“鲁莽”、“急躁”、“失败者和令人失望的人”。
对同一个肯尼迪,在短短的半年中,褒贬的变化竟如此之大,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冒 险 的 纪 录
肯尼迪政府是在世界形势对美帝国主义越来越不妙的情况下,在美帝国主义处于困难和阴暗的历史时刻上台的。美国垄断资本集团把肯尼迪送进白宫,并且为他配备一帮被认为是“有威望”、“智力高”的新人物,畀予重任。他们指望肯尼迪政府能够“励精图治”,挽救美国的困境。而肯尼迪本人也表示,“将尽最大努力使美国在六十年代向前推进”,“不仅要遏制共产主义,而且要促进自由的事业和恢复美国的威信”。肯尼迪凭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他在上台前后大肆吹嘘的“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两手策略。他一方面加紧发展远程导弹和核武器,并且力图用“有限战争”来巩固和扩张美国的侵略地盘;另一方面则又采取所谓“和平战略”,以图“赢得重占上风所必需的时间和机会”。
半年来,肯尼迪政府不论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确都干出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所不敢干的事情。
在美国国内,肯尼迪政府为了争取时间,弥合美国同苏联的“导弹差距”,以远比艾森豪威尔政府快得多的速度发展导弹武器。与此同时,肯尼迪还强调大规模扩充常规军事力量。他公开宣布,美国的军备必须“不受任何规定的预算限额约束”,“应当准备不论在这方面花多少钱我们就付出多少钱”。他不顾美国的财政困难,把美国1962财政年度的直接军费拨款总额,从艾森豪威尔提出的四百二十九亿美元,增加到四百七十五亿美元,这是美国在和平时期最大的军事预算。
在拉丁美洲,肯尼迪政府悍然派遣雇佣军在古巴登陆,对古巴实行明目张胆的武装侵略,企图推翻古巴革命政府。这本来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准备了好久都不敢实行的一个冒险计划,肯尼迪上台伊始,就迫不及待地付诸实施了。
在亚洲,肯尼迪政府非常热中于开拓美国在亚洲边沿的“新边疆”。尽管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在老挝遭到惨败,肯尼迪政府仍然继续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老挝的干涉和侵略的政策,扩大老挝内战,并积极准备直接的武装干涉。
在非洲,肯尼迪政府比艾森豪威尔政府更积极地推行美国的新殖民主义,企图取老殖民主义者的地位而代之。特别是在刚果,它阴险地利用联合国分化和瓦解刚果的爱国民族力量,同时加紧了排斥比利时殖民主义者势力、独吞刚果的步骤。
在欧洲,肯尼迪一再宣称美国“决心冒任何危险”占据西柏林。美国报刊透露,肯尼迪甚至考虑是否在柏林进行一次“灌木林火式的战争”。美国参议院民主党副领袖汉弗莱甚至叫嚣“必要时将使用核武器”。美国陆军部长施塔尔宣布,驻在西欧的美国部队“正处于高度的准备状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肯尼迪政府把“有限战争”作为推行美国侵略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肯尼迪曾经公开宣称,“在差距存在时期,我们的大规模报复将失去它的大部分威吓作用。我们运用战争边缘外交将远不如以前有效”。因此,他认为,应当用“有限战争”战略来代替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战争边缘”战略。肯尼迪自己以及他所器重的“军事战略家”毫不隐讳他们所以采取这种战略,是因为:一可以“有效和迅速干预世界任何地方”的民族解放运动;二可以保持国际紧张局势,“有助于说服老百姓负担巨大的防御费用”,“制止那些经常威胁民主国家联盟的离心趋势”;三可以“刺激经济和帮助肯尼迪的复苏计划”。因之,肯尼迪政府在积极准备全面的核战争的同时,决心要进行“有限战争”。肯尼迪政府对古巴的突然袭击,就是它进行“有限战争”的冒险计划的一次试验。
艾森豪威尔的“战争边缘”政策虽然并不排除局部战争,而且在某些地方也存在着局部战争,但“战争边缘”本身还不是战争。而肯尼迪的“有限战争”政策,虽然说是采取有限的规模,却是实实在在的战争。《纽约时报》记者赖斯顿7月17日在总结肯尼迪上台六个月的文章中写道:“在肯尼迪政府当政的头六个月中,美国对外政策基本上同艾森豪威尔总统执政时期一样,但是变得更灵活和更富于冒险精神。”
肯尼迪的冒险政策,自然要大大加剧国际紧张局势,并且使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甚至不能不引起许多曾经为肯尼迪上台吹捧过一阵的西欧资产阶级报刊的忧虑。法国的《法兰西观察家》周刊不久以前在评论肯尼迪的这种冒险政策时就指出,一心要使非核子战争打起来的这样一种“冒险政策”,由一个“缺乏经验、神经质、因病服用大量可的松、工作不停而又很少睡眠的人”来执行,“不能不令人担心害怕”。
失 败 的 纪 录
肯尼迪政府的所有上述的冒险活动的结果怎样呢?半年来的事实表明,肯尼迪政府并没有能够挽回美国的颓势。肯尼迪政府要想尽快弥合美国同苏联之间的导弹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在苏联载人宇宙飞船上天之后更加增大了。肯尼迪的军事冒险政策,接连在古巴、老挝等地遭到了挫败。
