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引用古书的方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6-02
第6版()
专栏:论语说文

引用古书的方法
林曦
近年人们写文章喜欢引用点儿古书。考证孔子学说给哪个阶级服务的文章自然要引用《论语》;谈说杨花的知识小品也要引几句古诗和古医书。这没什么不好。因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是丰富的。在无边的知识海洋中,经过长远的、艰苦的探索,流传下来的诗、文是宝贵的,是对今天的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很有用的。只要不是浮皮潦草地信手摘拾、装点门面,而是经过融会贯通,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引用些古书让古人的思想感情能和今天的群众见见面,自然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
但是古书是古人用古代的语言、文字写下来的,今天的广大群众并不是人人能读通的。因此,今天的文章作者在引用古书给群众的时候,就得动动脑筋,想想方法;而不能主观地以为只要照本直抄,自然人人能懂。
白话文章中引用文言古书,可以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融会重述法。引用者先把要引用的古书真正读通了,然后用现代的普通话重新把书中思想说出来,而且说得精采动听,不失古书真义。这是上等方法。毛主席引用《列子·汤问》上的愚公移山一段故事,就是这种方法的典范。试想:如果不采用这种方法,而在大会上照念《列子》的原文,或者逐句讲书,会有几个人能听懂呢?引用这段古书所要达到的目的——说明发动群众可以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不是就难以很好地达到了吗?这种方法,我以为在今天的报纸、刊物上写文章引用古书时应当多用。就算重述得不像毛主席的《愚公移山》那样生动传神,只要能把所引用的那段古书直译为白话,不走样,不失本意,也就表示出了引用者对读者群众负责的精神了。也许有人说古书不好懂,很难重述。如果你对所引用的书既未能弄懂,不会用普通话说出它的意义,那你的文章中又何必一定要引用它呢?直抄自己不懂的古书,群众看了不是更加不懂吗?可喜的是,近年来采用这种融会重述法引用古书的文章渐渐多起来了。甚至有些讲历史问题的文章引用史籍,也有意地采用了这种方法。
第二种是摘录解说法。先直接引用古书的原文,接着用普通话加以扼要的解说;或者在上下文的衬托下使所引古书章句意义自明。对于一般人较为熟悉或者常常为人引用的章句,是可以这样引用的。
第三种方法就是照书直抄法了。既不译述大意,也不说明衬托;只图自己省事,不管读者是否能贯通。自然,如果是学者写给学者看的专门著作,不译不解互相就能了解,那当然也可以用此法。另外,为了表明词语来源,说清史实根据,故意来个“有书为证”,那也无可厚非。然而即使如此,改用第二法不也同样可以达到目的吗?
在引用古书上肯为读者群众设想,多采用一二两种方法,就可以多出现一些明白可读之文,少遇到一些古奥冷僻的字。大家省下些翻查《辞源》《辞海》的功夫,多作些于现实生活、斗争有用的事,岂不很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