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关于仿生学的对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0-19
第5版()
专栏:

关于仿生学的对话
柯言
编者按:这篇文章生动地介绍了一门新兴的学科——仿生学。它分析了工程技术和生物之间的一些联系,说明了这门学科迅速发展的意义,值得大家一读。我们希望科学工作者都来写这样通俗易懂的文章。
甲:夜间真是清凉宜人。
乙:四周是多么安静啊!
甲:什么?你说安静?不,你仔细地看一看,听一听。在广漠无垠的大自然中,多少生命正在欢腾、嬉闹啊!
乙:我什么也看不到,听不见。
甲:不,不!那是你没有真正进入这个奇妙的世界。就在我们面前,溪边蛙鸣,草里虫叫,空中正飞过夜游的归鸟,地上有四出觅食的爬虫……。
乙:哦——,你说的就是这些吗?
甲:是呀!难道这些还不热闹吗!就在我们谈话的这一瞬间,几只飞蛾在扑打灯火,无数蚊蚋在嗡嗡鸣叫。此刻,这些小东西,正在仓惶逃命呢。
乙:难道它们遇见了威胁生命的敌人吗?
甲:可不是!你看前面。在高树和屋檐下,好多蝙蝠正在搜捕它们呢!
乙:在这样漆黑的夜里,蝙蝠怎么会看见这些小虫子呢?
甲:如果靠眼睛,蝙蝠的确看不见它们。但是,蝙蝠的耳和喉,是由一种叫作“声纳”的特殊器官构成的。它能接收超声波。蝙蝠夜间寻路和捕食,就是利用这种“声纳”的作用。据研究,在黑夜里,蝙蝠平均每分钟能捕捉十个蚊子,并且能避开直径半毫米的电线。特别奇妙的是,它在密不透光的山洞中,并不受大风大雨的声音和其他蝙蝠的声音干扰,在外界噪声比信号强两千倍的情况下,也辨别得出从蚊子身上返回来的回声。
乙:在这么强大的敌人面前,飞蛾和蚊蚋哪里还有生存余地啊!
甲:那也不然。事实上,正如你所看见的,飞蛾、蚊蚋并没有从世界上灭绝。它们在同蝙蝠以及其他天敌的长期生存斗争中,也逐渐形成了各种自卫的“本领”。例如飞蛾,虽然它的耳朵只有两个细胞,但是,在充满噪声的情况下,它却能分辨出蝙蝠发出的、几乎是觉察不到的声音。灵敏程度,比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微音器还高明得多。因此,不等强敌临近,它早就逃之夭夭了。
乙:这真有意思。过去,我也听说过类似的有趣事情。生长在热带的响尾蛇,眼睛和蝙蝠一样,也不很发达,但它也能在夜间灵敏地捕食各种小兽。据说,它捕食主要不靠眼睛,而是靠眼睛和鼻孔之间的一个孔状的热敏器官,能探测红外线。当外界温度变化摄氏千分之一度时,就会使这种器官发生反应。
甲:还有一种海龟,体内也有一个特殊器官,能根据星辰定向,起“导航”作用。这种海龟在无边无涯的海洋中,漂游数千里,而每经过三年,就准确无误地回到原居海滨产卵……。
乙:呀,不好!一只甲虫飞到我的脖子上了。
甲:放掉它吧!你看见吗?它飞得多么敏捷、轻巧啊!科学家曾经研究过这些甲虫的眼睛。那是由许多小眼组合而成的复眼。各个小眼,由于部位不同,看到物体的时间也就有先有后。甲虫就是利用这种巧妙的复眼,来掌握它在空中的飞行方向、速度和高度的。
乙:啊!如果能利用各种生物的特殊本领,来为人类服务,那该多么好啊!
甲:这不仅可能,而且已经部分成为现实了。近年来,由于实际的需要,由于生物学向物理学、化学和各种新技术渗透,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新领域——仿生学,格外引起人们的重视。
乙:仿生学是研究什么的?
