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十年巨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9-03
第4版()
专栏:越南通讯

十年巨变 本报记者 戴枫
在越南北方的中部地区,有一个兴安省,这里没有一座山,没有一座森林,只是一片平原。
“一天下雨遍地白,三个晴天地裂格。”这句兴安民谣,象征着解放前平原地区农民的苦难命运。
兴安省在解放前是十年九旱,“种一葫芦收两瓢”。亚热带的红太阳,烧得地裂冒烟。遇上大旱年,赤地千里,千百亩耕地荒芜一片,不见一根稻子。农民们整村整乡的成群结伙,携儿带女,逃亡他乡求乞度日。省里有个快州县,除了几户地主、富农,全县农民都是乞丐。在一个旱年里,有一个村的三十几户人家,大大小小在几天内全部饿死。其实岂止快州一县,那时,全省的贫苦农民都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着。
八月下旬的一天,我们来到这里访问,省主席梅文赫陪我们参观。梅文赫同志,四十上下,二十年前他也是本地的一个乞丐,后来参加了革命,打游击,做敌后工作。他领我们登上高大的红河大堤,只见得大堤周围龙眼树、蕃石榴树,还有各种热带果树,一棵接一棵,放眼望去,满目难收。龙眼树上,深黄色的果实累累,正压得枝头直往下垂,显出一副不胜负荷的样子。堤里边是连片的荷花塘,墨绿色的荷叶一层层地把水塘盖得密不通风,荷叶上巴掌大的莲蓬一个挨一个。水塘边是渠道环抱的稻田,茁壮的晚稻迎风飘扬,生趣盎然,预示着一片丰收的景象。大堤外边是一个很大的人工湖,湖边亚麻成林,湖中渔舟扁扁,起网时尺把长的大鲤鱼在网中蹦跳。
“就是这些村”——我们顺着省主席指的方向望去,那近处远处的村落里,黑瓦白墙,新屋点点:“十年前,满村是乞丐,终年听不到欢乐的笑声,人们没有一天不为吃食而忧愁悲哭的。如今,组织起来的农民生活象盛开的花朵,家家户户余粮满仓,生活乐上天了。”
自力更生兴建水利
我们凝视着这一派春意浓郁、生气勃勃的情景,遐想联翩:这块贫穷的大地怎样翻了个儿的?革命的人民改造大自然能够作出多大的贡献啊!
水有源,树有根,兴安省十年巨变有它的原因。
十年前,越南和平恢复后,兴安省象全北方一样,投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土地改革和合作化,兴安省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农户,从封建主义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了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为农业大发展创造了前提。
组织起来的农民齐心合力自力更生地拔除穷根。
兴安省农民在千百年与大自然斗争中深深懂得:为了搞好生产,由穷变富,必须治水治土。农民说:“我们兴安吃了水的亏。”“水稻、水稻,没水就没稻。”但是,水从哪里来呢?省内没有一条内陆河道,只有沿东南边省界有条红河,可是,红河水喜怒无常,象个陌生人一样,奔腾而下,没有留下一滴水。
“一九五七年”,——省委书记黎贵琼同志回忆着:“那年又遇大旱,人们眼巴巴望着稻子奄奄一息。这时,胡志明主席来到了我们省,他在烈日下走遍了各地,和农民们谈,和干部们谈。最后,他指出:要生产翻身,必须先解决水,大搞水利建设。”
胡主席的指示正合农民们的心意,兴安省人民在国家的支持下,自力更生地坚决贯彻了党和胡主席的指示。一九五八年春雷一响,水利建设的红旗到处飘扬。人们只用了十九天时间,开挖出了第一条长达六公里的人工河。之后,又克服了重重困难,修好了红河引水闸。河水通过水闸流进了人工河。千里大地上,人工河象一支利箭射向干旱的大地,翻滚的流水滋润着大地,也滋润着人们的心。人们多少年渴望着的水啊!人们用歌声、笑声迎接了它,老人们用结满老茧的双手舀起一掬水,仰天而笑。
人们高兴地把第一条人工河称之为胡伯伯渠。第一条水渠引来了水,也引来了人们改造大自然的信心。
从此,兴安省着手大搞水利工程,修建大型的北兴海水利工程,挖了长达四千五百多公里的一千七百多条大小水渠。现在,在这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渠道纵横,水声潺潺,电灌站机声隆隆。你看吧!亚热带的气候依然是那样炽热,阵阵热风依然那样刺脸,雨水依然时多时少,可是,那碧绿的水田里,那密密的亚麻林里和那果实累累的果树园里,哪有一点干旱的迹象啊!
