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还是集体经济靠得住”——记徂徕大队社员刘世亮和刘玉春的思想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12-02
第2版()
专栏:

“还是集体经济靠得住”
——记徂徕大队社员刘世亮和刘玉春的思想变化
孙祖年
今年秋收以后,开始种麦子的时候,我在山东泰安市徂徕公社徂徕大队,听到一件关于巩固集体经济的动人事情。这件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
这个大队的第四生产队,共有一百九十二亩地,全部傍山,历年来,这些地里的庄稼,不是遭受山洪的冲击,就是遭受干旱的折磨,收成没有保证。去年春上,玉米种下去了,苗长得很好,正需要进行紧张的锄苗中耕的时候,社员刘世亮和刘玉春却不愿意出工,生产队长刘世仪亲自上门请他们,他们还满有道理地说:“不要看眼前玉米长势好,伏天一场暴雨,十拿九稳要给冲了;就是冲不毁,到了快收割的时候,天老爷一场秋旱,收成也得瞎。1959年旱了三十三天,一亩地玉米才收五十多斤,全队每人分到二百三十斤,这还不够咱们呛的呀!依我看呀!咱队里这点地是指望不上的,集体劳动分配也靠不住,趁早让我们打算自己的吧!”
刘世仪原来是徂徕大队的副队长,为了加强第四生产队的领导,回到自家村庄的生产队担任队长。这个人个性比较急躁,但这次听到刘世亮和刘玉春的意见,却没有马上说什么;他感到他们的话有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了解。他到社员中一打听,发现刘世亮和刘玉春的这些话,对其他社员也有了影响。有的人认为刘世亮和刘玉春说的是实话,不过只是不敢跟他俩比就是了。刘世亮和刘玉春会一些石匠手艺,他俩不参加集体劳动,可以到山里去打石头,挑到平原去卖,可别人不依靠集体依靠什么呢?但生产队种的庄稼靠得住吗?这个地方全是靠天吃饭,难道不靠天就不行吗?这样想来想去,大部分社员还是坚持参加队里的集体劳动。也有一小部分社员虽然在队里做一些活,而更多的时间是进山割茅草挑到集市上去卖。他们说,这比刘世亮和刘玉春光打石头不参加队里农业劳动要好,比大部分人光参加队里劳动不搞个人打算也好;这个办法,既不会一头吹了一头瞎了,就是不能两全其美,总可以捞到一头。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下地劳动的人减少了,生产队管理委员会的造林决议也贯彻不下去了。坚持参加农业劳动的人不满意地说:“眼下地里的庄稼,有的人都不愿意侍弄,造林有什么用?谁晓得哪辈子才能得到好处,这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刘世仪感到问题严重了,这些个人打算如果不能及时克服,反而发展起来,对巩固集体经济不利。但怎么解决呢?一时也拿不定主意。有一天,大队长张学安正好来到这个生产队,刘世仪和张学安一同分析了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想了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两个人一致认为:第四生产队的土地是很差的,社员关心地里庄稼的收成,这也是很自然的。应该引导大家积极想办法来改变土地不好这个条件,使收成有保证,不应该消极地去搞个人的出路,发展下去,那是资本主义道路,走不得的,这一点要向所有社员讲清楚。但目前不能急于批判那些搞个人出路的人,他们所以这样做,一是看不到集体的力量,二是思想上受了资本主义的影响。应该用事实来说服教育他们,使他们回到集体道路上来。办法就是他有个人打算,生产队有集体的打算,只有生产队的打算实现了,他们那种个人打算才能改变以至消失。生产队的打算,是马上动员坚持集体劳动的社员,修排水渠道,把山坡地改成梯田,避免洪水冲击庄稼;修简便的小型水库,挖山泉蓄水池,变旱地为水浇地。解决了水的问题,农业生产就能发展,集体经济就能巩固。
坚持集体劳动的社员,认为这个分析合情合理,思想顿时亮堂了;他们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代表走集体化道路的一方,感到由衷的高兴和光荣,他们决心在大队领导和支持下,跟那少数搞个人出路的人,来一个大规模的比赛。在改坡地为梯田的过程中,他们起早贪黑,积极劳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山坡地变成了整齐的梯田;在山旁和山脚兴建了小型水库和蓄水池。去年伏天,山洪驯服地从排水渠道流进了水库和蓄水池,到了秋旱时节,这些水灌溉了一部分土地上将要成熟的庄稼。引水浇地时,社员们三天三夜轮流管理,社员刘世泰干得比任何人都起劲,他兴奋地说:“这些水来得不易呀!可不能浪费一点一滴,这是集体化道路和个人出路比赛的胜利啊!”这一年,由于改变了水利条件,田间管理又好,秋玉米每亩收到二百八十七斤,每个社员全年分得口粮五百斤(副业生产和自留地收入不在内)。可是刘世亮和刘玉春上山打石头,一个月平均只能赚到三十斤粮食,一年只有三百六十斤,比社员少得多了;那些割茅草卖的人,收入就更少了。在这个事实面前,他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刘世亮和刘玉春去找生产队长刘世仪说:“我们不该当初眼光短小,看不到集体力量,我们还是回到队里来生产吧!”刘世仪开玩笑地说:“现在依我看啦!还是打你们的石头去吧!”刘世亮和刘玉春抢着回答:“今年不比去年,应该依靠集体劳动;在农闲时候,我俩还是去打石头,但不再个人去卖了,交给队里作副业收入,记我们的工分就得啦!”
经过这一番较量,第四生产队的集体经济更加巩固了,社员们劳动积极性更高了,但这个队虽然兴建了几个小型水库和蓄水池,还是不能彻底克服严重干旱的威胁。正在这个时候,在徂徕公社支持下,徂徕大队联合许家庄大队、邓家庄大队,共同兴建了一座徂徕山水库,为这个生产队消灭干旱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个水库比第四生产队的地低,要引水浇地,必须修建一条三华里的渠道,而中间隔着三座山,渠道工程比较艰巨。社员们没有在高山面前低头。大石头挡住去路,他们就把它搬掉,搬不掉就用火药炸碎,然后挖深整平,最后,一渠清水终于沿着独独山、驼盘山山脚下的渠道,流进第四生产队——锣鼓山的上下地里。因为今年所有的地都浇上了水,玉米每亩收到四百一十斤,比去年多收一百二十三斤;每个社员全年分得口粮七百斤,比去年多二百斤。生产队添了三头耕牛、两头驴、三十只羊,又种了二万多株树,副业生产,光进山割茅草就有二万多斤。刘世亮和刘玉春参加队里劳动很积极,每人都做了三千多分。当他俩分到又大又黄的玉米棒子的时候,感动地说:“还是集体经济靠得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