至于肯尼迪政府的另一手,用美国人的话来说,所谓“和平战略”,又收到什么效果呢?肯尼迪上台以后,一直把自己装扮成爱好“和平”的,企图使人相信他愿意“和解”,谋求通过谈判而不是诉诸武力来解决重大国际争端。可是,在古巴、刚果、老挝事件中,在维也纳会谈中,在德国问题、西柏林问题、裁军问题和核试验问题上,肯尼迪政府的好战的僵硬的态度,却充分暴露了他关于谋求和缓国际紧张局势的言词完全是口是心非。
肯尼迪政府对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搞所谓“和平队”、“争取进步联盟”、“粮食用于和平计划”、“攀亲戚运动”等各种迷人的新花样,终究掩盖不了它侵略古巴、鲸吞刚果、干涉老挝的新殖民主义者的真面目。巴西《新方针》周刊揭露肯尼迪“争取进步联盟”的计划,是企图扩大美国在这个大陆的统治以及使美国干涉拉丁美洲各国内政合法化。《喀麦隆之声》指出,肯尼迪派遣的“和平队”,是为了到非洲推销美国的生活方式和强盗的行动准则,使非洲美国化,征服非洲。肯尼迪政府的疯狂备战和一连串的冒险侵略活动,使得它的和平骗局迅速破产。
肯尼迪政府上台后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一连串冒险及其失败,使得美国的“威信”急剧下降,他本人的“声望”也是一落千丈。合众国际社曾经写道,“美国声望随着在古巴和老挝遭到的挫折和苏联宇宙飞船上天而大大下降。”在美国武装侵略古巴失败后,意大利最大的报纸之一《晚邮报》说,“美国的威望在一天之中降得比在艾森豪威尔执政的怯弱和优柔寡断的八年中还要低。”法国《世界报》则指出,这使肯尼迪进入白宫时“博得同情的资本亏蚀了”。
总之,肯尼迪半年的总统生涯,是一份冒险的记录,一份失败的记录。这些记录表明了肯尼迪政府比艾森豪威尔政府具有更大的冒险性,同时又进一步暴露了,美国的地位到了肯尼迪政府的时候,比起艾森豪威尔政府来,也更加软弱了。
西方有些评论家把肯尼迪政府的冒险性和软弱性归因于肯尼迪本人的“鲁莽”、“志大才疏”、“年青而没有经验”,这也许有几分道理;但从根本上来看,原因当然不在这里。肯尼迪政府的冒险性和软弱性,有着深远的时代的和社会的背景。
时代的背景
肯尼迪政府面临的世界形势是:社会主义阵营力量急剧增长,它的国际影响正越来越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正迅速地瓦解着整个殖民主义体系;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更加衰落和腐朽,资本主义总危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不论美国统治集团把谁送进白宫,不论肯尼迪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新的策略,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肯尼迪政府的帝国主义本质,同艾森豪威尔政府并没有两样。肯尼迪政府全部继承了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因而它也就同样地全部承担了它的前任政府由于实行这种政策而引起的一切困难的重担。不仅如此,肯尼迪政府不但野心勃勃地要实现艾森豪威尔政府所未能实现的一切,而且还要在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所不敢或者不曾充分展开活动的领域中大显身手,企图把它的前任的全部“差距”或缺口弥补起来。它在加速准备全面的核战争的同时,特别强调进行局部的有限的常规战争。它在进行扩军备战的同时,特别强调推行所谓“和平战略”,为的是掩盖它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应当说,肯尼迪政府的“全球战略”,比起艾森豪威尔政府来,范围更广,方面更多,野心更大。纵然,目前美帝国主义还是有力量的,它还是最强大的帝国主义的反动堡垒,但是,世界力量对比对美帝国主义更加不利了,美帝国主义现在的“实力地位”,同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比较起来,“差距”更大了。因此,肯尼迪政府不可避免地面对着远比艾森豪威尔政府大得多的和尖锐得多的困难和矛盾。
肯尼迪政府为了加强美国的地位,力图重整西方联盟。肯尼迪一上台就曾公开埋怨,“在欧洲,我们的联盟有空白,而且有点混乱。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团结受到经济上的竞争的削弱,部分地受到了国家利益的侵蚀。它还没有把它的力量充分动员起来,也还没有完全取得共同的看法。”因此他竭力强调要加强“西方的团结”,实际上就是要加强美国对西方集团的控制,加强美国在西方集团中的领导地位。肯尼迪公然表示要担当“自由事业的领袖的角色”,要充当“争取自由大联盟的总司令”。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战后十六年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的消长有了很大的变化,英国、法国、西德同美国之间过去就已经存在的矛盾更加尖锐化了。英、法、西德的统治集团,尽管在反对社会主义阵营和民族解放运动方面同美国统治集团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也尽管它们目前还不可能完全摆脱美国垄断资本的影响和控制,但是它们要求同美国平起平坐的呼声越来越高了。麦克米伦公开表示英国不能“淹没和消失在一个巨大的多国联盟里”,要“对人类的发展作出独立的贡献”。戴高乐政府的发言人毫不客气地声明,肯尼迪不能“代表自由世界讲话”。阿登纳也叫喊,美国不应“把他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法国《解放了的巴黎人报》公开奚落肯尼迪说,“光要求世界‘领导权’是不够的,还必须配得上拥有它”。肯尼迪为了加强美国领导地位而进行的“努力”,遭到了顽强的抵抗。
