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庄户人办医院”——记山东文登中心医院走上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9-01
第3版()
专栏:

“庄户人办医院”
——记山东文登中心医院走上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道路
《健康报》记者 张恩荣 盖玉琛 周科尧 本报记者 魏文华
有人向山东文登中心医院请教办医院的经验。文登中心医院的人回答说:“我们是庄户人办医院,穷对付,一切都在学习摸索中。”
在这里,还是让我们从“庄户人办医院”说起吧。
路是人走出来的
文登中心医院的前身是胶东老解放区的东海医院,它成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年代里。当时,医院是流动的,医院工作人员大都是农民子弟,走到哪个村庄,就把医院设在哪里,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为部队伤病员服务。敌人进攻,医院工作人员和伤病员来不及转移,就留在农民家里,农民常常冒着生命危险来掩护他们。他们和农民群众同气连枝,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和血肉联系。
一九五二年底,医院搬进文城新院址,改名为文登专区人民医院。从此,医院门面摆开了,名声在农民中传出了:“共产党为人民造福,在文城东山坡上给我们盖起了大医院,啥病都能治。”
可是,医院工作人员自己知道:“换庙没换神”,在技术力量上,还是卫生员当家。有的只是“A.P.C”、“二百二”大夫。等学好了再干?等上级派高明医生来?而病人却等不及,什么疑难杂症都找上了,要你马上解决。
有一次,有个农民病危抬来医院,家属直叮着医务人员诉说:“医生,你们救了他,就等于救俺一家呀!”这时,病在农民身上,痛在医生心里,真恨不能给他一把抓掉。无奈,识不透这是什么病,想不出办法来救治。病人家属哭了,医务人员也陪着流泪。
“流泪有什么用呢?泪水救治不了病人。”医院党委书记跑来劝说了。“得下苦工夫学习本领。我就不信,花上十年八年,俺八路军卫生员就熬不出一批人民的高明医生来。”他们决心把同情病人的热泪,变成自己奋发图强、苦练本领的力量。
虽然这些青年卫生员原来的基础很差,技术水平不高,但当前医院工作还离不开他们。大部分人只能在工作中边干边学。一方面,在院内组织能者为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就学习解决什么困难,现学现用;一方面,向外地学习,派人出去进修,请人来院指导。建院时,从省里派来一名工作过三年的住院医师,这是当时全院唯一有专修科学历的外科医生,他们就请他当老师。一九五五年和一九五六年,先后有山东医学院和青岛医学院学生来院生产实习,他们既学习当老师,带同学实习;又虚心当学生,向医学院老师求教,提高自己。他们为不负党的委托、适应人民健康的需要,在学习中,不知道苦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现任医院外科主任高典祥就是其中的一员猛将。他说:“要说我们是学出来的,倒不如说是逼出来的。”
也许有人要问,现在,这批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已经锻炼到什么样子了?论能力,他们已有二十多名这样的干部在院内担任各个科室的主任和主要医师的职务,一般疑难病症已难不倒他们,胜任党交给他们的工作。但如果要问学历,他们又的确说不上是“几年制”学校毕业。
一九五九年,卫生部委托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举办的高级医师进修班,分配给山东一个名额,山东省卫生厅让文登中心医院报名。医院研究,当时只有妇产科主任刘慧具备进修条件,就让她填表上报。由于“学历不足”,未被接受。后来填了山东解放区举办的建国大学毕业才算“合格”,同意刘慧去进修。
进修班的学员,虽则来自全国各地,但学历大致相同,都是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只有刘慧这个“建国大学生”,只是在助产训练班学习了几个月。
刘慧打定主意,既来之,则学之,用不着考虑什么“几年制”毕业的问题。在学习中,进修班为锻炼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要选出一部分学员,担任中心妇产科医院的主治医师。刘慧被选上了,她担心不能胜任,便找中心妇产科医院党委反映:“我一来就向党委交了底,我这个程度,要规格没有规格,要理论又缺乏理论,怎么能行?”医院党委书记撑腰说:“我们了解过,你行。不要气馁。干吧,为工农干部开路。”
刘慧担任下来了,工作、学习成绩良好。最后,进修班主任、妇产科专家柯应夔在刘慧的结业鉴定上下了这样的评语:工作能力强,有临床经验,进一步加强理论基础,大有发展前途!
