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我怎样演《黛婼》中的文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7-02
第6版()
专栏:

我怎样演《黛婼》中的文帅
云南京剧院 徐敏初
在反映云南景颇族现实斗争生活的《黛婼》一剧中,我扮演文帅一角。文帅,是个心地善良、饱经忧患而又受人尊重的景颇族老人。这个人物,剧本始终是把他放在各种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来予以刻划的。比如他由于受苦很深,迫切要求能够过上好日子,但由于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缚,又不敢向山官统治和陈规旧习进行斗争;他疼爱黛婼和勒丁,希望他们不再受苦,能够像山鹰一样自由飞翔,但他一时还不能完全理解党的政策,还不敢让他们带领群众进行斗争……这些性格上的矛盾,又和群众与山官之间的激烈冲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这个人物在思想感情上有着相当复杂的发展变化。如果对这个人物没有较深的认识,对其思想感情上的发展变化没有较深的体验,是很难演好这个角色的。
一个演员要能真正理解自己的角色,没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是不行的。正是由于这样,今年一二月间我曾随《黛婼》排练组到景颇族地区深入生活。在生活中,使我亲眼看到这个曾经依靠刀耕火种生活的民族,解放后如何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翻天复地的巨大变化,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同时也接触到了曾经在这条道路上经历了各种斗争的各式各样的景颇人,其中年纪较大的都和文帅有过相同或相似的命运。和这些景颇人接触交往,使我深深感到他们性格的纯朴和内心的善良以及对党和毛主席的深厚感情,从而使我联想到:文帅这个人物虽然有其落后的一面,却毕竟是这些曾经受苦受难的景颇族劳动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他之所以一时还不能坚定地跟着党走,也正是由于残酷的阶级压迫的结果,他最后的转变,也正体现了整个景颇族人民在党领导的斗争中觉醒。经过这段生活体验,再结合到剧情以阶级观点进行分析,就使我对文帅这个人物有了较深的认识,就使我在扮演这个人物的过程中找到了比较可靠的根据。比如第七场中,文帅在山官和洞萨的逼迫下打了勒丁一巴掌,应该怎样理解人物的这一行动呢?人物当时的内心情绪又如何呢?我的体会是这样:这一掌是打在勒丁的脸上,更是打在文帅自己的心上,这时文帅的内心是痛苦到了极点。这种痛苦,还不仅是由于他屈打了自己十分疼爱的孙儿,更重要的是他感到无法摆脱山官统治的沉重压力。根据这样的体会,我在表演时就尽量注意如何比较确切地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掌握好一系列表演动作的分寸,务使这一巴掌不致更多引起观众对文帅的怨恨,而要达到更加深刻、强烈地揭露山官对景颇族封建统治的罪恶的目的。
有了生活体验,掌握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并不等于就解决了表演艺术上的问题,还必须根据塑造这个人物的需要,寻找最贴切的表现形式。因此,我在念、做、唱等方面都作了一些试验。
在这出戏中,文帅的念白很多,要塑造好这个人物,必须首先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最初,我曾经想用韵白结合云南方音的念法,以显示景颇族老人的语言特点,从而使这个人物能够给观众以更加真实亲切的感觉。但在整出戏里,别的人物都是用京白,只在文帅的念白里夹进云南方音就感到很不协调,同时也怕和京剧的传统念白风格距离太远。而如果文帅也用京白,就又和他的年龄、性格不相吻合,于是我便以京白作基础,从人物情绪出发,在语言的声调、节奏上给予适当夸张,从而形成一种半韵白似的念白方法,这种方法,大致比较适合于老年人的口吻。
《黛婼》是出文戏,对于扮演文帅这个人物,要求在做工上作较多的发挥。文帅是个老年人,一般动作似乎不易过大,而景颇族的老人又有其不同的特点。我在景颇族地区深入生活时,曾注意观察了景颇族老人的举止,他们讲话时眼神很贯注,而动作却很小,往往只是将双手半举齐胸,帮助说话时的表情。这也许是个特点,但艺术创作不能只从外形上模仿,必须根据表现情绪的需要给予适当夸张和美化。比如文帅见山官的时候,按景颇族的风俗习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礼节,但又不宜用汉族拱手的方法表示,因而我就将前面谈到的那个动作适当变化,构成微抬双手、点头躬腰这样的动作形态。这样处理,不只是把它当成一种礼节,更主要的是为了表现文帅在山官的压力下的精神状态。
文帅的形体动作,更多是在京剧老生传统表演程式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的。比如山官强迫文帅喝血酒,使他内心受到很大的震动。如果这里只是举手,摇头或直眉瞪眼,都不足以表现这种情绪,因而我就适当采用了《追韩信》中萧何听说韩信逃走,内心十分震惊时的表演,将双手举起,连连抖动后退,这样情绪也就强烈得多了。在这同一段戏中,当山官抓住文帅的左手刺破手指滴血时,他悲愤已极,但又不敢抗拒,于是就将脸背转,摇动右手,以显示内心的痛苦和激动;接着山官将他一甩,他又踉跄地走了一个小“趱[zǎn暂]步”。这些都是传统的表演方法,但我根据表现内容的实际需要作了一定的变化。对于运用传统中的东西,我的想法是这样:当用则用,不当用就不勉强,总之要尽可能用得恰当才好。
在这出戏中,文帅的唱腔并不太多,但大都安排在情绪特别激动的地方。对这些唱腔的处理,我仍旧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但同时又有所发展变化。比如第八场文帅和黛婼、勒丁对唱,当黛婼唱过原板后,按传统习惯仍应继续接唱原板,最初也是这样处理的;但原板腔比较平稳,不足以表现他当时内心的悲愤和沉痛,于是就突破传统习惯,将头四句改唱散板。当唱到“景颇山——”甩了一个拖腔以后,情绪逐渐激昂,如按一般处理,唱碰板就可以了,但这样处理仍不能使人物的情绪得到充分抒发,于是就在碰板的基础上将节奏适当变化并吸收了汉调的腔法,尽量使这段唱腔能更加富有激情。
总的说来,我扮演文帅这个人物,首先是坚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而同时又尽可能在京剧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尽可能保持京剧的艺术特色。当然,如何演好现代人物——特别是兄弟民族人物,对我来说还仅仅是个开始,还做得很不够,还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