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阅读
  • 0回复

殿旺和淑娟——记杨税务公社两个大队干部带头移风易俗办婚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8-25
第2版()
专栏:

  殿旺和淑娟
  ——记杨税务公社两个大队干部带头移风易俗办婚事
  王子英 田克忠
不久前,在河北省安次县杨税务公社的会议室里,举行了一次既朴素又隆重的婚礼,新郎和新娘向毛主席象行礼之后,参加婚礼的人们就笑盈盈地让他俩介绍恋爱经过。公社社长邓宝善在婚礼上还表扬了新郎、新娘带头移风易俗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
这两个年轻人,一个是于常甫大队的党支部副书记、大队长于殿旺,一个是黄芦村大队的妇女主任、共产党员房淑娟。于殿旺是五好干部,房淑娟是全县有名的“三八”妇女红旗手。他们两人常到公社一起参加会议,常在一起交谈工作。有时候公社的会散晚了,殿旺总要先把淑娟送到黄芦村,然后自己再回家去。这样一来二去,两个人的感情就越来越深。可是,他俩从订婚到结婚,中间经过了不少的斗争。
  一
他俩订婚后,淑娟的母亲就向淑娟说:“你和殿旺订婚,娘同意,可要跟那头要一件大衣、一身毛衣、两身单衣、一身棉衣……。”淑娟一听就急了:“你这是要人家拿东西把我换出去呀!”妈笑着说:“傻孩子,妈这是为你,再说,从古到今,谁家聘闺女不要东西!”淑娟一听老人的封建思想又上来了,就笑着说:“妈,聘闺女要东西,那是旧社会的坏习气,咱这新社会不兴那一套了。您老好好想一想,要是谁家聘闺女都跟男方狠命地要东西,给东西就嫁,不给东西就不嫁,这不就是小看了自己的闺女了吗?”老人听着,觉得有道理,不言声了。
淑娟这边还没有完全把老人说服,殿旺的母亲也在张罗着给淑娟买这买那,殿旺一劝说,老人不是说这是多少年的老规矩,就是说不买不体面、丢人。殿旺觉得母亲这个顾虑,非淑娟来打消不可,就去找淑娟,请她来帮助。
第二天,淑娟抽时间来到殿旺家,一边帮婆婆做活,一边问婆母:“妈,听说您要给我们买这买那,您要有钱,等以后需要用时再买不行吗?”老人见没有过门的媳妇这么一说,也就说开了:“这怎么成,那是以后你们自己的事,送彩礼是老规矩啦,你不要我也得要买啦!”这时淑娟接过来说:“妈,我和殿旺都是干部,心里没有装着穿戴的事,您老就不用操心啦。”老人看淑娟说得这么实实在在,通情达理,心里很宽绰、很高兴,就答应不办了。
  二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一天,淑娟的爹妈又把淑娟叫过来说:“不跟那头要彩礼、要东西,依了你,可是等你们结婚的时候,给你买两套嫁妆,过门那天再摆摆喜酒。”殿旺那边呢,张罗得更是凶,新喂上了两口大肥猪,准备着办喜事那天象样的排场排场。为这,两人都劝说了几次,双方的老人硬是不听。
一天,他俩到公社参加会议见面了。淑娟说:“刚说服了老人不要东西,不送彩礼,又要闹排场,殿旺,咱可要坚持到底,不能闹‘半截革命’。”殿旺高兴地说:“回去一定要想办法把老人们说服。”
殿旺的母亲为什么要讲排场?原来,她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儿,从小跟着寡妇母亲苦熬岁月。结婚的时候,只铺了几天奶奶的一条破褥子。她认为,现在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说什么也不能再让儿子象她结婚时那样穷将就。殿旺觉得妈妈讲的这个理,正好拿来说服妈妈。他问:“妈,咱家的好日子怎么来的?”老人说:“是靠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来的。”殿旺又问:“我们现在结婚,比您那时候得好上多少倍,不能不知足。党和政府号召节俭办婚事,您硬要闹排场,这算您疼我们吗?”老人说不上话来了,连连点头:“你的理对,依你,依你。”
淑娟回到家里,用软硬的办法,劝爹妈不买嫁妆,不摆喜酒,两个老人见实在扭不过她,也只得依了。
  三
殿旺和淑娟要结婚的消息,两个村的干部、社员都知道了。人们哄哄着要随喜礼、买喜镜、挂喜帐。还有人鼓动殿旺坐花轿。一天,殿旺把副大队长赵国华、会计顾凤鸣等找到一起,对他们说:“听说你们大伙要操持给我买这买那,是吗?”大伙说:“是啊!哪能不喝你的喜酒!”殿旺立刻阻拦说:“你们没有想想,这是个什么问题吗?咱们常讲移风易俗,可移什么风,易什么俗?就是移铺张浪费的风,易封建思想的俗。我们干部、党员应当带头革这个旧风俗的命。”这一席话,终于把他们说服了。可是淑娟那边又出了问题了。淑娟的一个亲姑母听说以后,立刻跑来问她爹妈:“听说你们打算不言不语地把淑娟打发出去,这还行!你们不顾体面,我还顾体面呢!”淑娟只好又耐心地向姑母讲了许多新道理,才算把她说通了。
殿旺和淑娟结婚后不久,黄芦村的青年农民黄继芝和军芦村的青年姑娘王文淑,就仿效他们的样子,举行了第二个新型的婚礼。
(原载《河北日报》,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