肯尼迪政府的半载政绩,不但激起美国人民的普遍不满,而且引起美国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争吵。最近西方报刊不断报道,“华盛顿的政治舞台是一片混乱”。在民主党和共和党内部,国会和政府内部,白宫、五角大楼、国务院以及中央情报局之间,在一系列重要国际问题上,都发生了意见分歧。在古巴问题上,有的认为“对古巴的行动是犯了一次错误”,应该防止在古巴“突然摊牌”,以免落入不可挽回的地步;有的认为,不能因为入侵古巴失败而“洗手不干”,主张采取直接军事行动,“即使甘冒使美国人流血的危险也在所不惜”。在老挝问题上,有的认为应当继续进行谈判;有的则反对继续谈判,而要在老挝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在西柏林问题上,有的主张“通过谈判,改善西柏林的地位”;有的主张进行大规模军事动员,不惜在柏林冒一场核战争的危险。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6月18日英国《每日邮报》刊载发自华盛顿的报道说,“国务院内部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正在增长”。“许多官员私下承认在统一调度方面漏洞很大”,如果不“发愤图强”,就会“由于内部派系的倾轧”,而“丧失效率”。
争吵的实质
美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这些争吵的实质是什么呢?这就是:在世界力量对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在接二连三的冒险和挫败之后,美国究竟执行怎样的侵略政策呢?一部分人,他们被叫做所谓“温和派”,认为,必须对现实进行“真正是痛苦的重新估计”,“世界力量对比的改变要求我们改变政策”。他们主张必须更多地运用“政治谋略”,争取和拖延时间,来弥补“军事、经济力量的不足”。另一部分人,他们被叫做所谓“强硬派”,则批评肯尼迪“退缩”,鼓吹“必须愿意冒战争的危险”,主张回到杜勒斯的“大规模报复”战略。肯尼迪正是徘徊于这两派之间。他一会儿同意这一派人的意见,一会儿又同意那一派人的意见。当他相信美国还拥有强大的实力的时候,他就跟着“强硬派”强硬起来,进行冒险;当他的冒险遭到失败,他就又垂头丧气跟着“温和派”仓皇退却。但是,退却又必然给肯尼迪政府的侵略政策带来新的危机,遭到“强硬派”更猛烈的攻击,于是他又只得回过头来,跟着“强硬派”重新强硬起来,进行新的冒险……。肯尼迪政府就是生活在这样的“走马灯”之中,越来越遭到各方的责难,越来越章法紊乱。美国的一位政论家李普曼说,肯尼迪是“一个苦恼的人”。《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说,美国现在是“一个脚跟已经站不稳的国家”。这是对肯尼迪政府的窘相的写照。
肯尼迪政府的这种窘相,最明显不过地表现在老挝问题上。
肯尼迪政府上台之初,正是老挝叛军在美国、泰国、南越军事人员支持下,侵占万象、凶焰万丈的时候。那时,肯尼迪政府得意忘形,妄想一举消灭老挝爱国军队,不惜扩大老挝内战,指挥叛军发动了对查尔平原的进攻。但是,曾几何时,叛军遭到老挝爱国军民的沉重打击,节节溃退。美国政府慌忙召开东南亚条约组织会议,企图利用这个侵略集团进行直接干涉。但是,这个计划却遭到那些怕引火烧身的成员国的反对。当时,英国《经济学家》说得很清楚,如果在老挝出兵,只会有利于世界各地的“反帝国主义”运动。这样,肯尼迪政府只好同意召开扩大的日内瓦会议,作为缓兵之计。但是,从日内瓦会议开始,美国就不断横生枝节,给会议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障碍,阻挠会议的顺利进行。美国玩弄这种无赖手法,是这样的毫无道理和不得人心,以致它不得不节节败退。两个多月来的日内瓦会议表明,肯尼迪政府是处于这样的进退两难、狼狈周章的境地:一方面,美国不甘心在老挝的失败,仍然坚持它对老挝的侵略政策,并没有放弃重新挑起老挝战火的计划,并且积极进行准备。但是,连美国自己也对于又一次军事冒险缺乏充分的把握,它对于这种冒险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不是没有顾虑。因此,肯尼迪政府又一再宣布美国不准备退出日内瓦会议。但是,另一方面,肯尼迪政府又害怕会议达成协议,因为它担心老挝真正走上了和平中立的道路,将在亚洲以及其他地方发生“连锁反应”,担心美国在亚洲边沿的侵略阵地会像骨牌戏一样,一块接一块地倒下来。因此,无论对于日内瓦会议或者对于老挝三方面的谈判,肯尼迪政府都是千方百计地进行阻挠,唯恐达成协议。
冒险性和软弱性的结合
