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阅读
  • 0回复

瘦田薄地增产的“灵丹妙药” 贵州农民赞誉磷肥 大批磷肥源源运往春耕第一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4-01
第2版()
专栏:

瘦田薄地增产的“灵丹妙药”
贵州农民赞誉磷肥
大批磷肥源源运往春耕第一线
新华社贵阳电 过去曾被贵州一部分农民贬为“石头面面”的磷肥,现在又被这里的农民誉为瘦田薄地增产的“灵丹妙药”。
目前,贵州化工部门的几十部专用汽车,正在日夜兼程把磷肥运往各地,支援农业生产。今年全省的磷肥将比去年大幅度增产。原有的磷肥厂正在扩建,一批新厂也正在兴建或即将动工。
贵州省磷矿资源极为丰富,土地又多为贫瘠酸性土壤,绝大部分缺乏磷素肥料。可是,这个省从一九五八年开始生产磷肥到一九六二年上半年,磷肥在群众中的声誉始终不好,以致造成产品积压,生产单位不得不减少生产,甚至停产。省化工部门从厂矿企业到领导机关的一些同志面对磷肥积压的情况,曾经一度束手无策,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埋怨商业部门推销不力,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广无效,同这些部门“扯皮”。
一九六二年九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公报公布,党的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促使化工部门的领导干部走出办公室,到农村去调查磷肥不受欢迎的真相。他们在公社蹲点调查中发现,影响磷肥信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初期产品质量较差,价格高、肥效迟;有些地方硬性推销,群众不懂得使用方法,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损失。有的地方搞试验田,由于用的不完全是磷肥,虽然增产了,群众不“认账”。
化工部门在研究了蹲点调查得到的材料以后,认为磷肥滞销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和群众一道搞典型试验,没有在生产实践中显示磷肥的效果。于是省化工局从有关工厂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十五个工作组,分赴遵义、安顺两专区和贵阳市郊的农村,同农民一起用磷肥种试验田。
由于群众对磷肥不信任,不愿把好田好地拿出来作试验。遵义县忠庄公社给了工作组几亩当地称“屙屎不生蛆”的黄泥田,海龙公社给了工作组一块三亩多十年九不收的“下涝田”。工作组的同志开始对在这类低产田里作试验也没信心。谁知试验结果出乎意外,在所有低产田地上作的试验,几乎全部都增了产,有的增产一倍以上。而工作组在少量肥田里作的试验,增产却不显著。农业技术部门前几年选肥田作的不少次试验,多数也没有增产效果。
从这些试验中,他们才弄清了磷肥的脾气,原来磷肥喜好“雪里送炭”,不喜欢“锦上添花”。它正是贵州广大瘦田薄地增产的“灵丹妙药”。
去年,全省大部分县都展开磷肥试验推广工作。遵义县南白公社龙山大队,在几百亩低产田里施用磷肥的结果,比上一年增产十五万斤粮食。海龙公社由于使用大量磷肥,加上其他的技术措施,粮食比上一年增产百分之十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