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冰山雪岭奏新歌——推荐短篇小说《迎冰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16
第7版()
专栏:

冰山雪岭奏新歌
——推荐短篇小说《迎冰曲》
姚文元
发表在《人民文学》三月号上的《迎冰曲》,(作者萧育轩)是一篇思想和艺术都有出色成就的短篇小说。它以雄伟壮丽的色彩,描绘出一个在冰山雪岭中为社会主义事业艰苦奋斗的无产阶级老英雄的光辉形象。这篇小说强烈地反映了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无比昂扬的革命精神。这样的作品出自一个新作者,湖南一个电厂的检修工人之手,就更加令人高兴了。
我是第一次读到作者的作品。但这篇作品在艺术上显得相当老练和完整,很少看到开始创作的青年作者作品中常见的散漫的、不生动的叙述。它以丰富、生动、凝炼的形象语言,对于生活环境和人物音容笑貌历历如绘的描写,从正面塑造出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崇高形象。从某些场面
(如“我”同老鲁坐着吉普车在丛山峻岭中飞旋)的描叙中,可以看到我国当代小说家的一些艺术手法对作者的影响,他在创作之前有相当充分的艺术准备。但这并不是单纯的摹仿,吸收的东西被作者熔铸来表现新的生活、新的主题、新的人物,使得这篇小说读上去觉得相当成熟,很少看见斧凿之痕(也许,用狗下山背负电话机那一段,可算小说中唯一的一个人为的痕迹吧)。
小说中全力歌颂和塑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这是一个六十岁出头的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全国解放后,他放下枪杆,来到他曾经流血斗争过的山区栽电杆,担任供电所所长。十多年如一日,他一直在这荒山野岭中奋战。这儿的工作人员,要在各种恶劣的气候下,保证把电输送到工业战线和其他各个战线上去。在冰雪的天气中,要同那凝结在输电线上的冰层进行顽强的、十分艰巨的斗争。小伙子们劳动在几十里没有人烟的山窝窝里,一年看不上两场电影,和老婆孩子见不上三次面,但是,在这位老红军——鲁所长的领导下,个个都成为天不怕地不怕的铁汉。老鲁尽管年纪很大,满身病痛,但雄心壮志,不减当年,几次拒绝了把他调离省城工作的要求。组织上为了照顾他的身体,不得不下调令把他调离工作岗位。故事就是在年轻的新所长“我”拿着调令来到鲁所长办公室那个时候开始的。
作品通过“我”和老鲁一同到虎王岭检查线路情况的过程,深刻地刻划出老英雄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高度的责任感,老当益壮的精神面貌,充满胜利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依靠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作风,对自己接班人的满腔热忱。这一切描写,都融化着一个经过几十年斗争、经历过无数危险的红军战士极其深厚的阶级感情,在这种深厚的阶级感情中,纯金一样闪耀着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传统的伟大光芒。这使得人物形象不是平面的,而像从历史背景中突现出来的,有一种历史的深度。人们对这位在冰山雪岭中的老英雄涌起无限崇敬的同时,会联想起挑着革命和建设重担的革命前辈一切优良的品质。深深地表现出一个无限热爱自己工作岗位的革命干部精神世界中那种永远充满青春力量的无产阶级感情,把这个人物形象写活了。
我们选择几个场面,看一看作者是怎样刻划这个人物的。
“我”同鲁所长会面那一场,以一个陡然的转折所产生的强烈对比,把鲁所长内心深处对自己工作的无限忠实深切地传达出来了。作者这样刻划这个人物的外貌:“只见一个身材高大的老头,披着一件褪色的黄军棉大衣,威武武地站在办公桌边,左脚踏在靠背椅上,正在打电话。……他有一张黧黑的方块脸,浓黑的眉毛下,闪动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两鬓已经斑白,满脸络腮胡子。脸上皱纹麻密,还有几处伤疤。腿上,触目地绑扎着一副灰色的绑腿,严密而结实。”这样的外貌,已经很有神采地显露出一个以战斗姿态对待生活的老红军的精神风貌。当“我”向他透露他意想不到的调令时,作品并没有具体描写他内心的突然变化,而是用以形写神的方法,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他心中起伏的波澜:“他对着省厅的信件,默然许久,才慢慢地站起来,步向窗前,把窗门打开。窗外,北风发着凌厉的啸声,卷着雪片,向他身上扑来,他却似乎全不在意,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目光定定地望着白雪在漫天飞舞”。