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阅读
  • 0回复

雪山哨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3-08-01
第2版()
专栏:

雪山哨兵
新华社记者 房殿仲
在祖国西南边疆一座奇峰高耸入云的雪山顶上,我们访问了人民解放军的一个边防哨所。驻守在这里的一个排的边防战士们,在这雪线以上的峰上守卫着祖国的大门。
这座雄伟的大山,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座天然屏障。山顶上空气稀薄,每年有七个月的严冬,有的地方终年积雪,寸草不生。从明、清皇朝到国民党反动政府,都曾企图在这里建立军事哨所,没有一次能在这里站得住脚。
但是,这种险恶的自然条件,却没有难住英勇的人民解放军边防战士。他们不但在这风雪高原上站住了脚,而且还以顽强的毅力在雪峰上建设起了美好的“战士之家”。
这是经过了艰苦奋斗才做到的。他们初上这座长年积雪的高山建立哨所的时候,三十二个战士只带了一顶布帐篷和一口行军锅。刚把帐篷架好,山上吹来一阵夹着碎冰的大风,就把帐篷吹上了天。排长带了一个班,整整在深山野谷里找了一个通宵,才把帐篷找了回来。留在山上的两个班的战士当天晚上就睡在露天冰雪上。一夜风雪过去,他们全被埋在雪下了。天明排长回来,被埋在雪下的一个战士绊了一跤,才找到了大家。战士们对他笑着说:“这一觉睡得好香呀!身上还盖上了‘鸭绒’被子呢!”
雪山上吃顿热饭也很不容易。由于风雪大、空气稀薄,他们一连划了五盒火柴也点不燃火。最后还是战士和学信跑到下面一千多米的地方点燃了木柴,用钢盔盛着提上山来,才第一次在雪山顶上生起了火。生活初步安排好,英雄的边防战士就背起冲锋枪,雄赳赳走上了雪山顶峰的哨位。排长指指雪地上的一株红艳艳的杜鹃花对大家说:“你们看,这杜鹃花,雪越大开得越红,有的枝条被积雪压断了,还再开花,真是顽强。我们也要用这种顽强精神战胜风雪”。
不久以后,战士们在雪山顶峰展开了一场建设雪山营房的新战斗。他们在山峰下平出了地基,然后又下山去背石料和木料。八十度陡坡不好上,他们便用两根木棒放在地上,一节一节地向上拉。房子的墙壁垒好了,没有茅草盖顶,全排一齐出动,跑到离驻地四十多里的山下去割茅草。背一捆草回来,要用十个小时,整整干了二十八天,才完成了割草任务。十月,房子盖好了,战士兴高采烈地搬进了新居。不料,就在迁入新居的当天晚上,大家刚躺下,来了一场大风,一下子就把房顶掀掉了。风过后,排长问大家:“怎么办?”几十个战士大声回答说:“怕什么!再盖!”就这样,大风把房顶吹走一次,他们又盖一次。新盖一次,房顶就改进一次,前后修了十三次,房顶终于牢牢地贴在房子上,再大的风,也吹不走了。
接着,战士们又自己动手生产。雪山上出产的东西实在太少了,种菜菜不长、栽树树不活。他们经过了种种努力,多次试验,一棵菜也没有种出来。这时,有人提出,到离这里二千多米的山下去开荒种菜。大家一致同意,便决定派共产党员涂文学率领生产小组,下山去开荒建立生产基地。经过二年多的辛勤劳动,他们在这里每年生产的蔬菜,除保证自己吃,还支援了兄弟部队三千多斤。
雪山顶上,生活是艰苦的,但雪山哨兵们乐观而豪迈。他们自豪地把这里的住房叫做“坚强房”,把自己生产的蔬菜和挖来晒干的野菜叫做“辛劳菜”和“节约菜”。他们还用竹子制作了“土笛子”,用罐头盒制作了“土胡琴”,休息时,你演奏一曲,他放声高歌,十分愉快。
雪山哨所成了培养和锻炼坚强的革命战士的熔炉。一批又一批的新战士从工厂、学校、农村来到这里,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在执勤和训练中经受各种艰苦困难的锻炼和考验,迅速成长起来。从登上雪山到现在,这个排已经有二百五十多个战士在这里服役期满,有的成了军官,有的成为其它工作岗位上的骨干。现任排长吴德芳,已经是这个排上雪山以来的第八位排长了。战士李福山初上雪山,曾经觉得在这里站岗没什么意思,打算请求调到别处去。班长给他讲了许多老战士守卫雪山的英勇事迹,又带他和全班到离排部几百米的一个高地上去执行任务,使他逐渐明白雪山放哨的重大作用。这天,遇上了特大风雪、积雪厚达四米多,他们被积雪围困在高地上了。他们只有一天的粮食,被积雪围困了整整四天。头一天,全班就开始做稀饭吃;第二天,就只放一点点米熬成稀汤吃。虽然大家都很饿,但是党员、团员们却尽量把汤让给新战士们吃。班长夜里起来跑步取暖,却把自己的被子加盖在新战士身上。李福山感动极了。他在日记上写道:“今天,是我来到雪山第一次见到的大雪,也是我一生中最温暖的一天。”“雪山哨兵的作用,我懂啦!”现在,李福山已经由一个中等技术学校的学生在雪山上成长为一个光荣的五好战士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