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共烧一山柴 同饮一江水——中越边境人民友谊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9-01
第4版()
专栏:

共烧一山柴 同饮一江水
——中越边境人民友谊散记
新华社记者 巫维杰
初秋的日子,我从巍峨的睦南关向西行,访问了中国和越南接壤的地方。这里,连接两国的山脉绵延起伏,连接两国的河水长流不息。两国边境的人民,共烧一山柴,同饮一江水。为了反对法国侵略军,过去两国人民曾共同在一起斗争;如今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他们又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结下了万古长青的兄弟情谊。
越 南 种 子
在我国与越南高平省复和县接壤的广西僮族自治区龙津县水口公社里,生长着许多热带作物。茂密的木薯复盖着山坡,一串串的香蕉果把树干压得直不起腰,婀娜多姿的咖啡树结着累累的青色果粒。这些热带作物,大多是这里的人民近年来用越南人民支援的种子培植起来的。
事情发生在1957年以后。当时,居住在边境上的水口乡农民,在轰轰烈烈的组织生产大跃进。开荒扩种粮食作物和发展多种经营,成为大家的强烈要求。这里是石山地区,适宜多种木薯和热带果木。但是,要大量种植,缺乏种苗。边境对面的越南复和县农民,知道隔河相对的中国农民急需木薯、甘蔗、咖啡、芭蕉等种苗的消息后,便迅速筹集了大批种苗,派了十多部汽车和牛车、马车,把种苗送到水口乡来。
水口乡的农民把这些珍贵的种苗及时种上,并且精心管理,连年都获得了好收成。水口大队园艺场种植的越南种“腊蔗”,株高茎肥,去年卖给糖厂三十多万斤甘蔗。从越南运来的三万多株咖啡种,生长良好,今年已经是第二次结粒。越南“高香蕉”种苗结的蕉果,果长皮薄肉香,也胜过本地种。社员们都非常感激越南兄弟的支援,他们说:我们要把越南的友谊种子留传到子孙万代。“小浪”和“小波”
水口镇的水口卫生院里,人们乐道着“小浪”和“小波”的故事。“小浪”是越南居民李振扬的孩子,“小波”是水口卫生院院长刘连正的孩子。李振扬为了感谢刘连正和卫生院的医生们把他的妻子和孩子从难产的危险中救出来,特意把孩子取名为“小浪”,表示要和刘连正的孩子“小波”作亲密的弟兄。
原来,每逢水口圩日,边境那面的越南人民,有时趁赶圩之便,来到水口卫生院请中国医生诊病。中国医生也把为越南弟兄诊病作为一项光荣任务,热情地接待了越南病人。在卫生院的意见簿上,许多越南病人写下了很多表扬的意见。
去年有一天,上午十时左右,正当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在吃早饭的时候,忽然有几个穿着越南装束的人抬进来一个产妇。医务人员知道是越南弟兄来看病,立即放下饭碗开始诊治。
这位越南产妇名叫梁氏金,是靠中国只有几华里近的咟柏屯人。她已经三十八岁,初产就是难产,腹痛已经两天两夜,婴儿还没有生下来,产妇非常痛苦。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了解情况后,有的为同来的越南兄弟端茶送水,有的亲切地安慰产妇和她的亲人。刘连正立即对产妇进行了检查,发现产妇的羊水早就流了,婴儿因为母体骨盆狭窄,头部受压时间过久,情况很不好。为了这位越南母亲和她的婴儿的安全,医务人员们决定用产钳帮助她分娩。经过三十五分钟的紧张工作,婴儿才产了下来。但是,婴儿由于在母体中受压时间过长,生下后缺氧,没有哭叫声。医生们又立即采取各种措施抢救婴儿,二十分钟以后,婴儿才哇哇地哭叫起来。
梁氏金以后又在卫生院里留住了七天。医务人员们像对待亲人一样地照顾她的生活。当她出院回家前,她邀请中国医生和她全家共同照了相,留下了永久的纪念。梁氏金的丈夫李振扬了解到刘连正医生有一个孩子叫小波,就给自己的婴儿起了个中国名字叫小浪,表示这个婴儿和刘小波就像亲兄弟一样。
友 谊 河 上
中国的龙津县和越南的复和县,有一段是以河流为界。这条河发源于越南高平省,经过中越边境流入中国左江。越南有不少支援中国的木材,都从这条河顺流而下流放入中国国境。因此,中越边境的两国人民,都叫这条河是“友谊河”。平时,碧绿的友谊河水灌溉着两国的良田,给边境增添了无限秀丽的景色。每逢歌圩,两国边民就聚拢到河边对唱山歌,互诉友情。在洪水季节,两国人民又一起为战胜洪水而搏斗。
今年5月21日,友谊河对岸的越南浦习贮木场,几个越南木材职工正在河边顶着炎热的太阳,忙着捆扎运送到中国来的木排。突然间,河水暴涨起来,水位很快升高了二米,洪水拍击着河岸汹涌而下。眼看有七张扎好的木排被洪水冲走了,越南职工立即奋不顾身地下水抢救。驻在河这边接收越南木材的中国职工黎华南、张汉斌、韦日明、黎汉强等人闻讯后,也立即赶到河边跳下水去,和越南职工一起奋勇抢救。友谊河湾多水急,两国职工在洪水中不顾危险,木排流得快,他们游得更快。经过一番斗争,他们终于都游上了木排。但是,人在木排上,木排却在急流中,要把木排停靠在岸边还很不容易。有一位越南职工想把木排靠在一个河湾里,可是因为体力不支,没有成功。河水比刚才流得更急了,两国职工撑住了木排,渡过一个又一个的险滩。后来在一个大河湾里,他们遇到了几个中国渔民,在他们的帮助下,木排才安全地靠了岸。这时,离贮木场已有六华里远了。天黑下来的时候,中越职工脸上挂着胜利的笑容,肩并肩地沿河岸回到了住地。(附图片)
水口卫生院,常常接待来自越南边境上的病人。这是一个治愈的越南病人(右)在和卫生院的工作人员握手告别
新华社记者 谭志强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