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高甲戏的艺术特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6-02
第6版()
专栏:剧评

高甲戏的艺术特色
左海
在五月的首都舞台上,人们越来越多地争相观看泉州高甲戏剧团的每一场演出。作为一个优秀的地方剧种,高甲戏之所以能够吸引住广大的北方观众,显然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突出的艺术特色。
高甲戏这个名称,与京剧、昆曲等因地得名的剧种不同,它是由于剧种本身形成的特点而得名的。它起源于福建南部地区,最初的诞生地是南安县,后来以泉州为中心,流行于晋江、龙溪的农村和厦门等地,在华侨较多的东南亚各国也相当流行。据说,距今二百年前,在闽南农村,每当农闲季节,农民们往往化装游行,扮演梁山泊的英雄故事,并且逐渐搬上了“野台子”去演出,当时叫做“宋江仔”。因为演的都是武戏,演员手拿干戈,身穿铠甲,所以又叫做戈甲戏,戈字在闽南的读音为高,因此转称高甲戏。这个剧种在产生的过程中,又与当地的“梨园戏”、“木偶戏”等互相影响,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不但演武戏,同时也演文戏;并且吸收了外来的京剧和徽调的某些长处,终于形成了它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其他剧种所罕见。
最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高甲戏的丑角。现在如果有人说,高甲戏的舞台,主要是丑角的舞台,这决非过甚其词。因为它几乎把丑角的戏演绝了,丑角在高甲戏中差不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也许有些人一听说丑角就不大喜欢,以为舞台上的丑角总不会是好人,其实不然,高甲戏的丑角有许多是善良的人物,称为“善良丑”。例如,《许仙谢医》中的医生徐乾,便是这种典型。丑角在高甲戏中有许多类型,无论男丑、女丑、文丑、武丑都还细分为许多名目,如文丑和武丑中各有长衫丑和短衫丑之分,而长衫丑中又分为公子丑、员外丑、袍带丑等等。这些显然是其他剧种所少有的。
丑角的表演艺术,在高甲戏的舞台上,真叫人越看越喜欢。比如这一次在京演出的剧目中有一出《笋江波》。青年演员李珍磊在这出戏里扮演花花公子吴世荣,他的演技可以算得是公子丑中绝妙的成就。笋江是泉州的一条江,这个故事在泉州民间普遍流传。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它描写明代泉州知府吴淳夫的儿子吴世荣,仗势欺人,企图强占渔家女江春姑为妾,春姑与其母设计将吴世荣赚至江心,推入水中;吴府家丁抬来抢亲的花轿,而春姑母女已飘然远走,在水里淹得半死的吴世荣被家丁救起,用花轿狼狈地抬回家去。当这出戏刚开始的时候,吴世荣尚未出场,先见他的一只手从幕后伸出,手里拿着大扇子,晃晃摇摇地自下而上搧了一阵,接着一跄步才全身出现。只见他宽袍大袖,举手迈步极尽其夸张之能事。他的舞蹈动作是那样轻捷、娴熟、飘逸而自然,放得开,收得起,毫无拘束,又非常有节奏。他的一言一笑,竟然会引起全身的每个关节都互相配合,处处都有戏,连眉毛和胡子也尽是戏,这就充分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花花公子的面目。这样的公子丑,真是得未曾有。一个青年演员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听说李珍磊是高甲戏名丑、现任剧团副团长许仰川的得意弟子,而许仰川的演技更加成熟,这从他在《连升三级》一剧中相士吴铁口的一段表演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连升三级》中的丑角更多,品类也更齐全。其主角贾福古是另一青年演员蔡友辉扮演的,他也是许仰川的弟子,在舞台艺术创造上有新的成就。有的人最初看见贾福古的形象和举动,觉得有些别扭,但是这种印象很快就发生了变化,逐渐感觉到他的表演是适合于角色要求的。演员在这个剧中人的表演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劳动,经过了认真的研究和不断的改进,才能取得如此的成就。这个剧中的其他演员也都配合得很好。
今天高甲戏剧团的演员有老年的,有中年的,也有青年的,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老年的像团长董义芳、副团长吴远宋、许仰川等都有了四、五十年的舞台生活经验,每人都会一、二百出戏;中年的如蔡秀英、洪英年等也有二十年左右或更多的艺龄,每人也会近百出戏;青年演员如董仁雪、蔡友辉、李珍磊、施培明等,虽然参加演出的时间有的才几年,多的也不过十几年,但是也会二、三十出戏。只要好好加以整理或改编,旧的剧目一定还有相当一批可以获得新的艺术生命,同新编的剧目一起成为高甲戏的保留剧目,这也是可以预期的。
在整理旧的剧目方面,现在已有的成绩是十分值得重视的。例如《织锦回文》这出戏本来是元曲大家关汉卿的作品,但是它的原作早已失传,只剩下一个名目,而高甲戏却整理了这出戏,很可能这里头还保存着关汉卿原作的某些遗迹。至于高甲戏保存的民间乐曲遗产显然也很丰富。它不但以梨园戏的南曲为主调,并且还吸收了龙虎调、傀儡调、笼吹、十音和闽南民歌的曲子。不仅如此,它的唱词和说白中也保存着许多古代中原的音韵。当然,为了改进和提高剧本的艺术性,在继续保留许多古代中原音韵的前提下,我希望高甲戏的唱词和说白还要加以修改,使它们更加接近于今天在全国通行的文学语言。
同时,为了进一步发扬高甲戏的传统特色,我更希望高甲戏原有的水浒剧目,能够尽可能加以整理和恢复,并且应该增加一批新编的有关农民斗争故事的剧目。现时保存的高甲戏原有的水浒剧目,听说还够十五个晚会的演出需要,还有三国戏的数量也不少,可惜这些都不曾整理过。近来新编的剧目有郑成功的故事,很受群众欢迎;还有丘二娘的故事,同样受到欢迎,因为她是闽南地区在太平天国后期的农民起义女英雄。不难设想,如果多编写这种阶级斗争的故事,效果一定很好。而在闽南,同其他地区一样,这一类的故事还有不少。除了十年国内战争期间工农红军的故事正在整理的以外,在历史上,宋末的曾少龙和詹铁义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元初刘德总的起义军和元末的吕光甫起义军,明代邓茂七和陈敬德的联合起义,以及温文进、陈日辉等的起义武装,都是在南安和泉州一带发生过很大影响的。把这些故事编成剧本,在高甲戏的舞台上演出,可能是比较适合的。
这一次,高甲戏剧团来京演出,我很高兴地看了几出好戏。为了表示内心的喜悦和祝贺,我写了一首小诗送给高甲戏剧团的同志们,作为纪念:
二百年前唱宋江,
闽南村社梨园腔。
泉州处处传高甲;
水浒家家话晚窗。
莫怪舞台常有丑;
从知技艺本无双。
远来京国殷勤意,
相祝何须倒一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