路是人走出来的。办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光靠医学院培养干部是远远不够的。从农村中来,为农村服务,边干边学,逐步提高,这是培养农村卫生干部的主要办法。文登中心医院走过的路子,给我们提供了样板。
处处事事为病人着想
在医院里,一批工农医务干部培养成长,分配来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年年增多,设备条件逐步充实,各个科室日益健全,象一个大医院的样子了。于是,人们在工作中强调所谓“正规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星期日照常应诊”,这是医院的老传统。“正规化”的风波首先向它冲击。新来的医务人员不习惯、有意见。原来的一些同志也和别的医院比较,对这个老传统表示怀疑。有的人甚至把要求星期日停诊休假的意见,告到了当时的文登专署卫生科。
医院领导也感觉有点顶不住了,便跑去和专署卫生科商量。商量的结果是:医院情况不同了,大知识分子增多了,星期日不停诊休假,医务人员意见这么大,恐怕“脱离群众”。可是,怎么向农民群众交代呢?要求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这宣传解释工作可难了。当“星期日停诊、隔日来看”的大字布告贴出后,群众意见纷纷:“你说,俺得病也得看好日子,等过星期天!”“你们可以规定星期天停诊休息,俺生产可不能耽误农时。今天来得,明天就没办法再来。”有人好不容易老远找来看病,眼瞧着他白跑,怎么解释也不通。就这样,医院在群众的意见堆中度过一年左右。
一九五七年,周总理指出了医院工作的方针,要求医院为六亿人民服务,改革医疗制度,便利人民就医。这一下,医院领导有了主意,随即进行传达,组织讨论。同时,组织医务人员,脱下白大褂,到农民群众中去,走访了解,征求意见。
一些“老八路卫生员”出身的医务干部,他们原是土生土长、从农民群众中来的,只是医院搬来文城,这几年忙于院内建设,忙于钻研业务,在思想上一时和农民群众隔离。待把自己放进农民群众之中,他们马上就省悟了:看,差一点把毛主席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的教导忘怀!这时,他们就感觉到,在强调“正规化”的借口下,考虑自己多了,考虑群众少了。有些新从学校来的同志,看到农民舍家带口、筹钱备饭,来医院看病如此困难的情景,也觉得自己要求星期日停诊休假,让病人吃闭门羹或住店等候是“说不过去”的。
服务思想明确了,星期日照常应诊的制度恢复了,同时,他们作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病人的就诊规律,全面考虑了院内工作,适当地安排了医务人员的作息时间:赶集日的病人最多,就少安排人休息,阴雨天病人少就多安排人休息;每一天内上下午就诊病人的多少也不一样,他们就统一调配医疗力量,灵活安排病房和门诊工作。有的分科太细,便合并成大科,既便于病人看病,又有利于安排医疗力量。在处处事事为病人着想的思想指导下,午间、晚间照常应诊,一次挂号多科看病,代治他科小病,对人抬、车送病人给予优先看病等一系列向群众开门、方便病人就医的制度也陆续研究建立了起来。这些制度的实施,群众受惠,给予了满意的鉴定。
通过调查研究,他们知道了科学的严肃性,对于从群众中来的意见,他们是应兴的一定兴,应废的一定废,一切通过试验有效,然后全面推广。例如,这个医院有一项“破坏性手术”一定要经院部审查批准后才能动手的规定,不许医生自行决定为病人截肢挖眼。这是由于党委书记兼院长孙鸿儒同志,经常到手术室从始至终陪着医护人员做手术,十几年来,他看过八百多次手术,深知截人一肢不能再生,挖人一眼不能再长的严重意义,稍一疏忽就会给病人造成终生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经常运用实践中许多正面的反面的经验和教训,提到党委会和院部会上研究了这个问题,作出了这项规定,实行以来,防止了许多医疗事故。