有了这么多水,结果怎样呢?有了水,一年可以复种二次,这样过去每人平均三分地,现在就等于增至五分六;有了水,人们可以多施肥、精耕细作,目前全省百分之七十的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了;有了水,稻谷单位面积产量迅速提高了。总之一句话,有了水,也就有了更多的粮食。兴安省十年前的第一个年头,还是一年九个月缺粮,要靠国家救济。大搞水利的后一年——一九五九年,全省粮食就自给自足了。现在,兴安省已变成了北方的粮仓之一,兴安的大米供应着全国各地。在粮食增产的同时,工业作物产量增加了一倍多,畜牧业、果树业也都有了大幅度增加。兴安省农村落后愚昧的面貌已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乡乡有学校、有医疗站。
克勤克俭创家立业
兴安省人说:我们十年生产和生活大翻身,全靠党,全靠党的好干部。
兴安省委领导始终保持着党的优良革命传统。他们不畏困难,以身作则、生气勃勃。他们与群众血肉相连,事事走群众路线,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发扬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的作风。这都有力地保证了兴安省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兴安省的领导干部非常重视干部带头劳动。一九五八年,兴修春光水闸时,遇到了困难。省委书记黎贵琼带领省委的几个负责干部,一齐来到水闸工地。这是严冬的一个深夜,西北风呜呜叫,黎贵琼同志一到工地,立刻卷起裤管,跳进刺骨的水里挖土,一挖就是一个通宵。书记的带头劳动,激发了群众的劳动热情,终于解决了困难,争取了时间,给春播地及时浇上了水。省、县各级领导都认真参加劳动,在风里雨里同群众打成一片,保持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各级领导干部都直接参加试验田工作。干部搞试验田为的是因地制宜推广经验。我们参观了省委领导干部的试验田之一——张宿稻种试验田,这里三公顷的稻田里,长着好几种稻苗,长势特别好。据省委副书记说,这块试验田由书记亲自参加劳动,多年来,培养出了大量的优良品种,供各地推广使用。
省委书记们很少蹲在办公室里,他们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和社员们一起在田里、在水利工地、在果园度过的。他们与群众一起劳动,与贫雇农保持密切联系,了解情况,就地及时解决问题,因此,他们到了哪里,哪里的农民群众都热爱他们,信赖他们,帮助他们。孩子们亲昵地叫他们叔叔,老人们亲切地唤他们小名,有说有笑,很象一家亲人,相互间的阶级感情非常深厚。
一切从生产出发,干部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这是兴安省干部的又一个特点。还在很早之前,上级就批给了省委四十五万元,作为建设省委房屋之用。但兴安省委领导干部一计算,四十五万元可以建造五个大型电力灌溉站,而电灌站是发展生产所需要的。于是立刻作了决定,把这笔钱用到生产上了。直到如今,省委办公室和省委领导干部的宿舍,还是简陋的草房。省的领导干部脚穿抗战鞋,与农民群众穿不相上下的衣服,生活上保持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本色。他们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抗战时期的艰苦朴素作风,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兴安省的农业生产大发展了,家大业大,但是,省的各级领导干部继续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处处是自力更生、克勤克俭地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这种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和艰苦朴素的作风,有力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干部的思想水平。兴安省人夸赞自己的干部,热爱自己的干部,信赖自己的干部,他们说:“我们的每一个成就,都有干部们的一分心血。”
自从一九五四年日内瓦协议签字以来,十个年头过去了。这是兴安省翻天覆地的十年,也是全省人民在党和胡主席正确领导下,自力更生,勤俭建设家乡,取得辉煌胜利的十年。经过这十年的斗争,兴安省人民更加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他们在社会主义大道上昂首阔步地继续前进着。
兴安省是越南北方自力更生、由穷变富的一面旗帜,同时,它也是整个越南北方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附图片)
越南北方工人为满足今年农业生产需要,生产了大批水泵支援农业争取丰收。 越南通讯社稿(新华社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