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阅读
  • 0回复

欠债是“物质文明进步”的神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3-01
第5版()
专栏:随笔

欠债是“物质文明进步”的神话
张振亚
“把先储蓄、后买东西当作好事,而把先买东西、后储蓄当作坏事的概念,是一种文化落后的生动例子。”
“欠债事实上已从一种耻辱变成了社会地位的标志,从穷人的最后求助手段变成了获得好的物质生活用品的入场券。”
美国《新闻周刊》主编斯坦福·布朗1月8日在这家刊物上就这样为欠债唱了一曲赞歌。他嘲笑了人们对欠债的“迂腐”看法。他把美国人民欠债累累的窘境,说成是美国“物质文明进步”和“国家富强”的象征。这位主编写道:“以前美国人只在发生意外事件时才靠储蓄和借贷来买东西,而现在他们靠分期付款计划买珠宝,先坐飞机后付款,80%的汽车,一半以上的家具都是靠债务来取得……”在天花乱坠地吹过一通后,作者还煞有介事地解释说:“这是一个不同的时代。”“大萧条(指1929年的危机)以来的繁荣年代加上社会保险和失业津贴,已经使负债阶层对于陷入经济崩溃和失业灾难的担心,大为减轻。”
的确,如果相信这位主编的法螺,那么美国人民不但已经摆脱了资本主义的一切灾难:失业、受剥削、在饥饿线上挣扎……而且还可以说是生活在“天堂”上。因为人人都能毫无顾虑地自由借贷来取得各种最珍贵的财富并尽情享受,这在今天只能是神话。
但是谎言毕竟是走不远的。同一期的《新闻周刊》的犯罪栏内就刊登了一则短讯:一位金融公司的小职员山姆尔·罗宾,因“低微的薪水”无法养家而又告贷无门,1946年冒险伪造一张一万元的期票拿去抵押,以后就靠借债“改善”生活。结果债务越滚越大,最后终因破产和伪造期票两案俱发而身陷囹圄[líng-yǔ]。这篇通讯不但生动地描述了这位山姆尔·罗宾先生十五年来拚命工作仍不能偿清债务的苦恼,而且还通过当事人的口,写出了他被判三十年徒刑后由于“无债一身轻”而感到的“喜悦心情”。
“我为这一切都成过去感到高兴。我已经作了十五年的(债务)囚犯。现在,我是一个自由人了。”这就是最后被关进监牢的这位受债务折磨的人的辛酸的呼声。
在美国,成千上万的欠债者不堪债务的折磨,终日辛苦奔波而不能避免破产,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即使《新闻周刊》主编布朗先生的文章也不敢否认这类悲剧的大量存在。例如,他自己就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所谓“不谨慎的”借债的灾难:亚特兰大城百货店一位每周收入一百美元的店伙,由于每月分期付款账单是:汽车——七十八元;电视机——四十四元;房屋——九十三元;手表——十二元;玩具——十一元……以至每月只剩下二十八元养活一家老小。最后,因债务过重终于一人弃家逃走。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印第安那波利斯市一位有五口之家的航空工程师,尽管他每月收入七千五百美元,但是在十二笔分期付款债务的重压下,到期付不出钱,最后债务超过八万美元而自己却一文莫名,他终于心力焦瘁,狼狈不堪进入了州立心脏病院。
显然,在美国,正像在资本主义世界其他地区一样,欠债决不是什么舒服事,而是资本家为人们安排的无形枷锁。谁戴上这个枷锁,就必然会成为资本家赊售给他的各种物品:房屋、汽车、冰箱、电视机的奴隶。为了还债付息,他必须千方百计寻找兼职,放弃假日休息,昼夜苦干,即使这样,也未必能保持住这些物品。同一期的《新闻周刊》就记述了底特律市的一个电缆工人罗伯特·吉尔默,在分期付款的重压下,每周虽有一百三十一美元的收入,但是经过债权人七折八扣,实际只有十五元进项。为了养活一家老小,这个电缆工人被迫在夜间到一家电影院帮零工。但是,尽管日夜工作,仍然不能偿清债务,最后只有借新债还旧债,并把赊购来的“福特”车卖掉。经过四年的苦斗,在基本上清理了债务后,这个家庭所取得的唯一教训就是:切不可赊购!
美国人民一旦陷入分期付款和赊购的陷阱,他们的债务就越滚越大,并越陷越深,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受到双重盘剥:高昂的物价加上惊人的利息,两者之中尤以利息负担最为沉重。美国近年来赊购之风异常兴旺,原因就在于赊账出销货物对于资本家来说,远比现金交易更为得利。《新闻周刊》主编斯坦福·布朗的上述文章就指出,芝加哥的一家大木器店的老板曾向他承认,赊账售货,只要接连收回三次分期付款,即使以后分文不能收回,也不会蚀本。正是由于这种重利盘剥,才使美国消费者每年仅在赊购房屋、汽车和各种货物上,就要向债权人缴纳一百五十亿美元的“纯利息”。这类厚利盘剥的名堂是如此繁杂和花样翻新,以至这位布朗先生也不得不承认:“即使头脑冷静的顾客对于借债(指赊购)的代价也多半茫然无知。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并非为了乞求借贷才去买东西,同时借贷者提出来的五花八门的条件和计算表使得人们想做任何交易比较都不可能。”
在承认美国商人尽量利用人们的无知进行敲诈以后,这位主编还不自觉地道出了在美国欠债仍是穷人蒙受羞辱、敲诈和摆脱生活困难的最后求助手段。例如他写道:“最严重的打击总是落在那些既需要依靠借贷糊口但又最无力提供费用的人的头上,例如没有技术的工人,随时会失掉工作的人以及靠救济过活的人。正是在各个城市最贫困的地区,债务交易往往达到极不道德的程度;商人们用夸张的广告和最厉害的高利贷条件来推销各种乱要价的冒牌货。”
竭力歌颂美国“人民资本主义”制度的《新闻周刊》主编斯坦福·布朗先生,本来打算用美国人民借债的题目来宣扬一番美国人民如何利用借贷过幸福生活,但是,事与愿违,在他所写的这篇通讯中,却反映了相反的情况:到处是奸商在诱骗善良的人们上钩,到处是债务压迫下的美国家庭在呻吟,到处可以听到对债务的诅咒声。依靠借债而过幸福生活的实例,作者一个也没有举出来。这当然不是他不肯举,而是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事。
可是尽管这样,这位斯坦福·布朗先生却仍然把“欠债”当作美国“最新的生活方式”来加以歌颂,其目的除了是引诱人们去接受美国垄断资本的敲骨吸髓的榨取以外,还有另一种难言之隐,而这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伟大的美国债务人已经成了经济的主要支柱”,“没有他们这个国家的工业将像蜗牛一样爬行”。
所谓欠债是改善生活的“捷径”啦,所谓不借债就是落后啦等等的鬼话,拆穿了竟是这样一文不值。(附图片)
美国分期付款者的“享受”  江有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