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阅读
  • 0回复

如何看待张文琤的“进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6-30
第6版()
专栏:

  如何看待张文琤的“进步”
  严子其
影片《不夜城》所描写的张文琤,解放前,是一个经常出入舞厅餐馆、过着灯红酒绿、穷奢极侈生活的资产阶级娇小姐;解放后,她成了共青团员,毅然离开剥削阶级家庭,参加了地质勘探队。作者以艺术的语言向观众表明:张文琤已经成为一个“在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献出自己的力量”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她以一个身穿工装,手拿锤头,攀登在悬岩上的高大形象出现在银幕上。但是,只要揭开编导者蒙在张文琤身上的美丽外衣,就会清楚地看到,张文琤远非影片所宣扬的那么美妙。
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青年,不能选择家庭出身,但是可以而且应该选择正确的生活道路,使自己来一个彻底转变。由剥削者到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是根本的转变。能否完成这个转变,关键在于能否以无产阶级思想作指导,从阶级立场、世界观乃至思想感情都与剥削阶级决裂,彻底清除旧意识的影响,来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这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作品写这类青年的改造与进步,理应正确表现这些根本的方面。而影片编导者却没有这样做。
张文琤在出走前,她的思想表现得似乎已经十分成熟了。影片没有写她从解放起到一九五二年经历过怎样的思想斗争,可是,五反一开始,她就能向动员她的工人代表银弟说,“你放心,我是个团员,我一定叫我爸爸好好坦白”,尔后,她忍不住内心的活动,果真对顽固的父亲进行了说理斗争,说出了“我不要你们剥削来的钱”,“你连一个守法的公民都不够格”这样坚决的话,而且在父亲打了她一记耳光后,她毫不犹豫,就“毅然”出走了。要知道这种行动是要有一定的思想基础的。张文琤虽然历世未深,解放时才十七、八岁,但这十多年她玩的是美国洋娃娃,唱的是“快乐的家庭”,交的是花花公子,过的是“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资产阶级寄生生活,不知人间疾苦为何事。剥削阶级意识在心灵扎下了根,不经过深刻的思想斗争,就凭打几次腰鼓,过两次团日,跳跳集体舞,怎么动摇得了呢?存在决定意识。作者赋予张文琤以这种言行,是违反生活逻辑的。
那么,出走后表现又怎样?
在影片中张文琤的出走,并非因为接受了团的教育,认清了剥削阶级的罪恶,只有投身到用血汗把她养大的劳动群众斗争中去,才有光明前途。不是的。她的出走,固然与她挨了父亲一记耳光有关,但这只是导火线。文琤出走的真正原因,却在于害怕父亲的不法资本家罪恶给她带来坏名声,因此,感到必须离开这个不光彩的家,甩掉这个臭名声。这是她出走的原因,也可看作她参加工作的目的。如果说,作家写一个出身剥削阶级而又未受过多少革命教育的青年,凭一时冲动参加工作,开初革命动机不纯,这并不足为怪。问题是,作为正面形象,就必须写她参加革命后,在党的教育下,积极进行思想改造,端正革命动机,树立革命的世界观,这才是正确的描写。可是张文琤呢?参加工作前没有扎实的思想基础,参加工作后又没通过实践去获得这种基础,工作三年,到头来还认为“剥削阶级这个字眼压在人心里有多沉”,不以离开家庭为愉快,却沉浸在个人感情的泥潭中。她不但没因父亲行为的可耻而厌恶、忘怀这个家,反而时刻想家,她一迭迭给父母写信,特别是最后一封信中还向父母说:“请你们相信,我是永远爱着你们的。”她永远爱着没有改造的资本家父母,还口口声声要他们相信这是真的。这能说是从立场、世界观到思想感情都与家庭决裂了吗?从“毅然”出走到“永远爱着”资产阶级家庭,这就是作者歌颂的张文琤的改造和进步的实质!
能否真正同剥削阶级家庭决裂,关键不在离家不离家。主要在于能否从立场、思想感情上同剥削阶级决裂。因为离开一个剥削阶级家庭是简单的,摆脱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影响,却很不容易。如果不从无产阶级革命原则出发,只是为了求得个人的“光彩”和前途而离家,即便可以暂时离开家庭,也逃不脱社会上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腐蚀。张文琤害怕“不法资本家”这个臭名声象怕火一样,不敢面对现实。虽然一时冲动也能跟父亲顶嘴,但并没有真正的革命要求。离家后不能在立场上思想上与家庭一刀两断,而又无限依恋这个可耻的家庭。如果这也值得赞颂,那么作者的出发点又是什么呢?
党号召青年投身三大革命运动,锻炼与改造自己,张文琤参加地质勘探工作,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作为一个正面形象,她并没有真正改造自己。革命运动,群众斗争,只是思想改造的外因,要真正获得改造,还得通过内因,即通过自我思想斗争起作用,没有它,条件再好也无济于事。张文琤在敲石攀岩的时候,想的不是如何改造思想,同旧意识作斗争,而是苦恼,是念念不忘她那剥削阶级的父母之爱,这种“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式的改造,是一辈子也起不了作用的,更不用说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了。
对张文琤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改造,本应严肃地加以批判,作者却把她当作推动资本家自觉改造、勇于背叛家庭的学习榜样来歌颂。这对那些愿意听党的话,努力改造自己的剥削阶级出身的青年去正确认清思想改造的艰巨性,正确估计自己,背叛家庭,彻底革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张文琤形象,是不符合生活发展逻辑的虚假的形象,但由于作者在艺术上的着意渲染,所以她很能迷惑人。这是我们不能不认真加以揭露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