甲:这要从两方面看。从广义的方面看,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活动,有很多是直接、间接受到生物界的启示,或者模仿生物界而实现的。人不能象鸟一样在天空飞,但是,人却制造出比鸟类飞得更高、更远的新型飞机和宇宙飞船;人不能象鱼一样在水底游,但是,人却制造出比鱼类游得更深、更远的远洋航船和深水潜艇。从原始的犁、锄、耙,到现代化的遥控装置,人类不正是一步步地把自己的双手,逐渐向远伸延的吗?从最早的望远镜,到现代化的电视、雷达系统,人类不正是一步步地把自己的视力,逐渐朝前伸延的吗?所有这一切,如果追溯根源,都能在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找到人同生物界的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乙:这么说,仿生学真是无所不包的了。
甲:仿生学的研究范围和任务,确实十分广泛,但是就目前国际上所进行的研究工作来看,主要是围绕仿生电子学开展工作。这包括:第一,研究生物体分辨、识别各种各样信息的器官,模拟这些器官,制造各种奇异的分析器和辨识器;第二,研究思维(信息的加工)与记忆(信息的储存方法)的生理过程,模拟复杂的神经活动,制造现代技术无法比拟的超小型以及经济、可靠、能自己修理的控制机器。
乙:你能举出这方面的实例吗?
甲:实例很多。前面我们谈到的蝙蝠、飞蛾、响尾蛇、海龟、甲虫等动物的特殊器官,都已经引起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例如,模仿蝙蝠的声纳机理,正在设计一种新的雷达抗干扰装置。模仿海龟的“导航”机制,也有希望创造一种用于现代航海船只的导航设备。有的科学家模仿飞蛾的听觉系统,打算设计一种新的通信装置。美帝国主义的空对空响尾蛇导弹,显然是从响尾蛇的热敏器官得到启示,研究制造成功的。当然,灵敏度还远不能满足需要。他们还根据西德科学家对甲虫复眼的研究结果,在飞机的头部和尾部各装一个光电管,模仿甲虫的两个小眼;由于两个光电管接收到地面光波的时间、角度不同,就可以测得飞机的速度和高度。
乙:经你一提,我又想起海豕、乌贼和水母,它们利用喷射的方法,能稳妥自如地沉浮于海洋。能不能……
甲:想得对,想得对!有的科学家正从这些动物中得到启示,试图创制一种新型潜艇。目前,有人模仿乌贼,已经制成一个水下喷射装置。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关节润滑机制,还可能设计出性能优良的润滑机械。甚至象飞蝗和袋鼠的跳跃方式,也引起许多科学家的兴趣。他们希望创造一种能适应地球、月球上不平坦地形的跳跃式车辆。
乙:仿生学研究,有着多么广阔的前途啊!
甲:这还是就低等生物的一般器官而言,至于从人类思维与记忆的生理方面进行研究,模拟复杂的神经活动,那就更是脍炙人口了。
乙:据说,国外已经制成了“神经元”,相当于生物的神经细胞,并在许多方面得到应用。简单的人造“神经元”,市面上已有出售。
甲:不过,从制成神经元,到仿制人的大脑神经系统,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随着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研究制造成功不少新的识别机、学习机、逻辑机和控制机。尽管这些机器能够运算复杂的数学算题,能够控制生产过程和运转过程,能够回答问讯、制订计划、统计核算、诊断疾病,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甚至能够写出形式上合乎乐理和文法的乐曲、诗歌,以至代替本来只能由人来完成的许多工作,但是,即便最新、最好的机器,也不能与人的大脑神经系统相匹敌。
乙:这就使我不明白了。如果不是我弄错了的话,一台现代的快速数字计算机,平均每秒钟能够完成上百万次十到十五位数字的运算。这种机器,几分钟就能完成一个人需要毕生精力才能完成的工作。难道能说这样的机器还赶不上人吗?
