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字字珠玑观墨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05
第4版()
专栏:

  字字珠玑观墨宝
  本报记者  赖德浓
琅琊[yé]风骨,开宗立派传衣钵。六朝江左风流歇,万岁通天摹得诸王帖。书法宋元犹挺拔,明清两代几中辍[chuò]。古人遗墨千秋诀,何幸如今此处看陈列。
这阕[què]《一斛[hú]珠》词是邓拓同志为辽宁省博物馆举办“历代法书真迹展览”填写的。它概括评述了我国历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对观众参观展览很有帮助。书法是我国独创的艺术,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名家辈出,几千年来形成了如花似锦多种多样的风格。
法书真迹琳琅满目
展览会上的珍品之一——《晋人小楷度尚曹娥诔[lěi]辞》真迹卷是传世楷书最早的真迹孤本。魏晋是我国今体书的奠基时代,古篆、隶书到此为之一变。晋书继往开来,为现行的楷、行、草书创立了范式。现在能见到的晋书极少,这本《曹娥诔辞》真迹卷尤为难得。据卷后唐以来大书家的题跋,可知此卷早已被历代视为珍品。题跋中有的赞扬它“纤劲清丽,非晋人不能至此”;有的推崇它“笔势清圆秀劲,众美皆备,古来楷法之精,未有与之匹者”;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mèng-fǔ]在题识中惊喜如狂地说:“曹娥碑正书第一,欲学书者不可无一善刻,沉得其真迹”。在展览会上,观众们面对着这件一千五百年前的珍宝,也赞赏它“规矩谨严,笔致挺秀”。有些人一看再看,流连忘返。
《曹娥诔辞》是东汉辽东太守度尚为孝女曹娥撰的,当时大文学家蔡邕[yōng]曾誉为“绝妙好辞”,这里展览的是流传写本最早的一本。由于原作未署名款,谁写的就成了后代争论的问题。一说是王羲之晚年的作品,此说以北宋黄长睿[cháng-ruì]为代表;一说是晋人无名氏写的,以宋高宗赵构为代表;还有一说,认为是南朝后期人所书,此说以元人陈绎曾为代表。
“王羲之一门书翰”可以说是《曹娥碑》的姊妹篇,又名《万岁通天帖》。这是唐武则天在万岁通天二年,暗示宰相王方庆献出他各代祖先真迹,然后用双钩法在硬黄纸上摹的,极为接近于原作。《王羲之一门书翰》包括东晋到齐、梁王羲之及其子孙共七人的书信十通,可以反映六朝书法的卓越成就。此帖虽是摹本,但历代书法家、鉴赏家十分重视它。有的认为它是法书第一,有的认为“不见唐摹,不足以言知书”。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赞美它“云花满眼,奕奕生动”。
这次展出的唐、宋、元、明、清法书真迹共有一百多件,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以挺拔险峻见称,他的真迹传世很少,被认为是稀世珍宝。唐代草圣张旭的狂草《古诗四帖》,势如游龙,变幻神奇。狂草在唐代算是一绝。大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序中,说张旭“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唐代著名诗人高适赠张旭的诗说:“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张旭自己说他看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这里展出的《古诗四帖》是张旭传世的仅有真迹。与张旭齐名的唐代大书法家怀素的《论书帖》,自成法度,显示了唐代书法艺术多种多样风格。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草书《自书诗》,具有张旭、怀素的优点,有蛟龙出海之势。他在自己的“草书歌”中说:“提笔四顾天地窄”;“忽然挥扫不自知,风云入怀天借力”;“吴牋蜀素不快人,付与高堂三丈壁”。《笔势传》说晋成帝祀北郊更换“祝版”时,让工人刮削,王羲之的笔墨入木七分。看看陆游的字,就会感觉出这种雄遒[qiú]的气概流诸笔端。另外,展出的还有宋代的蔡襄、欧阳修、赵德麟、赵佶[jí]、张即之,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明代的文征明、董其昌等人的真迹。这些赫赫名家,对我国的书法艺术影响十分深远。
墨池笔塚话书家
看了历代大书法家的墨宝,不能不由人想到:他们是怎样获得这样大的艺术成就的?我访问了亲手安排这次展览会的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杨仁恺同志,并且翻阅了一些历代大书法家的传记。勤学苦练——这是他们成功的秘密。这不但对青年艺术家有很大启发,就是对做任何工作的人也是很大的教育。如后汉创“一笔书”的草书家张芝,常在衣服和布上写字,洗了又写。他临池学书,池水都因洗砚变成黑色了。王羲之自认为自己的书法比不上钟繇[yóu],更比不上张芝。但他为张芝临池学书的勤奋精神所感动,立志苦学。他也是一有机会就练字,到门生家看见桌几明亮就在上面大写起来,引起门生父亲的不满。欧阳询最初是学王羲之的,但后来险峻过之,创造了“率更体”。他也是勤学苦练,买到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学书法的《指归图》,就专心揣摩,喜而不寐。他研究索靖写的碑,远看,近看,疲倦了就坐下看,一直在碑前住了三宿[xiǔ]才走。怀素自言得草圣三昧,但他是怎样得来的呢?《唐国史补》说他“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塚”、可见他的基本功夫很深。《怀素别传》还说他“家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后又漆一方板,书至再三,盘、板皆穿。”这次历代法书展览会上,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一年级同学在这里进行了书法课的现场教学。教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怀素到长安见到颜真卿,他问颜真卿用笔的体会如何。颜回答:“折钗笔法”。就是说用笔要像折金钗那样有力。颜又反问怀素的体会,怀素说:“屋漏痕”!就是说用笔要像墙上漏的雨水那样,往下全力贯注。同学们听见两位书法大家看见折钗、屋漏都在琢磨改进自己的书法,真是十分感动。他们表示上书法课时要很好学习,每天自习一小时的书法也要勤学苦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