肯尼迪政府的冒险性和软弱性是互相结合的。一方面,侵略成性的美帝国主义仍然死抱着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也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因此,肯尼迪政府总是为了侵略的目的而进行这样或那样的冒险,企图挽回颓势,侥幸取胜。另一方面,由于世界力量对比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美国的称霸世界的野心同它所拥有的实力远不相称。反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有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民族解放运动、各国工人运动以及世界爱好和平力量。因此,它的冒险行动又必然遭到更大的挫败,更加暴露它的虚弱的本质。美帝国主义活像一个好赌成性、本钱越来越少的赌棍,他越赌越输,越输越赌,不到完全输光的时候,是决不肯罢手的。
一切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他们越是走下坡路,就越要进行冒险,越是进行冒险,就越加速自己的没落和崩溃。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1812年,拿破仑正是在“大陆封锁”政策失败,法国工业发生危机,在法国占领的国家里又兴起反拿破仑的民族运动,也就是在拿破仑帝国开始走向没落的时候,采取了远征俄国、孤注一掷的冒险行动。结果是全军复没,加速了拿破仑帝国的崩溃。1941年,当法西斯德国对半个欧洲的野蛮统治已经露出破绽之后,希特勒集中了一切可能调动的军事力量冒险发动了对苏战争,最后招致了法西斯统治的最后灭亡。当然,历史是不会重演的,美帝国主义并不是拿破仑和希特勒,但是从反动的阶级本质来看,正同历史上的一切腐朽、没落的反动派一样,按照美国垄断资本集团的意志行事的肯尼迪政府之富于冒险性,正是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共同规律:“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
有益的结论
一切帝国主义和反动派从来就是欺软怕硬,欺弱怕强。当他们能够任意压迫别人、侵略别人的时候,他们从来不会表现任何软弱;只有当人民敢于起来同他们进行坚决的斗争,给他们以有力的回击的时候,他们才会被迫退让,表现出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这正像京剧《打渔杀家》里的那个教师爷。当他带着一群打手去欺侮老百姓的时候,是何等气势汹汹,哪里有什么软弱呢?可是,当他碰到硬汉萧恩,不为他的气势所吓倒,敢于同他较量,并且狠狠教训他一顿的时候,这位教师爷的软弱性就暴露无遗了。肯尼迪政府上台半年来的种种事实不也恰恰证明了这种性格吗?肯尼迪政府的软弱性并不决定于它的主观愿望,而是决定于人民力量的壮大和人民的斗争。正是因为古巴人民、老挝人民对美国的武装侵略和干涉进行了坚决的反击,肯尼迪政府才不得不暂时退却,或者被迫谈判。正是因为苏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并且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肯尼迪政府玩弄的所谓“和平战略”和战争政策的两手策略才无法得逞。
从肯尼迪政府上台半年来的种种事实中,人们可以得出许多有益的结论。肯尼迪政府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世界形势对全世界人民十分有利,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团结斗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团结斗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的团结斗争,全世界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团结斗争,正对世界形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也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不会改变,而帝国主义的本质是虚弱的。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在战略上要藐视帝国主义,在战术上要重视帝国主义。一方面,由于肯尼迪政府具有软弱性,全世界人民完全有理由在战略上藐视它;另一方面,由于肯尼迪政府具有冒险性,全世界人民又必须在战术上重视它,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同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继续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既要警惕它发动全面的核战争,更要时刻准备着反击它发动局部的常规战争;既要坚决反对它的扩军备战政策,又要彻底地揭穿它的和平阴谋。只要这样,全世界人民争取社会主义、民族解放、民主和和平的斗争就一定会得到更大的胜利。不管帝国主义将会怎样继续挣扎,历史洪流终将朝着全世界人民奋力以求的方向奔腾前进,一切妄想阻挡它的反动势力只能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