同前面老鲁生龙活虎般进行工作的姿态对照,此刻他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啊!他不愿离开这里,但他知道这是组织上对他身体的关心,他即将离开这倾注着他血汗的山区了!在眼前这位年青的新所长面前,他不能让自己内心留恋工作岗位的情绪流露出来,他想到这十几年的艰苦岁月和今后的工作,他想到革命事业的接替和自己对年青新所长所负的责任……这一切,作者都没有实写,而留给读者从老鲁的外貌中去引起无穷的想像。“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情此景,人们自己补充的体会,是胜过作者去具体刻划老鲁心境的。
在赴虎王岭的途中,作品通过老鲁的“流动图书馆”,表现了老鲁细致周到地为群众着想,无微不至地关切艰苦工作中的工人。沿路上,他一面如数家珍般极其熟悉地向新所长介绍线路情况,另一方面又随时同路上遇见的山里人无拘无束地交谈。在风雪交加的密林深处,老鲁同老猎人亲热地会面了,这个义务护线模范对老鲁的热爱,他早已预料到老鲁会在大雪天上岭来,集中地表现了老鲁同群众的感情是多么深厚。这些看似随手拈来的场面,表现了老所长的全部工作是多么深地扎根在群众之中。这不只是工作方法上的成功,而是典型地表现了老所长对当地群众血肉般的联系,反映了老鲁对革命人民的无限信任和对山里的一草一木的无限深情。他说:“这山里的群众可真是好呀!一直保持着根据地的革命优良传统。我们的线路,分布在荒无人烟的山窝窝里,不是他们呀,我们别想安安然然地把电送出去”。这决不是他的谦虚,而是革命的真理。在这篇小说中,革命的群众和革命的干部,是互相依靠、互相衬托的,先进人物高大的形象,并不是用贬低群众的方法去刻划,而正是用突出革命人民伟大力量、高尚品质去刻划的。英雄人物的思想光芒,正表现在他深切体会、而且每一步的工作都依靠了群众的力量上。这使得人物的感情世界显出异常的广阔和深厚。
虎王岭上风雪之夜严峻的考验,作者用浓郁的富有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笔调,泼墨般地画出了老鲁高大的形象。老鲁勇敢踏实,临危不惧,雪夜吟诗,有力地突出了他海洋一样的胸襟,又表现出这个老红军心上在毛泽东思想教育下形成的革命传统的雄伟力量。作品富有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地着力地渲染了老鲁那光彩闪闪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世界。请看:在困难面前,新所长有些急了,而老鲁却吟起了“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诗:
这是毛主席的一首诗,他朗诵得高亢而豪
放,诗声律韵,像万马奔腾的战歌,像排山倒海
的山涛海啸,听着,就使人陡然增加了无限的力
量和希望。我们三人,紧紧地围着老鲁,仰望着
他那魁梧而高大的身形,觉得耳边风小了,雪停
了,心身温暖了。……
他用残存的一根胶皮电线,把我们连成一
串,他自己领着头,踏着坚定而豪迈的步伐,向
着迎面扑来的风雪走去。我仿佛看见他那黄色军
棉大衣,黄灿灿的,闪闪发光,照亮了我们前进
的道路。
这是一个无坚不摧的英雄形象,是老战士带领着新战士披荆斩棘前进的形象。形象中蕴含的意境,激发起人们的想像,超越了老所长如何带领大家摆脱困境的具体场面。我们从这个艺术形象里,仿佛可以看见我们的革命前辈是怎样在今天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继续带领着年青的一辈沿着革命的方向前进。作者在描写具体场景时,常常深一层地透过表面现象而显示或暗示其更深远的思想意义,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老鲁在用各种方法融化输电线上冰层都失效之后,亲身在猛烈的北风中,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爬上电杆去了。他坚决阻止年青人爬电杆,同样坚决地自己去爬电杆,这一行动,是多么强烈地表现了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几十年浴血奋战凝成的革命传统,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使他毅然采取了被新所长视为“冒险”的行动!不,这不是“冒险”,同过雪山草地一样,这是为保护人民财产不受损失而毅然迈了决定性的一步,也是从实际出发的有根据的一步。“这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新所长这样说。老鲁只回答了一句:“可是我们是人呀!”对,这是革命的人,无产阶级的人,是有一颗能融化冰山雪岭的共产主义红心的战士!当我们看见六十多岁的老鲁艰难地但老练地、巧妙地向上爬去时,我们心中会激动地涌起对革命前辈的无比敬仰!
