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贵阳川剧团发扬高腔戏中的帮腔特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1-20
第4版()
专栏:

贵阳川剧团发扬高腔戏中的帮腔特色
本报记者
熟悉川剧《柳荫记》的人都知道,当喜孜孜的梁山伯扬鞭走马到“祝庄访友”时,两句爆炸似的帮腔——晴空霹雳响一声,冰水浇头怀抱冰——使剧场气氛急转直下;当祝英台怀着“生不同偕死同葬”的殉情决心“祭坟”时,又是两句哀婉的帮腔——血泪点点滴坟台,痛恨爹妈大不该,有力地揭示了人物悲愤欲绝的精神世界。帮腔,是川剧高腔戏的一个重要特色。贵阳市川剧团在探讨提高演出质量时,把培养帮腔人员列为重要的一环。今年采取的戏曲音乐工作者和新音乐工作者相结合的办法,培训帮腔人员,已经收到较好效果。
川剧帮腔具有点染环境、从侧面刻划人物以及为演员定调、转调等多种作用,许多用于尾煞部位的帮腔词,往往能代替观众抒发出他们对剧中人言行的褒扬或贬斥。这些独具的艺术特色,要求帮腔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曲牌、打击乐、发声等戏曲常识和新音乐知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大量传统曲牌的发掘与整理,高腔配乐越来越多地掺入了新音乐的成分,帮腔人员对乐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成为迫切课题。
贵阳市川剧团根据这样的要求,指定老鼓师王荣桂和新音乐工作者饶炳钧、朱楚康共同拟订了对帮腔人员的培养计划,分别向帮腔队员讲解传统曲牌和乐理基本知识。到目前为止,已上了“红鸾袄”、“江头桂”等曲牌的特色、发展及运用和“怎样识简谱”、“唇、齿、喉、鼻的发声方法”等课程。经舞台实践,效果良好。新学帮腔的青年学员赵祖碧、傅国昭和施守苹,学习后对部分传统曲牌的特色、发展和变化都有了深刻的理解。现在排练一出新戏,几乎所有的帮腔人员只经过几遍读谱试唱后,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掌握曲调性能。
戏曲音乐工作者与新音乐工作者相结合培养训练帮腔人员,是贵阳市川剧团在培训工作上的一大改革。以前,帮腔曲调都是由鼓师口传,演一出戏教一出戏,使用一个曲牌教一个曲牌,帮腔人员熟悉了一支曲牌,往往不能举一反三地熟悉“背靠背”的曲牌,懂得了某一曲牌在喜剧中的乐理,仍无法在悲剧中变化应用。一支曲牌从鼓师口传到用于舞台帮腔,至少要花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特别是某些变化复杂和转调多的曲牌,即使在下面练得相当熟,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曲牌和乐理知识,临场还难免出现“跑调”、“黄腔”的现象。帮腔人员经过传统曲牌和乐理知识的学习后,纠正这些毛病就比较容易了。比如他们学习了“六犯宫词”曲牌的变化和“听音”等基本训练后,听笛子起音,就能按规律转调,调式掌握得准,曲调的性能也能较好地发挥出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