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自觉和主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22
第2版()
专栏:短评

自觉和主动
“发展多种经营不过是救灾度荒的临时措施。”——这是对于为什么要开展多种经营的又一种说法。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在灾区或其他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地区,怎样贯彻执行多种经营方针?青县提供的一些经验,值得参考。
青县是个老灾区。当地领导机关安排工作的重点,首先放在领导人民度过灾荒上,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用什么办法度过灾荒?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和作法。一种是只抓粮食,丢掉多种经营;或者把多种经营当作度荒的权宜之计,情况好转了,也就放下了;另一种是研究当地自然灾害的规律,分析当地的自然特点,正确地坚决地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找寻抗灾防灾的根本出路。青县县委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前一种到后一种的转变过程。
起初,对于如何从实际出发,抗灾防灾,领导思想并不是很自觉的。一个活的事例启发了他们:遭受了同样严重的自然灾害,为什么何老营大队却是有灾无荒?这个大队的抗灾能力是哪里来的?经过调查研究,他们认识到何老营所以能自力更生、抗灾度荒,主要是因为这个大队的干部和社员,根据低洼地的特点,发展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多种经营。除了粮食作物以外,积极植苇种藕,织席打箔,粮食作物遭了灾,副业收入能弥补。多种经营的发展,不仅支援了救灾工作,而且充实了农业生产的资金,有利于在灾后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
青县地势低洼,涝洼地容易发生水患,在不能根治水患以前,多种旱地作物,确实难以保收。可是,如果多种水生作物,发展适合多水的自然条件的多种经营,收成不就保险了么?青县县委掌握了当地的自然规律,找到了对付自然灾害的办法,领导就由被动转为主动。
灾区,有些人的眼光常常被眼前困难所蒙蔽,看不到更大更远的地方。但是,“穷则思变”,灾区人民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更加迫切,对自然灾害作斗争的革命干劲更大。只要领导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善于把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采取相应的措施,一些不利的条件就会转化为有利的因素,当前的困难就会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青县的多种经营,由点扩展到面,由临时的发展为常年的,就是人们的思想适应了当地客观情况的结果。过去人们的眼光只望着粮食,只看到涝洼地不利于粮食生产的一面,看不到涝洼地有利于发展水生作物的一面。经过反复的教育,人们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本地的自然条件,看待农业、副业的关系,多种经营发展了,反过来推动了粮食的增产。
由此可见,发展多种经营,不是救灾度荒的临时措施。多种经营确实可以救灾度荒;然而如果把它作为权宜之计,求一时之利,救一时之急,灾荒过后,丢弃一旁,那就永远不能摆脱灾荒的控制,新的灾害到来,仍然穷于应付,处于被动局面。任何地区都应该发展多种经营,灾区更应该把多种经营当作常年的、长远的生产项目。多种经营发展了,集体经济壮大了,生产资金充实了,农田水利等等基本建设搞起来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就有可能逐步把大灾变为小灾,使小灾化为无灾,以至有灾无荒,照样发展生产。这是一条长治久安的大计,由被动变主动的大计,而不是临时性措施。
老灾区青县在生产自救中逐步全面贯彻多种经营方针的过程,表明了县委领导思想由不够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转变过程。有了这种自觉,就能处于主动地位,精神就会变成物质,达到预期的成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