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舞台上的“炮战”是怎么回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25
第2版()
专栏:

舞台上的“炮战”是怎么回事?
话剧《海防线上》的演出正在进行,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串串连发的炮弹飞上天空。炮弹曳着火光,接着敌机在天上爆炸了,拖着一条黑烟栽将下来……
这场有声有色的“炮战”,是合肥花炮社特地为这出话剧制作的舞台效果。
这个只有十四名职工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自从戏剧界大演革命现代戏以来,为舞台制作了各种音响效果和形象效果,受到了各地剧团和观众的好评。
《椰林怒火》中满台的炮火和纷飞的硝烟,《江姐》中川江上突突冒烟的轮船,还有《激流勇进》中出钢口上那喷射着的钢花,等等,都是这个花炮社的工人生产的新产品。
这些用作舞台效果的产品,质量要求很高。发响声的一定要按时响;冒烟雾的,要按时冒;喷火光的,要准时喷。还不止如此。响声要求有嗡响、脆响、连响;冒的烟要求有各种颜色和不同的时间;喷火要求火苗达到一定的长度和色彩。上海实验话剧团在合肥上演《激流勇进》时,剧团向花炮社订货时提出要求,钢花喷射的高度和宽度为一米,要有鲜红的喷火和晶亮的珠点,喷射时间要持续三十秒钟以上。为了这个戏的舞台效果,工人们花了多少心血!他们把火药装在花炮筒的下部,使喷火达到规定高度;把火药的出口稍放大些,使喷火达到规定宽度。他们根据老工人的“千锤高升万锤花”的经验,把火药锤得铁紧,点火后,烧得慢,喷射时间达到了四十秒钟以上。但喷火中怎样才能出现晶亮的珠点呢?有位工人想到犁铧铁烧起来是白色的。于是,他们敲碎了旧犁铧,把芝麻粒儿大小的铁屑装进花炮筒去,最后,银闪闪的亮珠果然喷射出来了。
目前这个社已成功地制出了十多种用作舞台效果的新产品,主要有:黄、白、黑三种烟炮,断续喷射三段火苗的“重机枪子弹”,带烟或带响的“手榴弹”,红色、蓝色、绿色、藕色的信号弹,等等。
合肥花炮社的职工,为了更好地为演出革命现代戏服务,他们把过去沿用通电点燃舞台效果的办法,改用电炮、干电、拉火线点燃,这样,剧团下乡演出或农村业余剧团演出时,都能使用效果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