工作中他们还注意抓小伤小病,抓预防,抓质量,严肃地处理差错事故。病人死了,他们都要召开“死亡讨论会”。不管是病理死亡,还是由于治疗不当造成的死亡,他们都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习知识。许多医护人员,经过这些活的教育,决心今后更好地为病人治疗和护理。
通过学习和实地锻炼,医护人员的思想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人打消了想调到大城市大医院当大大夫的“三大”思想,树立起愿意长期留在农村办好农村医院当好农村医生的
“三农”思想。医生把病人看作亲人,责任心大大加强。今年以来,已有好几起连病人家属都认为没希望的险症,经过医护人员发扬集体智慧,大力抢救,奇迹般地治好了,病人家属简直是喜出望外。为了给病人把病治好,他们尽可能地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大家出主意,大家想办法。今年上半年,单是内科即会诊了七百二十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走出院门闹革命
“办医院不能只管院内,不管院外,只管脚下,不管天下”,这是文登中心医院办院人的经验之谈。
开始的几年,他们办院的重点放在院内建设上,这是当时的需要。但有些人因为忙于院内建设,埋头于钻研业务,限制了眼界,曾一度只管搞院内的所谓“正规化”,而产生离脱群众的倾向。这是“关门办院”的教训,他们记忆犹新。
自一九五四年起,他们就组织医疗队下乡工作了,但当时多属临时突击,没有长远打算。到一九五八年,贯彻执行了中央有关医院工作的方针,他们才在思想上明确,把它当作医院面向农村,支援生产,联系群众,锻炼干部,更好地为农民服务的一条纽带,固定下来,抓住不放。
刚开始抓这一工作,领导上只限于一般号召,要大家继承发扬原东海医院——八路军野战医院的革命传统,到农民群众中去,防治疾病,改造自己。当时,医务人员的思想不通,把下乡当作“苦差使”,当作“打游击”。特别是在一些业务领导干部中,还存在争论。有人认为,院内工作已经很忙;院外又担负着周围几个县的技术指导工作;甚至,连对门由商业部门经营的健康旅社,医院也挤人进去举办了简易病床。人家有病不知道来医院治疗,还要你抽人下乡去走四方?这可是“吃胖了,走瘦了,得不偿失”。后来,领导上就让他们带头下去。待他们下乡一看,吃惊了:原来许多农民,特别是贫下中农有病,竟“怕”来医院看病。医院门坎高,许多农民走不进,自己就应该走出去。他们再不说“得不偿失”了,反而觉得“收获不小”。原来思想不通的医务人员,待到农民群众中慢慢搞通了,原来有人一听说八路军医院的老传统就嫌烦,慢慢也听得进去了。
最初,下乡工作也是缺乏经验的,有时只满足于治疗病人,别的就顾不得了。再说搞卫生预防工作,又不善于组织动员群众,指挥失灵。后来,搞了一些试点,也摸索出一些经验了。
今年,自从党中央和毛主席有关组织农村巡回医疗队的指示下达后,更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加强了他们的决心,鼓舞了他们的行动:他们立刻联系院内院外,作了全面安排。到目前为止,下乡医疗队已轮流去了四批,前三批五个队的人员已经回来,第四批两个队还正在农村活动。
医疗队下乡工作的目标和重点也日益明确:先到缺医少药地区,结合开展巡回医疗,帮助基层进行医疗卫生工作的基本建设,重点解决扎根问题。现在,有个医疗队就在文登县西北地处昆嵛山区的晒字公社长期蹲点。这个公社的医疗卫生组织不够健全,只有一个保健站。医疗队一面和保健站医务人员结合,一道巡回医疗,帮助他们提高,帮助公社筹建医院;一面帮助生产队培训不脱离生产的卫生员。最近,一批卫生员已集中学习结业,正在分头带领实习。
