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阅读
  • 0回复

致应届中学毕业生和家长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8-01
第2版()
专栏:地方报纸评论摘要

致应届中学毕业生和家长们
升学,还是参加劳动?这是当前中学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正在考虑的问题。上海市各中学的多数毕业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清楚的。不论升学或者参加劳动,不论参加什么劳动,不论到什么地方,只要是党和国家需要的岗位,他们都愿意愉快地到那里去。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识不清。他们说:“国家的需要固然是满足了,个人前途被埋没了,怎么办?”他们认为升学有前途,参加生产劳动就没有前途。这是一种离奇的说法。按照这种说法,那么,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劳动人民都是没有前途的了。这岂不是大大的谬误吗?有人认为参加了生产劳动,文化就白学了。这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知识青年参加生产劳动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学生的这些科学文化知识拿到生产劳动中间去应用,是大大不够的,还需要在劳动生产的同时继续学习科学文化。将来,我们国家里,有文化的人会愈来愈多,中学毕业生参加劳动生产的人数也会愈来愈多,这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
参加什么劳动?这又是一个需要正确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知识青年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眼光应当朝向农村。不论在目前或将来,城市的各项事业只能容纳一小部分知识青年,而农村则有广阔的天地,是当前最需要知识青年去贡献自己知识才能的地方。农业劳动是平凡的劳动,有人因而看不起它,这是不对的。我们还应当看到,能不能在工作中作出贡献,并不取决于做的是什么工作,而是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远的且不说,解放十四年来,从我国各个平凡劳动岗位上已经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像农业战线上的徐建春、邢燕子……他们都是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事情往往是这样,愈是想出人头地、飞黄腾达,拒绝平凡劳动,他就愈不能有所作为,愈不能得到人民的重视。
“好儿女志在四方”、“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豪迈的口号,现在已经成为广大青年的共同决心。我们认为,支援外地建设、支援边疆建设,的确是城市青年们义不容辞的光荣的责任。中学毕业生在抉择自己前途的时候,应当在这方面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特别引为警惕的,是那种贪图安逸、坐享现成、依赖家庭的错误思想。是的,外地和边疆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相比要艰苦一些,但是,青年人吃一点苦又算得了什么!雷锋同志说得好:“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革命青年应有的态度和抱负。我们还应当看到,“条件”并不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只要我们艰苦奋斗,那么,差的条件是会变成好的条件的。
最近以来,通过雷锋和好八连事迹的学习,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有了显著的提高,进一步懂得了剥削阶级的幸福是一人享乐,万人痛苦;小资产阶级的幸福只是为个人打算,为了小家庭生活得好;只有为了集体,为了社会主义,为了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解放,才是无产阶级的雄心壮志和幸福观。我们相信,毕业学生只要具备了这些正确的思想认识,无论是升学或者劳动,无论是到什么地方去,一定会心情愉快,精神奋发;一定能够用出色的成绩来回答党和人民的关怀与期望。
(摘自文汇报社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