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到农村社队去蹲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18
第5版()
专栏:

到农村社队去蹲点
邢立纲 赵献琛
一九六四年十月,华北局经委组织了有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河北省、邢台专、县以及邢台县农机厂等单位参加的工作组,深入到河北省邢台县太行山麓的深山区胡家楼生产大队蹲点。本着自力更生精神,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实行工厂、科研单位、公社社队三结合,工人、农民、技术人员三结合,大搞半机械化的农具改革运动。半年多来,我们通过“创、改、引”等不同方法,由点到面,先后在胡家楼大队和附近的折户等大队,针对农田建设、水土保持、山地运输、米面加工、耕作、提水等主要作业,因地制宜地解决了二十余种半机械化及改良农机具。这些机具具有简便、效高、价廉、易造的特点,采用这些新式机具,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对于改变胡家楼大队的农业生产面貌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和胡家楼大队群众共同创制的修滩地运土用的带轴承的木轮车,一个人拉,能装六担土,效率比人挑高五倍,虽然比胶轮排子车少装两挑,但价格只有胶轮车的五分之一。加上新创制的索道、抬石爪等几种机具,使运土运石消灭了人挑、肩扛,他们过去两冬一春修滩地十八亩,去冬今春两个月就修了七十亩地。又如,和这个队群众共同创制的双碾磙水力碾子,由于尽可能地利用了城乡废旧物资,总共只花了七十多元;可是,它比一般碾子提高效率八、九倍,还作到了自动上料,自动罗面,可节省十多名妇女劳动力和十多头牲口。母畜在解除了拉碾子的使役后,有利于繁殖幼畜。再如,和折户大队群众共同创制的、为修梯田在陡坡上运石头用的圪杈、拖石架等四种工具,效率比人扛提高二、三倍;这些工具都是由大队的铁木匠制造,没有花一个现钱。
我们的农具改革运动,是从当地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生产关键入手的。一九六三年,胡家楼生产大队遭到特大的自然灾害,一百八十亩亩产千斤的河滩地被洪水冲毁,每人平均只剩了六分地,由余粮队变成了缺粮队,靠吃国家救济粮过日子。我们深入山区去蹲点的时候,胡家楼大队农民决心以大寨精神战胜自然灾害,修复滩地,重建家园,出现了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高潮。但是,农民面临着任务大,劳动力紧张,生产工具落后和经济困难的局面,迫切要求工具改革,提高劳动效率。修复滩地,是改变这个队当前经济面貌的关键问题,是农民的迫切要求。修复滩地,需要垒坝平整河滩乱石,从几百米外挑土垫地,工程非常艰巨,劳动强度很大,农民担心只靠人挑、肩扛太累太慢,想买胶轮排子车又缺钱。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创制出效率高、价格低廉的机具来。有的同志说:“这真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确,这样的机具在现有的机具中找不出,在书本上看不到。但是,经过“三结合”的群众运动,发挥了群众的智慧,在很短的时间内终于创制出来了。以后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了修梯田、提水、米面加工等方面所需要的一些机具。
要使农具改革成为农民群众亲自动手进行的、从笨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一场自觉革命运动,就必须积极发动和组织农民直接参加新农具的研究、设计和创制等工作。在我们已解决的二十余种机具中,有七种是经过共同研究由农民自己制造的,有五种是农民和工厂共同制造的。在创制工作中,由于尽可能利用了农民的人力、物力,使农民少花钱多办事或只花工不花钱,节省了大量支出。
向农民传授使用和维修技术,使农民掌握新技术、新工具,是巩固和发展半机械化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上山以后,看到农民由于不懂使用和维修技术,新买的胶轮排子车,只用了半年就报废了;喷雾器只用了一年就坏了,拆开检查时,里边还有未用完的药液。在蹲点过程中,我们狠抓了传授技术的工作,通过边修边教、边用边教、活学活用的方法,为胡家楼大队和周围几个生产队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特别是胡家楼大队,已经组织起包括铁匠、木匠、石匠、钳工、电工、焊工的技术组,并添置了必需的一些工具,这个组已经担负起这个大队和附近几个大队的维修任务,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群众性的工具改革运动奠定了技术基础。
由工人、技术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建设第一线,到农村社队去蹲点,同农民群众结合起来,大搞工具改革运动,这是一个好的方法。这个方法,使工人、技术人员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和研究农民的生产经验,使研究者、制造者、使用者密切结合在一起,共同实践,因地制宜地解决农具改革中的问题,收到又好又快的效果,大大改变了过去由于科研部门、制造部门和农民脱节而造成的“闭门造车”、“货不对路”的局面。同时,通过实践,人们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部分技术人员认为,通过“三结合”的群众运动,真正解决了科研部门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这是农机科研人员有效的反对形而上学,实现科研工作革命化的一条正确道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