这篇小说有很大感人力量。作者善于把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用于更深一层地表达思想。银剑一样直插云霄的雪峰,长龙一样穿过山峰的高压线路,挂满冰雪的森林,崎岖曲折的羊肠小道,房屋粉碎时山崩地裂般的巨响,岩洞中燃起的红红篝火……这一切绘声绘色的描写,把读者引入真实的奇妙的生活境界。可以看出,作者有这段生活经历,才能够把山间景色这样传神地表达出来。但作者并没有以此取胜,他紧紧扣住写人物,刻划人物在险恶的自然条件中的革命精神,这些景色都用以衬托人物的心情,强化人物的心情,使得奇丽的景色成为反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光辉的一面镜子。
《迎冰曲》不但塑造了鲁所长这样一个革命之火永不衰歇的老英雄的形象,从正面树立了无产阶级革命传统的光辉榜样;而且通过新、老所长交替工作,发人深思地从正面启示人们认识年青的一代学习、继承老一代革命传统、革命精神的重要性、迫切性、艰巨性。小说中并没有花很多笔墨去渲染这个主题思想,只是在正面形象树立起来之后,画龙点睛地把“我”的心情用简练的笔墨作了叙述,但由于正面人物树立得有力,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汉”,因而画龙点睛的几笔便自然地把读者形象的感受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这就是下面一段结尾的话:
听了他们的谈话,我脑子里沸腾开了。是
的,我们该把老一辈的接力棒接过来了。这是我
们年轻人的一种幸福。当然,要挑一副担子,肩
膀是不会轻松的。这时,我想起了我的新职务。
党的信任,老红军的荣誉,社会主义的建设……
这副担子是沉重的,然而也是光荣的。但是,有
这样坚强勇猛、勤劳多智的工人群众,有这样好
的山区人民,有老红军移交过来的这么雄厚的家
底,我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先前,我还感到工
作无从下手,现在,老鲁给我留下了十分珍贵
的示范!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工作。
人们读到这里,会浮想联翩:我们广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有多少老鲁这样雄心不衰、代表着几十年伟大革命历史的老英雄,正以全部热爱把青年人引向自己走过一生的那条艰苦奋斗的光荣道路!今天青年人多么需要尽快地接过“接力棒”,把那份雄厚的家底继承下来,发扬光大!而这,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善于向老鲁这样的同志的思想作风学习、学习、再学习。老所长同新所长之间这种真挚的感情交流,是多么崇高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情谊!老一代和年轻一代人,不是都可以从这两个典型化的形象中得到启示么?
一九六三年社会主义话剧的大丰收,鼓舞着也催迫着文学战线赶上去,拿出更多反映社会主义时代斗争、塑造典型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好作品。短篇小说这种体裁,就是适宜于及时表现深刻的思想意义的主题,集中塑造一两个使人铭刻不忘的典型化的先进人物的一种艺术形式。《激流勇进》中的主角王刚,最先就是从短篇小说中(其后又在中篇中)产生的。它应当更大地发挥战斗作用。正面事物和反面事物是对立的统一,是阶级斗争中两个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着的侧面。大力歌颂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的新事物,发扬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始终是社会主义文学的主导方面。目前,正确地反映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普遍注意了,刊物上描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各个方面、各种形式的作品,也多起来了。如何通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更深刻地、更强烈地、更充分地树立起无产阶级先进人物的光辉形象,使人们在看得更深的同时,也站得更高,望得更远,看到我们伟大的理想怎样一步一步在实现,看到当前人民群众意气风发充满革命自豪的雄伟的精神面貌,看到生活中那些发展着的新生事物的青春力量,看到无产阶级雄心壮志如何翻天覆地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看到今天紧张的劳动和斗争中那种令人神往的美和诗意,使人们眼界更加开阔起来,仍然是文学中贯彻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中要努力的。《迎冰曲》的主题是崭新的、富有现实意义的,是关系到生产斗争中继承革命传统和革命作风的问题,这是革命队伍内部思想、作风、阅历、经验上的矛盾。在解决这种矛盾时,作品从正面鲜明地、丰满地树立了无产阶级先进人物形象,有力地引导人们学习先进,这是值得发扬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推荐《迎冰曲》。热诚希望《人民文学》和各地文学杂志能更多地登载新人新作品,热诚希望作者萧育轩同志踏踏实实地创作更多的好作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