柳林庄生产大队卫生员王风云学习回去后,开始帮助社员试治小伤小病。她已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五十多个穴位的针灸技术。贫农徐士贵老大娘,手指麻木强直,原来是找医疗队的医生扎针。现在,已由卫生员接上了班,继续给她针灸,感觉有效。社员们看到高兴地说:“医疗队不会长年在俺这里,自己有了卫生员,有些小伤小病,免得翻山越岭去求医,不出村就能解决。”看来,经医疗队培育的这些新苗,已开始在农民群众中扎根。
过去,有些医务人员下乡,没有长远打算,而现在,他们从亲手栽培的卫生员身上,看到了农村卫生工作的未来。有的人原来觉得,教给卫生员这些“小办法”解决不了多大问题,可谁知估计不足了,有许多影响生产的小伤小病卫生员可以解决。他们在卫生员身上,看清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许多医务人员在农村治病的实践中,终于从体贴群众疾苦、适应群众需要出发,采取了中西医结合,并且集中了几十个有效无害、经济方便的土方土法,在医疗中运用,在群众中传授,很受欢迎。
医院工作革命化
医疗队把在农村巡回医疗实践中那种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适应群众需要,从实际出发,敢于打破医疗“常规”、改变医疗办法和重视土方土法的精神,带回医院,又有力地推动了医院工作的革命。在医院里,过去治疗小儿肺炎要两种以上抗菌素联合使用,这是“常规”。在农村,医疗队医生学习基层医务人员的经验,用一种抗菌素注射就解决问题。这一经验已作为新常规在小儿科推行。妇产科本着这种精神,检查了两千份病历,发现为早孕、不孕症和大手术病人所作的梅毒血清检查,全属阴性,可是,原来却拘泥于书本规定,为求得“资料完整”,不问其有无性病史或可疑症状,一律作为“常规”进行检查。有时门诊查了,住院还得重查。结果是浪费人力物力,增加病人负担,没有临床意义。他们便着手破除了这种滥用辅助检查的“烦琐哲学”。外科正针对输血总比不输好的“保险”思想,进行检查,改进对手术病人的输血工作。面向群众,从实际出发,破除诊断治疗工作中的陈规陋习,已成为他们当前院内革命的重要课题。
医院从今年开始试办的第一诊室,也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成立的。凡一些普通常见的小伤小病之类(如伤风感冒、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胃炎、溃疡病、肠蛔虫病、钩虫病、神经衰弱、沙眼、火眼和一般外伤疮疖等),不分科别,都可由门诊分诊处分到第一诊室处理。在第一诊室看病,不用挂号,不写病历(只作登记),一般也不作辅助检查。有时看来是小病,其实发现是比较复杂的大病,便立刻转本科诊治。在这里并设有小药柜,看完病可随手取药。甚至,病人没有来,有人代说明一下病情,也可以给药。
有一天,有个名叫王福为的农民,跑来第一诊室,指着手里拿的一瓶颠茄碳酸钙合剂说:“我也要买这样一瓶药。”医生问:“给谁买的?病人有什么不好?”他说:“我就和买药这人一模一样的病。”“是你自己!来,给你检查一下。”问诊、体检的结果证明,不差,是溃疡病,便照样卖给他一瓶。他满意地点了点头,拿药就走。
有时,第一诊室的医生看完病,并不给病人开药,如对一些劳损性关节疼痛患者,就告诉他回去用食盐、麦麸和大葱白炒热作热敷;对一些高血压病人,就告诉他自采马齿苋当菜服用。见效就不用再来。
这真是一种革命的尝试!
当然,要革命,要突破一种旧的常规,实行一项新的革新,开始总有人会有一些疑虑的。在酝酿成立第一诊室时,也同样有人怕离开辅助检查的引证会漏病,怕不记病历,资料不全……虽然,自己下乡巡回医疗时也同样是这样看病,但觉得那是在农村,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而这里是医院,看不准病,出了问题,怎么交代?
