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青出于蓝——二郎塘砂锅厂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01
第3版()
专栏:四川通讯

青出于蓝
——二郎塘砂锅厂访问记 新华社记者 阎光银
大足县二郎塘地区的砂锅砂罐,是以它特有的轻、薄、耐用和传热快等优点著称的。烧制这种炊具,在这个地区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了。工匠们世代相传,保持着产品特有的传统风格。六十多岁的老工人尚平州告诉我们,他家从事这行职业有五辈了。他说过去这里的产品远销川境各州府县。解放后,政府对这个行业多方扶持,在这里建起了工厂。今年为了进一步发展这项生产,又从各方面为工厂抽调了技术工人,充实了领导骨干,因此从6、7月份以来,已经有三十多个花色品种大批投入生产。这个厂仍然保持着他们传统的经营方式,除了一部分产品由当地供销社包销外,另一部分由本厂自销。他们说,这样对群众更方便一些,附近一带农民用不着专为一个小小的砂罐去赶一次集,耽误农业生产。
赶得上它的前辈
二郎塘砂锅厂在生产中,保持着它传统的名牌特色。一个三寸过心、四寸深的砂罐子只有七两重,一个六寸过心、四寸深的砂锅也不过半斤左右。它们的著火部分一般只有一分厚,最薄的还不到一分,如果厚度超过一分多到两分的,就被作为不合格的产品了。
我们到厂的第一天,厂长张银轩就告诉我们,附近邮亭公社李五娘过去在这里买的一口砂锅用了三十多年,他们自己家的一个砂吊子也用了十多年。现在生产的怎么样呢?当时我们拿起一口砂锅翻来复去的看着。一个名叫黎云修的工人好像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连忙接过砂锅打趣地说道:“这家伙有种,赶得上它的前辈哩!”他把锅口朝下,放在地上,自己直挺挺地站在锅底上,试试它的牢实程度。出乎我们的意料,砂锅十分坚实,完好无缺。
不管什么产品,质量总是生命线,对砂土一类产品来说尤为重要。群众这样说:砂锅好可当铁锅,不好是块废泥壳。二郎塘砂锅厂为了保持和发扬传统产品的固有特点,时时刻刻都教育工人树立为用户负责的思想,并在生产方式上从有利于发挥每个工人的技术特长出发,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就说劳动分工吧,这里所有的产品,从原料材料的搭配,到制胚、成型,都实行了专人负责到底的制度。擅长做大砂锅的工人,就分工做大砂锅。祖传做砂吊子的,就分工做砂吊子。各得其所,做到名牌同名匠对口。这样一来,每个工人为了保持自己的名牌在群众中的声誉,都主动请领导同志和周围的伙伴鉴定自己的产品,征求买主的意见。老工人李全光的砂吊子是远近驰名的,他九岁就跟父亲学艺,祖辈父辈相传,到他已是第四辈了。他经常听取各方面意见,一定要保住家传风格,因此他的产品质量一直是名列前茅。但是他并不满足,一见到买他砂吊子的人,开头一句总是这样说:“老乡啊,我们要先提意见,后谈买卖,这是我们厂的规矩!”
把成本降得更低些
这个厂出产的砂锅砂罐,历来价钱是很便宜的。这是他们产品销路广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他们的砂锅,最大的才卖两角钱一个,小的砂罐子几分钱就可买一个。真是价廉物美。他们的产品出厂价格所以这样低廉,是同工厂发扬手工业因陋就简、勤俭办厂的传统分不开的。
我们到这个厂以前,全省砂锅土陶行业曾经在这里开过一次现场会,推广他们勤俭办厂、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经验。这也真是名不虚传。你看,不大的几间茅草房,就构成了工厂的整个规模,然而一切都显得活泼紧张,生气勃勃。全厂配备的行政管理人员不多,三个厂长有两个还是半脱产,大部分时间和工人一起劳动。工人们在厂党组织的教育下,都能为农民群众节省开支着想,千方百计找门路,要把成本降得更低一些。就拿原料材料来说,泥土可以就地取材,不要花钱。烧窑要用煤炭,他们就在河沟里打捞当地煤矿流失的煤渣用。解放前,工人们单门独户生产时就曾用过这些办法节省开支,现在他们说:“我们建了厂,也不能摆架子闹派头。”因此除了发工资和少量的行政管理费用开支外,其它方面就很少花钱。这样一来,产品的成本也就降到了最低的限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