甲:不,不!这只是从某些具体作业方面看,总的来看,情况就截然不同了。首先,人的精密地分析和综合现象的能力,人的神经系统所固有的那种加工信息的巧妙方法,就远远超出了一切机器。人在完成形式逻辑运算方面,的确赶不上现代的快速数字计算机。但是,人并不是兼收并蓄地去加工他所得到的全部信息的。他善于选择、剔除,他具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本领,他只利用那些最重要的、最富特征性的、能够正确说明问题的材料。因而,他也就能够随机应变,巧妙安排。而任何机器,都只能按照人所严格规定的程序工作。在这些程序里,如果发生了任何事先未曾预见到的情况时,机器就会一筹莫展,毫无办法;要么,它继续自发地控制过程,直到发生事故为止;要么,它马上停止工作,使过程不能继续进行。
乙:停止过程,比发生事故还是好一点。
甲:其次,人——其他生物也是这样——接收外界信息的机构,也比任何机器灵巧、完善得多。例如,响尾蛇在捕食小兽时,虽然主要是靠它那能感知红外线的热敏器官,但同时也辅之以眼、耳、鼻、舌,特别是神经细胞的协同动作。这样,就保证了它的行动既准确,又灵敏。而所谓空对空响尾蛇导弹又怎样呢?这种导弹,不过是利用一种红外线探测装置而已。当喷气式飞机向太阳的方向飞行,或者关掉油门作大幅度俯冲时,导弹的红外线探测仪就会失灵,因而也就失去了寻找目标的能力。
乙:这么说来,人在高级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利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的组合作用,来感知外界的复杂情况,那就更为一切机器所远远不及了。
甲:是这样。再次,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系统的高度可靠性,也优于一切机器。还是以人为例吧!大脑的神经细胞有一百到一百五十亿个。由于神经网络的特殊构造,如果其中有几百万个发生故障,整个神经系统仍能照常工作,几乎不受很大影响。但是,一部控制机,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任何部件,甚至任何元件(例如电子管、晶体管、电阻器、电容器等)发生故障,抑或任何线路发生断路或短路,整个装置就会停止工作。而且,这种机器愈是复杂,所用的部件、元件、线路也就愈多,因为它们的损坏而使整个装置停止工作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乙:人和高等动物的这些无穷奥妙,原来我真没有想到。
甲:还有,从元件的微小程度和工作的经济性方面看,一切生物控制系统,也都无可争辩地胜过所有机器。例如,人脑的这一百到一百五十亿神经细胞,全部体积只有一升半,所需能量不过十瓦左右。而仿制一个大体相当的技术装置,如果用半导体作触发器,在紧紧靠在一起的情况下,它的体积也会达到一万多立米,等于一座长宽各十米、高一百米的摩天大楼;它需要的能量将达到一百万瓩,等于一个现代的大型发电站。
乙:这么说,仿生学大有可为呀!
甲:可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仿生学这个名字,还是一九六○年的事,至今只有五年多的历史,但是开展却很快。这的确是一门崭露头角的新学科。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开展研究。有的国家,两三年内,科学研究人员就从几百人发展到几千人。有的国家,在军事部门设置了许多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研究范围也相当广泛,分为理论仿生学、工程仿生学和医学仿生学。研究成果,已先后见诸报道和投入使用。不难设想,随着仿生学的研究工作广泛开展,必将会大大促进工程技术、特别是军事工程技术的发展。影响所及,还会扩大到其他许多方面。无怪乎许多科学家纷纷预言,仿生学出现之后,自然科学将发生一次极为广泛、极为深刻的革命,其意义甚至不亚于发明蒸汽机和发现原子能。不论这些预言究竟有多少根据,仅就当前发展而论,仿生学的确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幅耀人眼目的前景。
乙:仿生学的范围这么广泛,一般说来,要研究哪几个方面呢?
甲:可以研究的方面确实很多,例如:感觉器。世界上迄今存在的动物,不仅都经受了自然选择的考验,而且逐渐形成了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生活环境和条件的独特感觉器官。研究各种动物的感觉,例如视觉、嗅觉、听觉以及机械、化学和温度的感觉,就能大大开阔人们的设计思路,解决各种图象识别与测距、测速等问题。又如:神经元和神经网络。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生物系统、感觉系统和智能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和基本结构单元。据研究,它的可靠性是很强的。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设计、制造出性能优异的新元件,从而为制造各种高效、灵活和可靠的电子设备、工程系统提供崭新的设计思想。又如:生物自动调节系统。根据思维与记忆的生理机制,改造现有的自组织机,使之不仅能按照人所严格控制的程序工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同人一起,从外界的复杂信息中,进行探索,找寻规律,以至预见未来。
乙:这么看来,仿生学研究,不光是生物学方面的问题,而且也涉及到数学、电子学、自动化、计算技术等多方面的工作。
甲:正是这样。从生物特异官能研究开始,到做出可供工程技术试验的模型,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一、生物模型;二、数学模型;三、电子模型。没有各有关方面的专业研究力量协同动作,要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得出过硬的成果,是很困难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