“无把握,试试看,试成功,坚决干”,这是他们对待各项具体改革常持的态度。第一诊室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已接待了五千多个病人,自愿要求到这里看病的人逐渐增多,还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的问题和不可交代的事故。相反的,对这部分病人却方便经济,同样解决问题。因此,又扩大了门诊的服务面。
医院各科本来就有小病代治的制度,医生一般都具有治疗多科小病的本领,又有下乡巡回医疗的基础,可以轮流担负第一诊室的治疗工作。而第一诊室的工作,又有利于培养多面手,为医务人员下乡开展巡回医疗作准备。
医院要闹革命化,仅仅面向院内,只顾解决好来院病人的治疗是有限的。只有走出院门,心目中有了院外的“天下”,才不至于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文登中心医院就是这样:院内联系院外,院外促进院内,面向农村,面向群众,打开了医院革命化的通道。
坚强的领导班子
文登中心医院所以能够打开医院革命化的通道,最根本的一条是他们有一个革命的领导班子,并且有一个思想好、作风好、有政治工作经验的好“班长”。他们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把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组成了战斗的革命整体,使党的方针、政策在这个医院得到了正确的贯彻,并且坚持始终。
党委书记孙鸿儒同志,经常以身作则,深入实际,和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去年进一步加强门诊第一线时,他就跟到了门诊,整天深入在前来就诊的病人之中,谁也不知道他是医院的党委书记,所以无话不说,因此,他了解了许多情况。就这样一连几天,他看到一些年纪较大不识字的病人,为了找个什么科什么室,问过来找过去,跑了腿还耽误了工夫。他就同医护人员研究,把每个科室门口都挂上一个标志,有的用五星,有的用小旗,有的用红花。还用红绿玻璃丝,在空中拉成引路线,到哪个科室去,只要告诉顺着什么颜色的线走就行了。这一来,问题就全部解决了。有一次,他看到一位老大娘看完病拿了药还在大门口转转,他就走上前去问原因,老大娘说:“大夫说是这个药不用忌口,不忌口能行吗?”孙鸿儒一想,可以借此机会向群众宣传卫生常识。后来他们就把忌喝生水、忌食腐烂鱼虾等几条印在药袋上。
党委会这个“班子”的其他六名委员,大多都是参加革命较久的老同志。他们在“班长”的带动下,坚持着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团结一致,认真负责。在他们中间,不存在谁大谁小、谁说了算的问题,有了问题都能摆在桌面上,从不背后议论,会上有时争论得脸红脖子粗,会后谁也不存戒心。有时在会上一时难以统一认识,往往会后个别交谈到深夜。如果有人还有顾虑,就采取先通的先干,不通的看看,通了以后再干的办法。在工作中有了缺点错误,党委会勇于承担责任,从没有互相埋怨的情绪。工作中哪个委员答复错的问题,经过集体研究,还让哪个委员去纠正。因此,有力地增强了党委会的团结,充分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
这个党委会全体成员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苦干实干精神。他们政治挂帅不是挂在嘴上,而确确实实是渗透到了各项工作之中。他们不是甘居外行,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逐渐由外行变成内行。原来完全外行的孙鸿儒,十几年来,他就看了八百多次手术。有一次一个病人被大夫当成一般肠炎放走了,而他却发现病人有肠梗阻的象征,经进一步检查,果然是肠梗阻,手术后痊愈。这样,他们就在各项业务、技术工作中取得了发言权,保证了党在各方面的绝对领导。其他担负业务工作的委员,也都是用政治去带业务、促业务,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完成业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这个医院的领导干部,都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以身作则,带头实干。文登城里十天内有三个集日,每逢集日,医院就特别忙碌。为了缩短病人候诊时间,党委书记、院长、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都到门诊去帮忙,会看病的看病,不会看病的就传递病历,当服务员、挂号员、收费员等。平日里,凡来了急重病人,党委书记、院长一定立即到场,帮助解决一些需要及时果断做出决定的问题。
这个医院的党组织之所以有力量,还由于他们建立了一支骨干分子队伍。全院的六十九名党员,在各项工作中都能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党组织一号召,都能积极响应,努力完成。去年党委会号召全院职工,进一步作好护理工作,使病人的家属能够放心回家生产。全体职工发挥了高度负责精神,对病人照顾得无微不至。现在,除吃奶的小孩和特重病人外,病人家属都不用来陪伴病人了。(附图片)
文登中心医院派驻文登县晒字公社工作的医疗队的医生带领卫生员实习
《健康报》记者盖玉琛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