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为“活水龙”鸣锣开道——广西罗城县乔善区推广水轮泵的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17
第2版()
专栏:

为“活水龙”鸣锣开道
——广西罗城县乔善区推广水轮泵的经过
新华社记者 龚成华

水轮泵给广西僮族自治区罗城县乔善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乔善是一个山区。一座座石山,把这里的二万一千多亩耕地割成许多小块。长约四十公里的乔善河,像一条绿色的腰带,从这些分散的田块间绕来转去。居住在这万山丛中的各民族社员,长久以来,都是依靠乔善河两岸转得不紧不忙的竹筒水车,提水灌田。遇到天旱,河里的水位降低了,竹筒水车就成了“风车”。当山洪暴发时,又往往把水车冲得无影无踪。
但是,现在不同了。在乔善河两岸,安装了八十二台水轮泵的七十三处扬水站,代替了昔日的竹筒水车。这些被各民族社员亲昵地称为“活水龙”的水轮泵,把六千九百八十五亩旱地和“望天田”变成了保水田。
最近,记者到乔善访问时,在古金公社纳统屯村头,看见了水轮泵扬水的情况。这是一个有两台水轮泵的扬水站。水轮泵就安装在从前安装竹筒水车的水坝和引水渠旁边。只见两个社员把进水口的闸门一拉开,引水渠中的河水,就居高临下,通过安装在水里的水轮泵的滤栅,急速地冲入水泵,泵内的叶轮,受到水力的推动,高速旋转;叶轮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又把水从水泵出水口以每小时一百立方米的水量,喷射到高出水面七点八米的稻田里。就在扬水的同时,一台改装了动力输出轴的水轮泵,带动了水轮泵旁边机房里的七瓩发电机,机房里的一台碾米机,得到电力,也轰鸣起来,社员们挑来的稻谷,一会儿就变成了雪白的大米。入夜,发电机又给纳统屯的社员们送来了光明:许多人家电灯亮了。二
水轮泵现在是深受乔善人民欢迎了。但是,它在这里扎根、开花、结果,却有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
去年,乔善遇到有水文记载的八十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为了抢救庄稼,中共乔善区委会召开会议,研究抗旱措施。在会上有人提出把前几年买的二三十台水轮泵用起来。这个意见一提出,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
原来,四年前这里安装的一批水轮泵,由于安装技术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一阵子有水,一阵子没有,有水时上水量也很小。因此很多人对它不感兴趣。
僮族区长苏冠英事前对全区的水轮泵逐台进行了调查,他认为:过去安装的水轮泵不上水或上水量很小,不是这种提水工具不好,而是安装时有缺点。但是,这并没有说服对水轮泵抱怀疑态度的人。这时,中共乔善区委支持他。在区委的鼓励下,去年六月苏冠英到古城公社巴怀生产队,动员社员安装了一台水轮泵,进行抽水试验。结果抽水还是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正在中共罗城县委参加会议的区委书记谢光龙闻讯后,立即打电话鼓励苏冠英:“不能一碰钉子就灰心。把教训总结出来,继续试验。”
苏冠英一再察看工厂寄来的水轮泵图纸,仔细地检查安装时的缺点,然后拿起行李,和区干部莫安逸一起跑到古金公社纳统屯去重新试验。这时,巴怀试验失败的消息已经传到这里,一九五五年乔善区第一台安装失败的水轮泵也扔在这里,于是,推广水轮泵的阻力更大了。许多人都说:“莫劳民伤财!”苏冠英并不灰心,舌敝唇焦,反复说服,终于大家同意再试试看。
千斤重担压在苏冠英的肩上,他告诫自己:只准成功,不能失败。社员砌水坝时,他亲自参加;社员抬石头,他抬得比谁都卖力;夜深人静了,他又在一盏油灯下翻来复去地看图纸……。他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领导群众一丝不苟地施工,克服了过去安装时尾水管漏气、机坑不符合质量、没有正确利用河水落差这三个缺点。几天的紧张劳动过去了,这台水轮泵,终于上水了,清清的河水,灌溉了纳统屯四个生产队三百亩枯黄的稻田。
这个消息,像春风一样立刻传遍了乔善区。附近的男女老少,都来看“活水龙”。看了之后,纷纷要求安装水轮泵。但是,中共乔善区委会并没有马上制订在全区推广的规划,因为纳统屯试验成功的这台水轮泵是低扬程高水头,这对于同样地形的地方有参考价值,而对于低水头高扬程地区却不能起示范作用。紧接着,区委书记谢光龙和区长苏冠英又带着干部到乔本公社沙羊角开始了另一种试验。
他们一到沙羊角就遇到一个难题。稻田高出水面八米五,河水的落差只有一米一,而40型水轮泵的性能,按工厂的设计是,一米的落差,扬程只有四米。怎么办?“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家一商议,都说:坡高了,一担水一个人力气小,挑不上去,两个人挑就不怎么费力;两台水轮泵串连安装在一起,不就解决了当前的难题?于是他们决定用两台40型水轮泵串连安装在一起,来达到低水头高扬程的目的。困难是,串连安装机子谁也没有搞过,苏冠英就先画机坑图,看距离,算比例。没有串连管,他们用弯管代替;缺少个尾椎,就做了个木头的……。战胜种种困难以后,哗哗的江水终于流进了在高河岸上的二百一十九亩稻田和旱地。
就在这一天,区委会和区公所在沙羊角召开了一个参观和学习水轮泵安装的三级干部会。会后,在乔善河两岸,到处都响起了为安装这种优良提水工具的劳动欢笑声。
无情的干旱还在继续发展。但是,乔善区由于在夏收以后安装了二十二台水轮泵,并对过去安装的水轮泵进行了整顿,在大旱的一九六三年,晚稻比一九六二年多插了二千亩。结果,乔善区晚造的粮食比上一年同期增产了百分之二十八,弥补了上半年的减产部分,全年粮食还比一九六二年增产四十八万九千斤。
丰收,给这个山区的僮族、瑶族、仫佬族和汉族社员带来了无限的喜悦,到处是一张张笑脸,到处都充满了赞美水轮泵的歌声:“千里天河垂玉带,万家妙手绣金边,百年大旱丰收岁,公社铁车胜过天”。三
就在各族社员兴高采烈歌颂水轮泵的时候,乔善区的干部,又在开会研究水轮泵这朵花在乔善的根子扎得深不深的问题。他们说,转眼就是冬天了,田里不再要水了,社员还会像现在这样喜欢水轮泵吗?如果明年春耕夏种天不旱,水轮泵放在那里有劲使不上,社员会不会埋怨?如果要进一步发展,那时,又凭什么去动员?这时,他们就想到把水轮泵的动力综合用到碾米、照明、榨油这些社员生产生活急需的方面去。秋收一结束,他们就利用古金公社装好的一台40型水轮泵,试点安装了一台七个瓩的发电机,和一台碾米机,让水轮泵充分发挥作用。
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活生生的事实更能说服人?经过乔善区干部这一番努力,人们已经认识到,建设水轮泵扬水站,是在有小江小河的山区,发展农田水利的一条多快好省的途径。就这样以乔善区为起点,推广水轮泵的活动,很快就扩大到整个广西山区。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