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一篇失实的新闻报道 “呼伦贝尔盟各农牧场三河牛马八年增加十九倍”不符事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4-01
第2版()
专栏:

一篇失实的新闻报道
“呼伦贝尔盟各农牧场三河牛马八年增加十九倍”不符事实人民日报编辑部:
1961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呼伦贝尔盟各农牧场三河牛、马八年增加十九倍”的消息,是一则不符事实的报道。新闻中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三十多个国营农牧场,积极繁育三河牛、三河马。到今年6月末统计,这些农牧场拥有的牛马,已由1954年建场初期的二千零十九头(匹),发展到四万一千八百三十二头(匹),增加了十九倍多;同时还支援各地二万七千九百六十二头
(匹)。……据统计,现在三河牛的繁殖成活率已由建场头三年的40%提高到80%以上。我认为,这样快的繁殖速度显然是夸张,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按新闻中所述说的繁殖成活率来计算,在八年中增加十九倍多,也是不可能的事;如果把同时支援各地的二万七千多头加进去,那就不是增加十九倍,而是三十多倍。这显著是计算方法上有错误。
我为什么说这是一篇不符事实的报道呢?
第一,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内蒙古地区母畜一般占牲畜总头数不超过一半。即使按50%计算,1954年二千零一十九头牲畜中,母畜至多是一千零一十头;
第二,母畜当中至少有20%到26%的一岁到二岁不能生殖的小畜,按20%计算,下余的母畜至多也只有八百零八头;
第三,牛、马的怀胎率比羊低,再加上不能生殖的一部分老畜,怀胎率至多能达到80%,那就是说怀胎母畜,至多也只有六百四十六头;
第四,牛、马的成活率,按你们发表的数字统计,最多能达到80%(这倒可能偏低一些),如按80%计算,六百四十六头母畜最多能繁殖成活五百一十七头小畜;
第五,牛、马不同于羊,小母畜成长到本身能生殖小畜时,至少在三周岁以上。
按照上述五点来计算,在1954年二千零一十九头的基础上,到1955年繁殖成活的小畜为五百一十七头,大小畜共为二千五百三十六头。
1955年生的五百一十七头小畜,按50%的母畜计,有二百五十八头小母畜,这些小母畜最早在1958年才能再生小畜,按正常情况每年递增大体达到25%就不算少(这还没有除去每年应处理的老弱残畜),所以25%的递增数是最高的,也是少有的。姑且按这样推算下来,应当是:
1954年——2019头
1955年——2536头
1956年——3170头
1957年——3953头
1958年——4940头
1959年——6335头
1960年——7919头
1961年——9899头
这样的繁殖速度,八年中已增长将近四倍,这个增长数字并不算低。当然这个算法,不一定百分之百的准确,即使有出入也有限,或者说只可能是计算得高一些,而不是低一些。
这条消息所公布的数字,可否作一更正,请考虑。
此致
敬礼!
赛孔白纳
编者按:我们感谢读者赛孔白纳同志来信指出报纸的错误。得信后,我们立即检查了原稿,并向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查询采写经过和发生错误的原因。经过核对事实,证明记者的报道确实严重的失实,编辑在修改稿件中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据记者检查,这篇稿件所报道的内容和引述的数字,是由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农牧场管理局畜牧科提供的。负责提供材料的同志曾说明,增长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自繁;二是购进;三是一部分公私合营牧场和公社并进和转入国营农牧场。但自繁、购进和并入的牲畜头数各占多少,当时没有确切数字。后来在送审稿件的时候,有关单位认为“其中除购进少部分外,大部分是自繁的牲畜”。记者未作深入调查,就这样写入稿内,寄给了编辑部。编辑在编稿过程中,未经仔细研究,又把原稿中“除购进少部分外,大部分是自繁的牲畜”一句擅自删去;并且根据现有牲畜数字,计算出比1954年建场时增加的倍数,添了“增加了十九倍多”的字句,这就使错误更加严重了。
现发表赛孔白纳同志的来信,并特此更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