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谢庆瑚征服红砂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7-02
第2版()
专栏:

谢庆瑚征服红砂岭
新华社记者 王兆麤
在革命老根据地江西兴国县,人们传颂着谢庆瑚征服红砂岭的故事。他以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带领群众经过五年艰苦奋斗,征服了大片红砂秃岭,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变了家乡贫困落后面貌。
兴国县上社公社地处丘陵地带,草木稀少。当年红军长征北上后,国民党反动派又把这里的少数林木砍伐殆尽,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全社二万亩耕地有一万八千多亩受山洪流沙侵害,一百七十一个生产队中,有一百六十四个生产队的土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每年春夏两季,山洪夹着泥沙冲向田间,使不少农田陷成沙洲。过去也曾有人试图拦沙筑坝,控制水土,可是每次都失败了。
共产党员谢庆瑚十二岁就随父兄闹革命,解放后曾带头组织互助组,以后又历任初级社副社长、高级社副主任、公社大队长,他望着遭到严重破坏、流过战友鲜血的红色山岗,决心征服红砂岭,治住水土流失。后来公社就派他筹办林站,绿化荒山。
一九五九年二月,谢庆瑚率领十名红军老战士、老干部和有治山经验的老农,带着工具和柴米上山,挖穴造林。他们顶风冒雨,同坚硬似铁的红砂岭搏斗。镐头落地,震得虎口发麻。谢庆瑚鼓励大家说:“当年打土豪分田地是闹革命,如今抡镐头治砂山也是一场革命。我们要发扬革命传统,向自然开战。”他的话大大鼓舞了人们的革命干劲,他们经过数十天的艰苦劳动,终于在红砂硬土上种上三千八百多株树。树种上后,遇到了接连四十多天的大旱。谢庆瑚一面请教老农,在树的下坡挖鱼鳞坑,淋水保苗;一面到处寻找水源,日夜排水抗旱。经过千方百计的挽救,树苗大部分成活,创造了在不毛的砂山上大片造林的奇迹,打响了治山的头一炮。
红砂岭上虽然种上了树,可是还不能较快地制止坡面和侵蚀沟的大量水土流失。一九五九年冬,公社决定在林站基础上创办公社水土保持试验站,在继续造林的同时大兴拦沙工程,迅速制止水土流失。谢庆瑚被任命为这个站的站长。他没有拦沙经验,就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在山脚侵蚀沟口筑起谷坊。可是暴雨一来,又多被冲垮。他和全站的人毫不泄气,找出“治下失上”的失败原因,便从山下挑黄泥、搬石头、移草皮,从上而下地筑起谷坊。拦住了泥沙以后,他们又试用本山石、本地土作谷坊群成功,节节拦蓄水土,并逐年加高加固。
筑起大量拦沙工程后,必须紧跟着植树种草,才能巩固工程效益。可是,谷坊是用石头砌的,石头上怎能植树种草,谢庆瑚经过苦心研究,发现这种紫色页岩的石头经过霜冻,表层很易风化,有可能生长植物。于是,几年来他们先后试种了八十多种植物,结果有四十多种能够生长,其中二十多种生长良好,遮盖得连石头也看不见了,充分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此外,他们还开展了不同造林方法、造林季节和多种工程的效益对比试验,初步摸索出治理紫色页岩丘陵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以谢庆瑚为首的水土保持试验站,现在已由开始的十一人、一个单位,发展到拥有四十二人、四个分支场、站的完整治山机构。这个站因水土保持工作成绩出色,曾多次被评为赣南和全省的先进单位,谢庆瑚本人也连年当选为劳动模范。现在,他们治理的二十五个山头、一千一百六十多亩荒山,由于种了五十五万多株树,修建了十八座拦沙坝,近三万座谷坊群,都已经基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
他们治山的成就,对整个公社开展群众性水土保持工作起了很好的示范推动作用。他们邀请社员来站参观,帮助各大队制订治山规划,先后开办三期训练班,培训了近三百名农民技术员。他们还经常派出技术人员到各大队进行现场指导。在他们大力帮助下,五年来,全社造林七千七百多亩,修建拦沙工程八万多处,控制流失面积一万五千八百多亩,成为全省治山工作的一面红旗。
现在,上社公社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砂石裸露的秃山,如今林木成行,绿草丛生。由于水土得到保持,保持了农田的水分和肥力,又节约了大量排沙劳力用于精耕细作,因此促进了农业增产。水土保持试验站附近的四百多亩农田,平均亩产由一百八十斤提高到三四百斤。去年,全社粮食总产也比一九六二年增产一成多。
最近在赣南召开的十九县水土保持会议上,谢庆瑚和上社水土保持试验站再一次受到了表扬。可是谢庆瑚认为:这不过是长征中的第一步,还有更多的荒山需要治理。他决心像愚公那样要子子孙孙坚持干下去。早在一九六○年,他就把全家搬上了山,叫大儿子参加站里治山工作,二儿子到设在本县的江西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当学徒。他一家人立志为实现“有山皆绿,见水皆清”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